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电生理检查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导管技术
1.电极导管 电极导管是心腔内电生理检查中的必不可少 的工具,用于记录心腔内各部位的心内电图,提 供心内电信息。电极导管成人常规使用5-7F(直 径1.67-2.33mm),长度可分为105、120、125 等规格。目前电极的数目及电极间距已发展成多 种类型与规格,视用途不同,一般置有2-20个环 状电极,电极间距最常用为5-10mm。特殊用途 的网状电极最多可达128个电极。
心脏程序电刺激方案
(2)RS2刺激:在感知自身心律4-8次后发放一个 期前刺激S2,并逐步减低S2的配对间期。 (3)S1S2S3刺激:在S1S1起搏8次后,发放2个 期前刺激,分别为S2和S3,固定S1S2的配对间 期,每一周期,减低S2S3的配对间期。 例如:S1S2S3(400/300/300),S1S2S3 (400/300/290),S1S2S3(400/300/280), 以此继续S1S2S3。 (4)S1S2S3S4刺激:在S1S1起搏8次后,发放3 个期前刺激,分别为S2、S3和S4,固定S1S2S3 的配对间期,每一周期,减低S3S4的配对间期。
心内膜标测
心内膜标测
心内膜标测是通过记录多部位心内膜激动, 根据其出现时相的差别,探测心脏内激动顺序而 明确某些异位心律的发生机制,寻找心律失常最 早起源点,确定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靶点。
常用的标测方法
(1)激动顺序标测:
激动顺序标测是通过放置多电极导管入心脏 不同部位,记录不同部位局部心内电图,相互比 较以确定心脏各部位的激动时间顺序,最早激动 部位往往代表心律失常激动的起源点,这是最重 要也是最常使用的标测方法之一。
心内电生理检查的重要概念
4.递减传导: 一般情况下,经房室结传导时,无论房室顺 传或逆传,房室或室房传导时间可随心房或心室 激动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延长,继而出现文氏现象, 最后发生不能传导的现象。 递减传导是经房室结传导的重要特征,心内 电生理检查常用这种现象来排除房室旁路,因房 室旁路传导为“全或无”。但“慢旁路”也可具 有递减传导的特性,需要从其他方面鉴别。递减 传导可用S1S2程序刺激,逐渐缩短S1S2配对间 期(亦称S2刺激逆扫描),观察S2引起房室或室 房传导的反应。
心腔内电图的特点
希氏束电图在心内电生理检查中的应用:
③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鉴别 判断激动起源于室上还是心室。宽QRS波群心 动过速时,希氏束电图可确切判断室上性心动过速 伴室内差异传导或是室性心动过速。前者在V波 之前有H波,后者则没有H波,或即使前面有H波, 其H-V间期也较其他下传搏动的H-V间期为短。另 外,H-V间期缩短应注意旁路预激心室。
固定频率刺激
方法:固定周长或频率起搏 应用: – 起搏,诱发,拖带 – 控制心率,获得稳定的不应期,测量窦房结恢 复时间和窦房传导时间
分级递增
方法:刺激频率分级加快 应用: – 评价房室结传导功能,测量文氏点 – 诱发和终止心律失常
心脏程序电刺激方案
5.程序期前刺激:指在自身心律或基础起搏心律 中孤立单个或多个早搏(期前)刺激。常用的程序 期前刺激方案如下: (1)S1S2刺激:在S1S1刺激8次后,发放一个期 前刺激S2,每一周期递减S1S2的配对间期,递 减的幅度可更加具体情况设定。通常S1S2的配对 间期可以10ms递减。 例如:S1S1(400ms),S1S2的配对间期 300ms;S1S2(400 ms/300 ms)刺激以S1S2 配对间期10ms递减,第一个周期为S1S2(400 ms/300 ms),第二个周期即为S1S2(400 ms/290 ms),第三个周期即为S1S2(400 ms/280 ms),以此继续S1S2刺激。一般,至到 心脏某部分不应期,S2不能起搏心脏时,或诱发 出需要的心电现象,可结束。
常用的电极导管入路
图A 血管路径
图B 穿间隔路径
电极导管放置
(1)右心房:常选高位右房
(2)右心室:右室心尖部是常选的电极导管放置 部位。 (3)左心房:经未闭卵圆孔、房间隔缺损或房间 隔穿刺方法 (4)左心室:一般,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不需要 左心室置入电极导管。 (5)希氏束:一般经静脉,从右心腔内记录。 (5)冠状窦:冠状窦置管在心内标测中具有重要 意义,不仅提供某些心律失常的机制诊断的重要 心内电图,对指导定位左侧旁道预激综合征的消 融靶点具有其它位置心内电图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适应征
2.治疗性应用 (1)评估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的指征(如起搏器植 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植入、射频消融术 等); (2)作为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前必须的检查步 骤,心内膜标测确定心动过速的起源与机制,定 位导管消融的靶点,指导导管消融的消融策略 (3)评价心动过速非药物治疗的效果,特别是评定 抗心律失常器械对心动过速的识别与终止功能; (4)心电生理-药理学试验以确定抗心律失常药物疗 效。
