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江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办法

德江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办法

德江县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2年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2〕14号)、《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铜府发〔2012〕31号精神,为了做好我县2012-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偏远落后贫困人口战略转移,改善其生存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二章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第二条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城乡为主线,以整合资源为保障,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移民户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为目标,采取整合资金、统筹政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扶贫生态移民“居住有改善、致富有路子、就业有岗位、迁出能稳定”。

第三条基本原则1、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源调配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统筹政策,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全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作。

坚持群众自愿原则,认真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不搞强迫命令、强搬强拆。

2、坚持统筹安排、整体搬迁的原则。

把生态移民与水利移民、地质灾害移民、工矿区移民、以工代赈移民等结合起来,整合项目资金,采取政府帮扶、金融支持、社会捐助、农户自筹的方式打捆资金,以自然村寨、村民小组为单位整村整组整寨搬迁。

3、坚持产业带动、集中安置的原则。

围绕产业发展进行移民,合理确定搬迁方向和安置方式。

在搬迁方向上,以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的县城商贸区、工业园区为主,不搞从农村搬到农村。

4、坚持就业优先、社保同步的原则。

以就业转移安置为主,社保同步跟进,统筹解决移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要放宽条件,制定激励措施,使移民能到产业园区企业就业,能到城镇创业或从事三产服务业。

充分用足用活社会保障政策,将生态移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确保移民有稳定的生活保障。

5、坚持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的原则。

县人民政府对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负总责,县发改局抓好统筹协调,统一编制全县扶贫生态移民总体规划并监督落实,统一设计移民安置房房样板图,统一实施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统筹抓好安置房建设。

- 2 -乡镇人民政府是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主体,负责统筹安排辖区内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6、坚持保护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扶贫开发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搬迁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贫困农户为主;以搬迁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地区、工矿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户为主。

搬迁后原土地主要用于生态建设和经果林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和消除贫困与改善生态双赢的目标,促进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四条目标任务2012-2020年,全县完成扶贫生态移民43577人。

第二章移民对象和安置方式第五条移民范围和对象生态移民的搬迁范围为全县20个乡镇,搬迁对象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群众;2、生活在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重要生态区的群众,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群众;3、生活在资源枯竭工矿区的群众。

4、面临和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地方病严重威胁急需避险搬迁的群众;遭受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侵害损毁急需搬迁重建的群众;- 3 -第八条新建扶贫生态移民住房10220套,建筑面积1022000平方米,安置区道路硬化、铺设供水管网、输电线路、变压器、农贸市场、社区医院、学校、排水、排污等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用地万平方米。

第四章投资补助标准及资金筹措第九条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投资7.37亿元。

其中,中央及省补助3.92亿元。

(一)住房补助标准。

投资5.23亿元。

移民安置住房补助按人均1.2万元,户均3万元左右进行补助。

中央和省按人均7000元,补助3.05亿元,市、县(区)人均配套5000元补助,市、县配套按2:8比例执行,市财政配套0.44亿元,其余1.74亿元由县财政配套。

(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

投资2.14亿元。

按人均4900元进行补助,其中,省财政人均补助2000元,补助0.87亿元,市财政人均580元,补助0.25亿元,其余1.01亿元,由县整合项目资金解决。

(三)征地及前期工作经费。

扶贫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建设用地征地工作,由县人民政府负责。

县人民政府每年从财政安排100万元用于县级扶贫生态移民前期资料编制、项目检查及日常工作经费,确保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正常开展。

第五章配套政策第十条住房政策。

将移民安置房建设与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经济适用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结合起来,建房资金实行政府补助、金融支持、社会捐助、农户自筹等形式筹措。

鼓励移民购买经济适用房或租住廉租房。

移民安置房建设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闭路电视入网费和用水入户费。

第十一条土地政策。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统筹解决扶贫生态移民建设用地,用地指标单列管理。

县根据批复的实施方案实行先用后报。

实行城乡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对扶贫生态移民原有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的,置换成扶贫生态移民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由县人民政府政府统筹使用。

减免办理土地征收、使用等相关费用。

涉及的征地、拆迁等问题,由县人民政府统筹解决。

建立健全扶贫生态移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允许扶贫生态移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收益归原农户所有。

扶贫生态移民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原享受的政府各项支农惠农补贴和退耕还林(草)政策不变。

