广东望族梁培基家族梁培基 (1875-1947年) 字慎余,顺德大都人。
民国时间广东著名民族工商家,将奎宁掺合中药制成“梁培基发冷丸”,开创西药中制先河;创办光华医学校和光华医院,开发从化温泉疗养院;支持革命,兴办制药厂、卷烟厂、广州二沙岛珠江颐养园实业救国。
四十个子女(部分)梁蔼怡(已故):梁培基长女,“文革”前任荔湾区副区长,曾令居住条件恶劣的金花街成为“卫生模范”,离世后捐献遗体。
梁尚博(已故):梁培基四子,著名内科专家,著有《张仲景伤寒论新编》。
梁尚恒(已故):梁培基五子,内科医生。
梁尚农(已故):梁培基六子,留学德国,为著名外科专家。
曾任广州市抗美援朝手术队队长,后任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名誉院长,当选过全国人民代表,受华国锋、邓小平等接见。
梁庄仪(已故):梁培基八女,解放后任广州音专校长,临终将钢琴和遗产全部捐给音协,并捐出眼球;梁杏儿(已故):梁培基九女,乡村教师。
梁尚为:梁培基十一子,子承父业成为实业家。
梁尚任:梁培基十三子,革命时期地下工作者,后为华南企业公司董事。
梁尚立(已故):梁培基第十五子,在“文革”后,曾任广州市副市长,成功引进外资,对中国大酒店、两个发电厂、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等建设都有重要贡献。
梁碧儿(已故):梁培基十七女,国内著名内科医生,离世后存款捐出建造梁碧儿农村产院,被当地人称为“神医”。
梁杰(已故):梁培基十八女,先后任职广州市委组织部、北京中央建筑工程部、中学党委书记等;梁雪仪:梁培基十九女,东纵队女战士。
梁颖儿(已故):梁培基二十三女,东纵队女战士。
梁尚桐(已故):梁培基二十五子,革命烈士,病死狱中。
梁尚毅(已故):梁培基二十七子,高级工程师。
梁尚朴(已故):梁培基三十四子,高级工程师。
为父实业救国魂四十子女肝胆志他是一名医生,首创“发冷丸”,治愈了千万疟疾病患;他首创中国西医学校,只为中国人挽回医权,培养能在中国行医的华医,创建光华医院;他是一名实业家,看不惯各种洋货来华圈钱而建“富强”、“民众”等实业振兴民族工业;他不是革命家,却支持孙中山革命,家里藏匿枪支,他的物业则都成了中共据点;他们是名门之后,却无一人奢侈度日;他们跟随父亲忠于国家,或成为医生,或投身革命,或立足政界,或子承父业;他们用不同的形式在各自的行业上奉献自己却淡泊人生,毫无娇贵之气······他是梁培基,他们是梁培基四十个子女。
他们一个为国为家勇于付出的名望家族。
梁培基胸怀“中国魂”心系实业救国十八世纪中期,广州由于较早开放“通洋”,能较快地吸收和接受西方开放文化。
此时,出生于木船作坊主家庭的顺德人梁培基,在这种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氛围下,读完私塾就选择进入外国教会开办的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西医,从此走上不平反的一生。
首创“发冷丸”走上致富路上世纪四十年代,华南地区连年流行疟疾。
梁培基以治疟疾有特效的“硫酸奎宁”为主要原料,再配以中药甘草粉等制成“梁培基发冷丸”,及时投放市场。
思维创新的他首创“发冷丸”,还以极具新意的悬念方式打广告,第一日在报纸上打出“梁培基”三个字;第二天打出“梁培基发冷”五字,让人们猜想,第三天才完整打出“梁培基发冷丸”,一下子,全城热论。
因为该药疗效显著,很快打开市场,畅销华南各省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药。
而梁培基也从此走上致富路,成为资产家。
首创光华医学院挽回国人的医权对医生而言,最无奈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专业诊断被否认。
当时的中国因为受制于外国,中国医生不受重视,而一些洋医生则趁机作恶、欺骗。