期外(程序)刺激
方法:固定周长起搏6-12次以后加入1个期前刺 激(S2)或系列期前刺激(S2,S3…) 应用: – 测量不应期 – 鉴别房室结双经路 – 诱发心律失常
RS2刺激
S2
在前一个电位后延迟一定时间进行刺激 应用 – 鉴别房室旁路 – VVI起搏
心脏程序电刺激常用的步骤
基线测量 心室刺激 –分级递增:是否有室房逆传 –期前刺激:是否有室房传导递减现象 心房刺激 –分级递增:确定文氏点 –期前刺激:是否有房室结双经路
常用的标测方法
(2)起搏标测:
根据临床心律失常的特点,在心腔内的不同 部位进行起搏,记录并比较不同起搏部位所产生 的心脏激动时间顺序,或比较起搏所致的体表心 电图与自发心律失常的心电图,从而确定最早激 动部位。
常用的标测方法
(3)拖带标测:
对于折返激动机制产生的心动过速,当折返 环足够大时,在临近折返环的部位进行起搏,刺 激引起的冲动可进入折返环并循折返环路逆向和 顺向传导,逆向传导与折返顺向波阵面碰撞而阻 滞,顺向传导却又重建心动过速,从而使心动过 速的频率跟上起搏频率。起搏停止后,心动过速 的频率和形态又恢复到起搏前状态,这一现象成 为拖带。拖带标测是折返机制检测的重要手段之 一。
三维标测导航系统
CARTO系统
CARTO系统采用GPS磁场定位系统,其特 点是可以将心电生理与心腔内的解剖结构结合在 一起,并进行三维重建。通过CARTO系统可以确 定激动的起源部位、传导顺序、折返环路以及疤 痕组织等,从而有助于鉴别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 制、设计射频消融方案并指导消融。
HIS 希氏束电图
希 束 电 图 的 测 定
心腔内电图的特点
希氏束电图中的时间间期 ①P-A间期:从心电图上最早P波起始点至希氏束电 图上A波起始点。代表右房内传导时间,平均 40ms。 ②A-H间期:自房间隔下部经房室结至希氏束的传 导时间。在希氏束电图上自A波最早点至希氏束 电位起始处。代表房室结的传导时间,平均60~ 130ms。
1.分级递增刺激:较被检查者基础心率快10~20 次/分的频率起搏,每次起搏30~60s。间隔1~2 分钟,频率递增10~20次/分进入下一次循环,直 至心脏某部位达有效不应期或出现最长的窦房结 恢复时间。 2.连续递增刺激:用较低的频率起搏,而后逐渐 增加起搏频率,保持1:1 起搏夺获,直至心脏某 部位达有效不应期。此种刺激方式可减轻超速抑 制的影响,常用于不应期测定。 3.短阵快速刺激:用比被检查者的心率快30次/分 的频率快速起搏10~20次,用于终止快速心律失 常。 4.成串刺激:由几组短促、快速的刺激脉冲组成。
心内电生理检综合征时,因存在房室旁路,一般情况 下,经房室旁路室房逆传时,无论,室房传导时 间不随心室激动频率的增加而延长,最后发生不 能传导的现象。表现为“传”或“不传”。递减 传导仍然可用S1S2程序刺激来观察,它是房室旁 路的电生理特征,特别是诊断隐匿性旁路具有重 要价值。
心内电生理检查的重要概念
2.向心性室房逆行传导:心室程序刺激时,室房 逆行传导的顺序正常,位于希氏束邻近的电极部 位最早记录到经室房逆传的心房电活动。多数情 况下,说明室房逆行传导经房室结。但HIS束旁 旁道亦可出现向心性室房逆行传导。
3.偏心性室房逆行传导:心室程序刺激时,室房 逆行传导的顺序异常,远离希氏束的电极最早记 录到逆传的心房电活动。说明室房逆行传导经房 室旁道。
心腔内电图
心腔内电图的特点
1、HRA 高右房
心腔内电图的特点
2、希氏束电图 电极导管在希氏束位置可记录到三个相对 独立的波形,位于心房A波与心室V波之间的电 位,电位呈快速的双相或三相尖波,称为H波, H波时限10~25ms。 希氏束电图是心内电图中极其重要的一部 份。电生理检查中房室传导功能的检查以及房 室传导阻滞的定位诊断均需依靠希氏束电图, 鉴别房室结双径路与房室旁路所致的阵发性室 上性心动过速时HIS束电图不可缺少,并且,电 极导管纪录的HIS束电图反过来表明电极导管所 处的HIS的位置,对消融时避开希氏束具有重要 意义。
心腔内电图的特点
3、CS 冠状窦
心腔内电图的特点
4、RVA 右室心尖部
标准导管放置
心脏程序电刺激
心脏程序电刺激
心脏程序电刺激是采用预先设定的电刺激方 案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方法,它被称为“开启 心律失常诊断的钥匙”。
正确的选择心脏程序刺激方案,标准化地操 作对心脏电生理检查至关重要。
心脏程序电刺激方案
心内电生理检查
心内电生理检查是将多根电极导管经静脉 和或动脉途径进入心脏不同部位,记录自身心 律和程序电刺激情况下的心腔内局部电活动以 及诱发心律失常。记录心内心电图、标测心电 图藉以诊断和研究心律失常。用于窦房结、房 室结功能评价,预激综合征旁路定位、室上性 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 动、心室颤动等的研究,确诊复杂心律失常和 指导其治疗。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适应征
3.判断预后
通过电生理检查确定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