鼓励移民将原有土地用于生态建设,发展生态林的按国家生态林建设政策对待,发展经果林的按产业化扶贫政策对待。

第十二条户籍政策。

移民进城、进产业园区的,户籍实行属地管理,可转为非农业户口。

在户籍转迁中免收一切费用。

第十三条惠农政策。

移民享受各级出台的各类优势特色产业扶持优惠政策,享受迁入地的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在原居住地享有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执行。

第十四条金融财税政策。

积极探索金融、财政、税收扶持- 6 -移民政策。

充分利用国开行结对帮扶铜仁市的机遇,对每户移民搬迁建房协调小额贷款3—5万元,期限15年,宽限5年,政府贴息。

移民搬迁建房免交耕地占用税,占用林地免收使用国有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积极向上争取减免收使用林地应缴纳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免收建房设计图纸费和建筑行业管理费。

移民创办微型小型企业的,按省里出台的“3个15万”政策优先扶持。

对于吸纳移民稳定就业多的企业,按照扶贫龙头企业的政策予以扶持,地方税种和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予以适当减免。

企业用于扶贫事业的捐赠,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可按规定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第十五条社会保障政策。

将扶贫生态移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的覆盖范围,孤寡、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体,由政府统一集中供养,解除扶贫生态移民的后顾之忧,让搬迁群众搬得放心,住得舒心。

第十六条教育政策。

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扶贫生态移民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利,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或收取其他附加费用;移民子女初、高中毕业后未考入高中和大学的,可在县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并享受国家规定的免费政策,确保有子女的每户移民至少有一个子女免费就读县职业学校,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力争做到在家门口读书、在家门口就业。

第十七条计划生育政策。

移民迁移到县城青龙镇的,5年- 7 -之内继续执行在原居住地的计划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

第十八条就业政策。

拓宽扶贫生态移民就业途径,促进移民稳定就业。

对“4050”人员重点采取公益性岗位安置。

除向上争取公益性岗位外,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用于购买公益性岗位,连续实施5年。

原则上每个公益性岗位在2万元以内进行统筹安排。

对40岁以下的移民多形式地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扩大扶贫生态移民就业途径。

第六章保障措施第十九条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

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发改、扶贫的副县长任画组长,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县扶贫生态移民办公室,负责全县生态移民工作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计划安排、督查考评、检查验收等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负责处理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日常事务。

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人民政府是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后续发展等各项工作,确保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各乡镇要制定具体到户、到人的量化扶持措施,并对移民的就业、收入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动态监测机制。

县人民政府对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负总- 8 -责,负责抓好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的统筹协调。

县直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认真落实项目资金和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十条明确部门职责,搞好协调配合。

扶贫生态移民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勾通,相互配合,切实履职,合力抓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

县发展改革局负责编制全县2012—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总体规则,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牵头做好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实施工作,指导乡镇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县扶贫办负责积极争取国家扶贫资金用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住房建设,并会同县工业贸易局、农牧科技局、林业局、畜牧局等部门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负责制定扶贫生态移民产业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县财政局负责做好本级配套资金落实工作,做好本级匹配资金的安排和资金拨付、监管工作,制定项目资金运行管理办法;县住建局负责协调推进集中安置点的规划、移民安置房样板图设计、绿化、亮化工程和排污设施建设;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土地整治、土地调整及建设用地安排,保障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用地需求,并做好地质灾害评估相关工作;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协同推进扶贫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道路建设和移民街道硬化;县水务局负责扶贫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供水工程;县电力局负责扶贫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供电工程建设;县商商务中心、工商局负责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集贸市场建设;县文体广电局负责扶贫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 9 -文化广播电视网络设施及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建设;县电信公司负责扶贫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县劳动就业局负责扶贫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迁入人口的就业及职业技术培训;县教育局负责做好移民人口子女入学安排及减免学生入学相关费用等工作;县民政局、社保局负责协调扶贫生态移民社会保障工作;县公安局负责落实扶贫生态移民的户籍工作,并制定放宽移民入城条件、统一城乡户籍制度的相关工作;县银监办、农村信用联社负责协调扶贫生态移民相关贷款工作;县通讯中心、德江电视台负责做好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的宣传报道工作;其他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投身全市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在全县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