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人格障碍》

第六章 《人格障碍》


生子评分与那些生活在一起的相似,提示遗传有重要影响
脑电: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EEG有大量的、皮层活动的突然爆发, 可能与失去控制能力、冲动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关
内分泌激素——睾酮:长期被监禁的进攻型男性与不使用暴力的
罪犯相比,其血浆中激素浓度显著增高 多Y染色体:染色体畸变47XYY
15
心理因素
20
趋利避害 个体 不良行为 行为衰退
21
社会文化因素
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造成人 格障碍的温床 美国的犯罪率在所有先进工业国家中居首位。 人格障碍的病人也多,显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 种种弊病如家庭破裂、偷盗、抢劫、卖淫和流 氓活动、酗酒、吸毒以及不正常的娱乐媒介有 关。社会下层的人遭受失业、受歧视、居住拥 挤、得到教育机会少,对儿童的心理发育有不 良影响。许多青少年吸毒、酗酒、道德败坏, 还有乱伦、儿童怀孕等畸形社会现象
3
2000年冬 -阜阳杀3人强奸1人 2001年 -临颖县巨陵乡杀3人强奸1人 2001年秋天 -周口市西华县康楼乡杀2人 2001年冬天 -平顶山叶县杀2人 2002年 -临泉县苗岔镇杀3人强奸1人 2002年夏天 -周口市柴冈乡杀4人强奸1人 2002年下半年 -临颖县南石桥乡杀2人 2002年7月28日 -邓州市杀4人强奸2人 2002年10月22日 -西平县杀2人强奸1人 2002年11月8日 -上蔡县杀4人强奸2人 2002年11月16日 -尉氏县杀2人强奸1人 2002年11月16日 -尉氏县杀2人强奸1人 2002年12月4日 -鹿邑县杀2人强奸1人 2002年12月13日 -鄢陵县杀3人强奸1人 2002年12月6日 -西平县杀4人强奸2人 2002年冬天 -信阳与正阳县交界处杀1人 2003年1月27日 -通许县杀3人强奸1人 2003年2月5日 -襄城县杀3人强奸1人 2003年春 -西华县杀4人强奸2人 2003年3月23日 -民权县杀4人强奸1人 2003年4月 -曹县桃园乡杀2人强奸1人 2003年8月5日 -邢台县杀3人强奸1人 2003年8月8日 -石家庄桥西杀5人强奸2人
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人格障碍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14(2):96-98
25
三、人格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26
人格障碍的评估
一、结构化临床会谈 临床会谈是医生依据一定的诊断标准同病人进 行面对面的会谈,需时较长。如WHO在20世纪 80年代初所作的流行病调查中,人格障碍的结 构会谈,一般每个病人需要大约6~9个小时
16
心理因素
儿童早期经验对情绪和社交能力有深远的影响 儿童人格的发展和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很大的关 系
父母或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过度地保护的纵容,会使儿童形 成人格幼稚和神经质,孩子可能变得极为自私,不知助人,自我中 心,认为一切都不合己意,而性情暴躁,易发脾气或情感脆弱 对儿童管教过严则会形成畏惧、胆小怕事、依赖、缺乏自信心,或 对抗、粗暴及违拗等特点 从小生活在极不和睦的家庭中,常被打骂,常看到父母争吵、斗殴, 或被父母遗弃等,都会使孩子的人格变得冷酷无情、脾气暴躁、好 斗或者变得胆小、畏缩、消沉,不知互助互爱,无同情心,且会象 父母样粗暴地对待别人,以发泄自己的积愤,可能无故打人或破坏 东西 父母教养态度无常或不一致,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难以形成 明确的是非观念
儿童早期经验对情绪和社交能力有深远的影响
儿童早期母爱被剥夺可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 早期母爱被剥夺,指幼儿在3岁以内缺乏与母亲(或起母亲作 用的一个人)接触的机会,或在3岁内有一段时间(至少三个 月以上)完全被隔离,或在幼儿期频繁地更换乳母 幼年恒河猴剥夺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部分隔离还是完全隔离 的幼猴,在社交能力、情绪方面均有显著改变。禁闭6个月以 上的幼猴表现出严重的情绪不安、害怕、退却、摇晃、踡缩 的行为,很少交游和探究 在人类,孤儿院内对早期剥夺的观察,也有类似的情形。这 些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有些人直至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 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动作显得过分活跃,或显得 过分被动
22
社会文化因素
恶劣社会环境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其温床
23
二、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
24
人格障碍的发病率
Lewis(1974)报道农村中,男性为9-18%,女性为5-11% 1979-1981年,美国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支持的五城市流行 学责任区(ECA)调查结果表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终生患病率 为2.6%;大学学生中反社会人格患病率为4.6% Gunn等(1978)报道犯人中人格障碍患病率为70% 1986年,Casey和Tyrer在英国系统调查了200人,13%的人有 人格障碍 Weissman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人格障碍的发病率为2-4% 台湾林宗义运用临床会谈调查39024人,人格障碍患病率为 0.1% 1982年和1993年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是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均为0.1‰
10
人格障碍概念
