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以上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是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的。
”两者的相似之处有( )①在经济、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实施②把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③提高了工人的经济、政治地位④采用一系列法规调整经济政策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A.真的,新经济政策B.假的,余粮收集制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D.真的,余粮收集制4.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5.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A.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B.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C.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D.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6.“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B.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的政策导向D.赫鲁晓夫大规模垦荒不切实际7.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
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A.农村公有制经济比重逐渐减小B.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经营的积极性C.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9.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10.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C.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11.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
下列现象中与这一模式相符合的是()A.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B.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C.取消农产品的余粮收集制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2.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13.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这从本质上揭示了()A.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B.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D.戈尔巴乔夫改革力图突破“斯大林模式”14.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B.对市场机制的排斥C.推行霸权主义政策D.政局不稳,社会动荡15.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A.征收所有余粮B.废除各种农业税费C.允许商品买卖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16.“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17.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
”这说明()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18.“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B.多种所有制并存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A.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义务劳动制D.实行粮食税制20.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 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C. 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成粮食的歉收D. 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
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材料二见下图:材料三1986年,戈尔巴乔夫的指导思想基本上还是改进和完善苏联原先的政治经济体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强调“民主化”和“公开性”,11月,在他会见印度记者时说“改革不容易,最主要的障碍是思维,需要改革多年形成的心理”,而“整个改革应当从党开始”。
——《苏联国事风云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
(2)根据材料二,说说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及成效。
(3)根据材料三,说说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到了哪里,结果怎样?(4)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2.平均主义是指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
为什么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呢?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
——(1929年)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材料二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请回答: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否合理?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此后苏联在农业政策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经济发展失衡,没有体现部门失衡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弊端,不是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故B项错误;从材料“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说明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故C项正确;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与材料“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不符,故D项错误。
2.【答案】C【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引发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①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②正确;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提高工人的经济、政治地位,③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通过一系列法规进行经济改革,罗斯福新政颁布了许多法规以促进经济的恢复,④正确。
正确答案为C项。
3.【答案】C【解析】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这种政策下商品买卖是被取消了的。
故选C。
4.【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可知该战士说的是余粮收集制。
5.【答案】D【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最终确立了“斯大林模式”,美国由于大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强调了计划和市场的结合,美国则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更加强调计划和市场的结合;D项表达有误,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政府政策的灵活性,更能适应变化的形势。
6.【答案】C【解析】A选项牵强绝对;D选项“农业集体化”为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在时间上不符合;B选项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在一定程度上包含B选项所表达的意思。
所以选C。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
从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集体农庄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远大于私人土地;而集体农庄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虽然也大于私人土地,但与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协调,说明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选D。
8.【答案】C【解析】比较各选项,选项A不正确,苏联改革最先从赫鲁晓夫开始;选项B错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在经济领域的重工业方面进行的;选项D不属于苏联改革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C项。
9.【答案】B【解析】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A、C、D三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10.【答案】D【解析】漫画的寓意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A明显不对;B是外因;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直接后果;改革的原因及其失败的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故D正确。
11.【答案】A【解析】“斯大林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A项是其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