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生成充满灵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预设弹性的、合理的目标,也应有能力瞄准目标以外的生成。
的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被教案牵着鼻子走,对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成问题,总是显得力不存心,慌了阵脚,课下还抱怨学生没有配合他。
出现更尴尬的是: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提出一种疑意等。
这时,放弃既定预设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
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
不能完美处理这些问题。
是呀!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
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不能节外生枝。
教师要通过动态的引导、启发、点拨和互助的“非预设性提问”,把学生的疑惑、灵感、错误和冲突因势利导为教学所用,使游离于“规划”之外的“节点”催发为“生成性资源”。
那么,语文课堂怎样才能因非预设性的提问而让课堂生成充满灵性呢?一、捕捉富有价值的问题,让课堂生成柳暗花明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我们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应该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课堂生成以外的问题,借"题"发挥,及时调整预设方案,通过巧妙的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生成柳暗花明,成就精彩纷呈的生命课堂。
在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我采用披文入情,抓住重点句段感悟叶老先生的人品和作品后,正当我小结时,有个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不叫叶老先生?一疑激起千层浪,这完全超出了我备课的预设。
思忖片刻,我发现,这个疑问就是这堂课要突破的一个亮点,如果学生的疑问没有得到回应或只是惯常敷衍了事一些,那我的教学就是对文本的简单“拷贝”,根本无法让学生真正弄懂文章的意图。
我立刻改变了备课预设,是呀,这篇文章只有两处写到爬山虎,其余的地方都没有写到爬上虎,为什么课题叫爬上虎?接着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层层推进引导、启发、点拨和互助,使学生明白,课题叫“绿绿的爬上虎”,表面上看它长得绿,茂盛。
实际上它象征着一种希望,也就是叶老先生对“我”的希望,希望“我”的作品和人品都堪称一流的,因此我一见到绿绿的爬上虎,就想到叶老先生。
这样一解答,学生真正明白它的含义。
是呀!面对一些富有价值的问提,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疑问,根据实际需要灵动地“非预设性”提问,让学生散尽疑云柳暗花明,新生成的课程资源在提问下熠熠闪光,使课堂充满灵性。
二、敢于发现质疑,让课堂生成更加璀璨“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而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来的质疑是意想不到的,当他们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一旦出现时,往往让课堂更加璀璨。
当然,难免也会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能够通过“非预设性”的提问进行引导、激发和提升,从而使学生敢于发现质疑,让生成更加璀璨,让课堂更加精彩。
记得在讲《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文中有个句子:“喝了一会了茶,公鸡叫明了”。
当我们感悟这个句子后,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提出异议,说:“老师!我认为这个句子中的“叫明”作者写错了,因该是这个“叫鸣”。
我怔住了,心想:“不可能出错,这些教材都是专家们经过认真审阅核对才编排出版的,怎能有错?”但仔细一看,确实是这个“叫明”,我心里埋怨自己备课时为什么不认真,怎能没发现?一直以为是这个“叫鸣”。
同时也为这个学生提出的疑问感到佩服!思索片刻后,我首先对他的敢于发现,善于动脑的精神提出表扬,接着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是这个“叫鸣”呢?学生面面相觑,看来都没注意这个问题,于是,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引导学生,从课题和整篇文章联系看总理工作的时间,再来想想这个句子中的“叫明”,学生马上茅塞顿开,呆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学生说:“这里的‘叫明’作者没写错,从这个‘叫明’可以看出总理整整工作了一个夜晚,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了,说明总理工作很辛苦。
而这个‘叫鸣’只是看出公鸡鸣叫了,并不能看出总理是工作了整整一夜,所以我认为作者没有写错,而且用词真实贴切。
”此时我瞅了一眼刚才提问的哪位学生,他脸上流漏出满意的笑容。
是呀!这些都是我在预设时并没想到的。
我深感我的粗心和挖掘教材不深,同时深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课堂上学生灵光咋现的疑问,里面有亮点也会有晦面,却都包含了无穷的生本资源,教师不能漠视更不能无视。
教师精当地把握住了其中蕴含的一个亮点,用“非预设性”提问使课程从动态“预设”到即时“生成”,使文章的主题强化和升华,突破了教学传统,活化了教材,寓教育于无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教学之路。
三、产生问在错误时,让课堂生成构筑美丽的风景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经常看到的是消极的一面,因此往往会千方百计地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
其实,“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学生课堂上的错误往往蕴含着教学的极大资源。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关键是通过自己的非预设性提问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把放错的“垃圾”酿化成有效生成,拨开迷雾,使学生的认知建构、心知模式得到一次新的挑战和质的飞跃。
