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小题《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①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②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在狱咏蝉》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他因牛李党一直抬不起头,一生不得志。
死于荥阳,年仅47岁。
清代施朴华评论这三首咏物诗分别是“清华人语”、“患难人语”、“牢骚人语”。
参考示例,抓住划线句,选择另外两首中的一首,谈谈你对“患难人语”或“牢骚人语”的理解。
示例:我认为虞世南的《蝉》是“清华人语”。
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是“患难人语”。
“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恶劣,“飞难进”比喻自己仕途郁郁不得志,“响易沉”比喻自己言论受到压抑,不自由。
蝉如此,自己也如此。
此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在狱中,诗人听蝉在日渐萧瑟的秋日鸣叫着,怎不让他想到自己身心不得自由的落魄和孤寂。
示例二:我认为李商隐的《蝉》是“牢骚人语”。
诗人闻蝉鸣而起兴。
“本以高难饱”蝉栖息于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
而自己因为人清高,所以清贫。
“徒劳恨费声”,蝉由“难饱”而发出的鸣叫声,哀中有恨。
此种鸣叫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所以是徒劳的。
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蝉本无情,无所谓“难饱”与“恨”,其实“难饱”和“恨”的正是诗人自己。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喉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本题作答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作者的思想情感来作答。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为侍御史时,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1)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诗人字字咏蝉,字字借蝉自况。
“露重”“风多”言环境险恶;“飞难进”言难以进取(仕途);“响易沉”言声音难以发出。
蝉如此,“我”与蝉一样,在这里,蝉即我,我即蝉。
“露重”“风多”又特指政治环境险恶;“飞难进”又特指诗人在人生仕途方面难以进取;“响易沉”更特指自己的言论难以发出。
诗人借“蝉”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不正是“患难人语”吗?(2)李商隐的《蝉》,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其中诗歌的前两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说明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李商隐曾向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蝉”来表达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处境的不满。
这也正是其“牢骚人语”。
结合以上的分析,依照给出的示例拟写作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还山宅①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②。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③,犹是昔烟霞。
(注)①《还山宅》是诗人重回华阴旧居的见闻和感受,是一首纪行之作。
②槎:读chá,指小舟。
③泉路:可指流着山泉的路,也可指山泉或山中之路。
泉,水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还山宅》描写芳草茂盛遮蔽山路小径,但是作者仍旧走入山中,回到山宅,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回家的思归之情。
B.首联对起,总写还山宅之行。
“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C.第二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暮春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的衰败景象,抒发诗人春光易逝的感慨。
D.第四联展示山宅风貌,明写“鸟散”,暗传人去屋空。
“云披涧户斜”是自然景物,又是今昔所同。
E. 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这是诗人对山宅的认同,山宅既不负旧主,主人亦不负旧宅。
此行像偿还了一笔不大的宿债,得到的是一种恬静的满足。
2.第三联“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中“扫”和“碍”这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答案】1.CE2.扫,拂扫,拂弄的意思,写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宅周边景物的别致,表现了诗人对山宅的热爱之情;碍,阻碍的意思,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了诗人很久没有回家,也表现了诗人急于回家的心情。
【解析】1.C.第二联以“落花”反衬空山之幽,隐然传出诗人心境的安闲自适。
E.第五联诗人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
不是想象。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意思是: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
所以一个“扫”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垂藤拟人化,碍,阻碍的意思,暗示因诗人太久没有还家,不知道柳枝生长茂盛,已经挡住了水路,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家的思归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赵鼎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管之国,该国繁荣祥和。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你觉得“忽惊春到小桃枝”一句中“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华胥梦”的梦境。
3.本首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忽”字的意思是突然,忽然,表示出乎意料。
既写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到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的惊喜,又表现出节气时序的变迁之快(或答:和前一句中的“那知”相照应)。
2.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五色祥云在楼顶飞扬。
3.示例一: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人把回忆当年全痤时的欢乐梦境和回到现实的悲凉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示例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是虚写;结尾两句又回到悲怆的现实,是实写。
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解析】1.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语境中去分析。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被贬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记节气时序的变迁,忽然惊喜地发现艳丽的春光全都凝结到小桃枝上。
“忽”一词,意味着作者惊觉到了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
如今身在异地,竟不知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华胥梦”的梦境的刻画。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一觉华胥梦”是说词人沉浸入过往的“梦境”之中。
所以在刻画梦境时,要表现出昔日之全盛及梦中之欢乐。
3.考查下阙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如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
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恣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
通过这种表现方法,抒发了国破家亡、繁华如梦的苍凉情怀。
可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赵鼎是南宋初年中兴名臣。
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
上元即元宵。
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沉痛的亡国情思。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句中“乃”的意思为______。
(2)诗句中加点字“乃”与下列句中“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蒙冲斗舰乃.以千数B.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C.尔其勿忘乃.父之志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答案】(1)你,你的(2)C【解析】【详解】(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
“乃”在这里是“你的”。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
A:就。
B:于是,就。
C:你的。
D:是。
故选C。
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梦中作①(宋)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清迷离(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详解】(1)首句写静夜景色。
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
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
次句刻画的却是另一种境界。
“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说“百种花”,则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
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
这里运用了梁代任昉《述异记》中的典故,反映了诗人超脱人世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