1908年,佛山号轮船上一个洋人踢死一个华人,然而即使有目击证人,有中国医生的死亡诊断,洋人还是在洋医生欺骗性的验尸报告中逃脱了责任。
亲历此事后梁培基十分气愤,深感民族尊严受到伤害,誓要夺回医权,同时也激发了他创办中国人西医学校的决心。
“基于我国人不自努力,让美外人,以致举凡一切医学事业,悉任外人经营;全国之大,竟无一可以自谋独立堪称完美之信医学机关···毅然发起光华医社,争回我国医事权···”怀着如此雄心和深厚的民族感情,梁培基联合陈子光、郑豪、刘子威等十人筹资成立光华医务社,这成为广东第一所完全由中国人自办,中国人任教且用中文授课的西医学校。
为了激励人们进入光华医学院,梁培基说服自己原在协和医科大学学医的大女儿梁霭仪带头入读光华医学院。
他看穿了美国的文化入侵,教导梁霭仪:“协和是美国人按照美国方式办的,目的的是培养向往美国的年轻人,是文化侵略,教会他们用美国仪器、开美国的药,享受美国生活方式,哪里是培养中国人?!是培养‘洋奴’!我们的国家又穷又落后,需要能到穷乡僻壤为老百姓治病的医生。
这是我们的国情。
你在洋医学院学医,出来就要按照美国的方式行医,要洋设备齐全你才敢动刀,少一样不行。
但在中国行医,要敢于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行医,要想办法找替代品。
要有铁脚、马眼、神仙肚、土地头才行。
洋人医学院的洋习惯怎么在中国出诊?”也正是得益于梁培基这一番教导,梁霭仪在抗战时期逃难在两广农村也能胜任农村行医工作。
办实业振兴民族工业提供中共据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屈臣氏汽水、鹰派炼奶等外国商品充斥市场,为了提倡国货,夺回市场,梁培基创办了“中华汽水厂”、“富强炼奶厂”、“民众烟”等实业,并都起了“中华”“富强”、“民众”这些振奋人心的厂名。
然而,受帝国主义挤压和遭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后都以破产告终。
然而,梁培基的物业除了抢回中国市场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做中共据点。
梁培基的子女梁尚立、梁尚任等十多人在抗战初期成为地下党领导的抗日先锋队。
后来连女婿及儿媳在内二十多人参加了东江纵队。
这么多子女参加革命,没有出过叛徒;二十五子梁尚桐1946年被国民党捉住时曾被要求写悔过书,但他坚决拒绝,最终死于狱中,时年仅18岁,成为烈士。
子女既参加了共产党,便把梁培基许多物业,其中包括香港皇后大道中230号的药店、从化温泉的别墅“溪滨一屋”、广州万福路230号的梁培基药店支店、二沙岛的“江滨一屋”、韶关风度路230号的梁培基药店支店都变成了地下党的活动据点。
都成地下据点。
“非常规教育”下出专家战士梁培基有四十个子女,教育子女,他从来有自己的一套,思维上任其发展,定期在家里举行讨论会、读书会,自由发表意见;生活上要求简朴,子女满18岁都不许再用佣人;行为上必须爱国,清白做人,堂正做事。
他常说:“我养子女,不希望他们孝顺我。
子女好不好,不是看他们对我如何,要看他们对社会是否有益。
有的人家出孝子,但这孝子却在社会上作恶,这是不可取的。
我要求子女起码不要有害于社会,如能对社会有益,做出贡献更好。
子女不属于我,是属于社会的。
”虽是个富有的实业家,他也很注重培养养子女独立自主精神及公德心,要求子女要学好本领,自己谋生,不得做“二世祖”。
所以他不买田地,也不给子女留下一分遗产。
子女18岁成年后用家里的钱必须写下字据,还要收取利息。
因此,他的子女都能奋发向上,都学有专长,如著名外科专家梁尚农、内科专家梁誉尚博、妇科专家梁碧儿等,还有许多参加革命,甚至献出生命的,如梁尚恒、梁尚桐。
梁碧儿、梁庄仪临终均将全部积蓄捐献公益事业,梁蔼怡捐献遗体。
解放后,他的子女媳婿,被选为全国、省、市、区的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的有近二十人,梁尚立还曾任广州市副市长。