ICD-10【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十版 对广泛人际或社会处境产生固定的反应,他们 与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一般人的感知,思维, 情感,特别是待人方式上有极为突出或明显的 偏离 这些行为模式相对稳定,对行为及心理功能的 多个重要环节均有影响。他们常常,但并非总 是,伴有不同程度的主观的苦恼及社会功能与 行为方面的问题
11
人格障碍的共同特点
有特殊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通常表现在多方面, 如情感、警觉性、感知和思维方式等,有明显与众不 同的态度和行为 患者具有特殊行为模式是长期的,持续的,不限于精 神疾病发作期;患者的特殊行为模式具有普遍性,使 得社交适应不良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患者智能正常,主观感到痛苦,但不能吸取教训 患者的特殊行为模式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 中年以后出现的往往不是人格障碍,现年18岁以上, 持续2年以上
27
二、自陈量表 自陈式量表(self-report questionnaire)是 具有结构性的人格测验,一般以问卷形式出现。 问卷的项目以有一定数目的答案可供选择,一 般是2~5个选择,结果的分析通常是定量的 Millon临床多轴量表(MCMI),明尼苏达人格障 碍量表(MMPI)以及人格障碍问卷(PDQ)等 三、临床评定 临床评定是介于结构会谈和自我报告之间的一 种测定方式,有熟知病人情况的医生对某些症 状作出判断。施行的条件是病人必须长期住院 或多次在某一心理医生处就诊
33
临床表现
他们讲话常常言不由衷,做事不坦率,不承 认缺点,易妄自尊大,坚信自己有不寻常天 资,能够取得成绩,若没有取得,便认为别 人捣乱拆台,对他们玩弄诡计。敏感增加, 易于羞惭,从而可能会出现攻击和暴力 亚型:
PD)
将别人的行为毫无根据地解释为恶意的、威 胁性的这样普遍一种倾向,多敏感多疑,固 执,自我中心 患病率不详 男性居多
32
临床表现
敏感多疑,患者往往把别人无意的甚至可能是友好的行为 表现,误解为怀有敌意或轻蔑,或者没有足够根据即猜疑 别人对自已伤害 有一种将周围事件解释为具有某种“阴谋”的不符合事实 的先占观念 极端地自信,自负,自尊心很强 固执已见,常常认为只有自已似乎是最正确的,听不得不 同意见,不相信反面证据 记恨,对拒绝、侮辱、伤害不能宽容,久久耿耿于怀,并 将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别人 个性很强,主观性强,工作能力强,他们好与人争辩,并 固执地追求个人的利益或权利,不相信别人很难以事实或 说理来改变他们的认识或想法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
教学时间:2012年2月28-29日 刘旭峰 副主任、教授
1
横跨皖豫鲁冀4省系列杀人犯
杨枝牙(又名杨柳、杨新海),35 岁,河南省驻马店市人,身材矮小,初 中毕业。 曾因盗窃、强奸被判刑和劳教,在 河南、山西和河北省石家庄等地服刑和 劳教,女朋友因此与他分手。杨枝牙为 此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心理,曾在河南、 安徽、山东等地疯狂作案,且手段非常 残忍,行凶时不留活口,不少家庭(灭 门惨案)毁于他的手中。 2000-2003年四年间流窜4省22个 市、县、区,抢劫、杀人、强奸、故意 伤害作案26起,其中杀死67人,伤10人, 强奸妇女 6人,侮辱尸体19具。 2003年11月被抓,2004年2月被执 行枪决。
17
心理因素
儿童早期经验对情绪和社交能力有深远的影响 儿童人格的发展和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很大的关 系 人格障碍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受环境影响而获 得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
18
行为学习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
B.F.斯金纳 (1904—1990) 美国心理学家
19
时间:2004年4月20日上午9:00 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 人物: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 事件: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 炼的规则,弘弘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选择 运动器械的音乐一响起,弘弘撒开腿,朝大球飞蹦过 去。这时场地上的大球只剩下一个了,弘弘和新迪同 时拿到这个大球。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 来。弘弘大喊:“是我先拿到的。”新迪说:“不对, 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弘弘仍大叫:“我 要玩。”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 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于是新迪 用商量的口气对弘弘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 候再给你玩,好吗?”弘弘松开拿着大球的手,我以 为他同意了新迪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 抓起新迪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新迪痛得立刻松开 了手,哭了起来。弘弘见状立即拿着大球准备玩起来。
12
一、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发展
13
人格障碍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生物学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14
生物学因素
双生子研究:单卵孪生子人格障碍的同病率平均高达67%,双卵
孪生子的同病率则为31%。Shields1962年调查44对单卵双生子, 其中有些出生后就分开生活。人格测验结果显示,分开长大的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