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双方约定:只
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
这个盟约的签订()
A. 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 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 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 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2.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
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
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
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
A. 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
B. 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
C. 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
D. 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
3.有史料记载,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因而出现一些富商大
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
”此现象说明,当时( )
A. 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需迫切实行盐铁官营
C. 商人地位高且势力大
D. 实行阶段性惠商政策
4.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
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5.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
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
”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
A. 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B. 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C. 政府放宽市场管理
D. 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6.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
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7.宋初,都城汴京坊内的民居打破坊墙,朝向街道开店,官府几次想要维持坊墙,但
并没有成功,到宋徽宗时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默许之。
这主要反映了 ( )
A. 宋朝统治者被迫放弃了对市场的管理
B. 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C.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道的正常交通
D. 商业市场内有较完备的服务设施
8.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
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9.《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
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由此可知宋代()
A. 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 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 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 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10.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
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
小说、剧本等作插图。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
B. 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
C. 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
D. 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
11.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
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2.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
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
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
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
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
治本》
材料二: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
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
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
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
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
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
买卖热闹。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四: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
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
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六:(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至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根源。
(4)材料四和材料五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C
2.B
3.D
4.B
5.C
6.B
7.B
8.A
9.B
10.C
11.A
12.D
13.(1)特点: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铁钱体重值小,交子作为纸币使用方便;商品经济发展。
(3)表现:
①时间、空间均不再限制(答城市中坊市限制被打破也可);
②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
③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
④海外贸易发达;
根源: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
(4)社会现象:①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
②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影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