梁培基思维开阔,十分开明,他支持火化,让十三子梁尚任在他离世后负责把自己的遗体进行火化;然而,他又思维固执,对认定的事情坚决执行。
在梁培基的“江滨一屋”,来往的多数是当时国民党的高官达人,看到国民党的腐败后,他支持孙中山革命,并教导子女切莫与国民党交往。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请梁培基出任卫生局长,他也婉拒了,“我可以请官吃饭,彼此是平等的。
但一做官,便有上下级关系,反而不好!”家族轶事梁家人都是“大嗓门”梁氏住宅“江滨一屋”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定期定时全家人坐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于是梁家子女都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
梁培基孙女梁少华和孙子梁重凯都告诉记者,他们还记得小时候参加讨论会,家里每个人几乎都要发言,因为家族人多,每个人都要用大分贝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
于是,梁氏家族出来的都是“大嗓门”。
直到现在,梁家爱讨论的传统还没改变。
梁重凯记得,他的父亲梁尚农在世时,十三叔梁尚任就常常过来与他讨论,“有几次任叔请我们去喝茶,去到就和我们讨论国家大事,到最后都忘记了要点东西吃。
”现在过年过节梁家聚会时也常常来个讨论,无分对错,大家自由发表看法。
只是“大嗓门”们讨论起来常让隔壁房的人以为在吵架。
“走得快好世界”——怒不奉陪蒋介石省港大罢工时,梁培基好友孙兆征惨被蒋介石杀害,梁培基十分愤慨:蒋介石迫害好人就是大奸人。
他对女子梁霭仪说:“蒋介石呢种人,好多人想杀佢(他),你见到佢,要快跑开,离佢越远越好。
如果系戏院见到佢来睇戏,要跑得更快,万一有人丢个炸弹,你就‘殃及池鱼’啦。
”1936年,黄绍竑到梁培基开发的从化温泉游玩,梁培基让梁霭仪去陪他,没想到一会儿就看到女儿跑了回来。
梁培基问原因,女儿回答:“你教我的,见到蒋介石要快跑开,越远越好,他也来温泉了,我就跑回来了。
”梁培基点头:“啱!啱!啱!(对)”后来,蒋介石想叫梁培基去讲解开发温泉的经过,梁培基一口拒绝,叫其他人陪,他告诉女儿:“咁危险,我讲唔得闲,请别人罢。
”“又坐不成牢!”——为科学“想”坐牢1934年,有个病人在梁培基创立的颐养园留医时死了,死因不明,尸体无人认领。
梁培基从医学研究角度考虑后同意剖尸以查明死因了。
但后来,病人有个远亲为了敲诈钱财,控告珠江颐养院对病人“戳尸”,把梁培基告上法庭。
梁培基认为此次公开审理此案,是一个宣传科学、破除迷信的大好时机。
于是在法庭上,梁培基侃侃而谈,大讲中国落后就是因为缺少科学,剖尸是为了发展科学,了解病因,推进医学的进步。
后来,庭上人都听得入神。
他对长女梁霭怡说:“最好是拉我去坐牢!我出狱时,你一定要组织全市各医学团体拉上横幅,大书‘欢迎为科学坐牢的梁培基出狱!’”虽然每次出庭,他都做好坐牢的准备,但每次都没有被判坐牢。
他总要叹气:“唉!又坐不成牢!”梁尚立从弃商从政、弃政从商到弃商从教——典型的梁氏爱国情作为省、港、澳有名实业家,梁培基虽无党无派,却对国家怀着深切的情意。
在梁氏家族中国情的熏陶下,梁尚立先弃商从政后弃政从商,再弃商从教,创建广东培正学院,体现着梁氏子女典型的爱国情。
梁尚立1920年出生于香港,是梁培基的十五子,1938年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被派赴广东清远曲江等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同时为抗日先锋队筹措经费和药品。
或许就是这个时候开始,梁尚立就展示了自己的经贸才能。
抗战胜利后,他就在广州任梁培基药厂副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