如在进行一道练习题时,对学生的评价,一种看法是只看分数,分数高就是优秀的学生,另一种看法是要看综合评价,包括知识、思想、习惯、能力情感等,你同意那种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这时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第一种看法对,因为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都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不是吗?如果成绩考得差,在老师和家长心目中都认为是差生,根本不看其他的方面,话没说完,班内还有几位学生窃窃私语,点头称赞。
这样反常规的错误回答大大出乎我预先设定的答案范围,我临时改变了教学设计,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能从实际出发的角度思考问题给予了鼓励,然后我反问了那位同学,“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成绩好,但他思想品质恶劣,爱做坏事,勾心斗角算计人,语言不文明等,你认为他优秀吗?这样的学生走入家庭社会,危害性很大,给家庭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认为他优秀吗“还有,反过来看,危及家庭社会的行为,你认为还优秀吗?现在虽然小考大考都以成绩来衡量学生,这是一种考核制度,现在的教育在改革,趋向于综合评价,难道不是吗?学生低下了头,陷入沉思之中。
改错误为正确的“非预设行”提问,尊重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的价值取向,凭借层层推进的教学设问拨开“错误”的迷雾,让学生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的用意,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一举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与学生一起构筑起生成性课堂那道美丽的风景。
四、问在冲突时,让课堂生成另辟新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我们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应该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借“题”发挥,及时调整预设方案,通过我们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生成另辟新径。
记得在上《彩票》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讲解完后,使学生明白“诚信是金”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出类似的例子。
而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瞠目结舌,“老师,学校为了评上单位安全工作先进集体,临阵抱佛脚,在最后几天里叫我们听安全知识讲座、地震演练、做安全知识习题,办手抄报等,最后如愿以偿,却被评上了先进单位,这不是告诉我们有时候‘造假’一样能取得成功?”我立时怔住了,现实世界的浮夸不实之风和文本倡导的诚信教育构成了对立的一对矛盾,回避和遮掩这个冲突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而直面批判则一定激起学生对现实的反感和失望情绪。
这时候我“非预设性”地反问了这个同学,“那如果你是学校的管理者,你怎么做好单位的安全工作?”这样一问,很快就扭转了学生的不良情绪,把他们引导到应该怎么样在平时践行诚信做好安全工作的问题上来。
学生献计献策,畅所欲言,课堂的气氛被点燃了。
热烈讨论以后,我说,“我们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学校变得更好啊?”学生最后达成共识,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把讨论的结果以建议书的形式向学校行政部门递交安全工作方案。
学生现实认知和文本理论的“冲突危机”在“非预设性”提问的有效引导和巧妙“”下,把学生引导到道德内化、认知重建和探究新知的方向上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有效拓展了文本内容,最后以寻找解决办法和递交建议书的方式完美谢幕。
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最大挑战是它的不可预知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
当学生的“课堂生成”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的时候,我们教师必须对“预设”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通过即时有效的“非预设性”提问,把课堂中动态的各类“资源”进行引导、解构、点拨和重建,把灵动的教学智慧融入我们的课堂,实现对文本的领悟、优化和拓展,学生才能回报我们超越“预设”的“精彩”!让课堂生成充满灵性曾记得我在讲《长城>时,在讲第三自然段时,我预设的意图是抓住“奇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我抛出的问题是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学生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来体会,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回答进入老师预设的轨道,符合课程的教学范式。
正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时一个男生的回答却打破了我的预设,老师我是这样认为的,还有的劳动人民为了修筑长城,被迫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甚至有的人丧失了生命。
于是我急中生智,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多少劳动人们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的长城中“血汗”看出来,我还看过《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孟姜女的丈夫修筑长城时累死在长城上,还有许多劳动人民为修筑长城献出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