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液氯运输泄漏事故现场处置预案

液氯运输泄漏事故现场处置预案

液氯运输泄漏事故现场处置预案本预案主要针对液氯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事故时现场应急抢险和救援。

1 事故特征液氯运输过程中,由于车辆故障、驾驶人员违法违规驾驶和操作失误、自然灾害等原因发生事故,导致液氯容器或管道阀门破裂损坏,引发液氯泄漏(少量泄漏初始隔离半径150m-2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半径450m-500m),造成周围区域内大面积毒害污染,轻者受到中毒伤害,严重者短时间内人员中毒、窒息而死亡。

人体触及液氯会造成化学灼伤。

氯气虽不燃但可助燃,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可能造成群死群伤、车辆设备损坏、环境污染等事故,给周边群众及环境带来危害,会产生严重社会影响。

2 组织机构及职责2.1 应急组织机构成立液氯运输车辆事故现场处置指挥部,其组成如下:总指挥:县政府副县长副总指挥:县公安局局长县政府应急办主任县安委办主任、安监局局长成员单位:县政府应急办公室、安监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环保局、卫生局、水务局、气象局、交警大队、消防大队,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和园区管委会,有关企业。

2.2 应急处置工作职责指挥部职责:统一指挥、协调全县液氯运输泄漏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批准现场救援方案,组织现场抢救;确定事故现场的范围,实施必要的交通管制和强制措施;负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和信号;核实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并及时上报;负责审定对外发布的事故信息;组织处理有关善后事宜。

必要时,向上级请示启动省、市一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县政府应急办公室:协调各成员单位的抢险救援工作;根据事故等级及时向县政府报告事故和抢险救援进展情况;传达县领导关于事故抢险救援的指示和批示。

县安监局:负责联系液氯泄漏事故处置专家,开展现场应急救援咨询服务工作;组织事故现场抢险救援组,积极开展现场救援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事故现场警戒和周边道路交通管制,保障救援道路的畅通。

组织事故可能危及区域内的人员疏散撤离,对人员撤离区域进行治安管理,维护事故现场秩序和保护事故现场。

负责事故责任人管控工作,追查涉及肇事逃逸或故意制造事端的犯罪嫌疑人。

县交通运输局:组织事故现场抢险物资和抢险人员的运送,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救援物资及公路抢通物资。

县市场监管局:提出事故现场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处置方案,参加现场救援行动。

县环保局:测定液氯泄漏对现场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事故得到控制后,指导消除现场遗留危险物质;负责调查液氯泄漏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破坏事件。

县消防大队:负责现场划定危险区和安全区,标示人员撤离指示牌,利用大功率扩音器通知附近群众迅速撤离灾害现场;负责搜救中毒受伤人员,喷碱液吸收泄漏出的氯气,参加救援堵漏等工作。

县交警大队:负责事故现场交通管制、安全警戒,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保障应急救援车辆、物资的运送通畅。

负责侧翻等事故车辆安全起吊、安全转运等工作。

县卫生局:负责事故现场调配医务人员、医疗器材、急救药品,组织现场救护及伤员转移。

县水务局:负责事故发生地消防用水水源调配,保证消防用水的正常供应。

县气象局:负责提供事故现场的风向、风速、温度、气压、湿度、雨量等气象资料。

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经开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开展事故初期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救援期间的后勤和物资保障服务。

2.3 各专业救援组的组成及职责指挥部成立下列专业救援组,具体如下:1)安全警戒疏散组:由县公安局和当地政府或园区(经开区)管委会人员组成。

负责事故现场交通管制,布置安全警戒,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保护事故现场不遭人为破坏。

2)事故抢险救援组:由县安监局、市场监管局、环保局、消防大队、重点化工企业有关抢险人员和专家组成。

负责紧急状态下的现场堵漏、中毒人员搜救、灭火和设备容器冷却、喷碱液吸收、转移处置等抢险作业,防止次生、衍生灾害发生。

3)医疗救护组:由县卫生局组织有关医护人员组成。

负责在现场附近的安全区域内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点,对中毒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护送至医院进一步治疗。

4)事故车辆起吊转运组:由县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及相关企业人员和专家组成。

负责侧翻、受损车辆及救援处置后液氯罐体的起吊转运工作。

5)救援物资供应组:由县公安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负责抢险物资和工、器具的调配,组织车辆运送抢险物资和人员。

6)环境气象组:由县环保局、气象局有关人员组成。

负责提供事故现场气象信息,开展现场气体检测,妥善处置事故现场废弃物质。

3 应急处置3.1 应急处置程序及要点1)事故发生后,县消防、公安、急救、应急等相关部门接到报告时,应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报告者所描述的相关信息,并迅速将事故报告给本单位负责人和指挥部领导。

2)消防、公安等部门接到事故报警后应迅速赶往事故现场,实施周边警戒、疏散人员,进行交通管制,侦查事故灾害情况并向指挥部领导报告。

3)指挥部领导接到液氨泄漏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本预案,同时通知各部门做好应急准备。

4)各部门根据指示,采取应急行动,安排救援力量赶往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5)行动结束后经确认已经没有危险,解除紧急状态,应急结束。

3.2 现场处置方案液氯运输泄漏事故发生后,应采取以下现场处置措施:1)最早发现者应立即报警。

2)发生液氯运输泄漏事故时,车辆驾驶员、押运员要配带好防毒面具,采取果断措施关闭相关阀门;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进行先期堵漏工作。

3)公安人员接到报警后,应立即对事故发生区域附近进行封锁,禁止车辆和行人靠近危险区域。

消防人员接到报警后,应先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迅速赶往事故现场,了解事故状况,查明现场有无中毒人员,并帮助中毒人员脱离现场,严重者尽快送医院抢救;划定危险区和安全区,标示人员撤离指示牌,利用大功率扩音器通知附近群众迅速撤离灾害现场。

根据现场泄漏情况,实施力所能及的救援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如果危险严重,应立即撤出,避免二次伤害事故发生。

4)事故现场指挥部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应急救援队立即开展救援。

如事故扩大时,应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

5)实时检测空气中氯气含量,当氯气含量超标时,用喷雾状碱液吸收。

实施现场抢险救援时,应安排2名以上抢险救援人员,佩戴好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毒服,用26%氨水喷洒液氯钢瓶或贮罐,查出泄漏点,并实施以下紧急处置措施:A阀门泄漏:关闭阀门,拧紧螺栓;在不能通过关闭阀门来有效堵漏时,要用内(外)堵漏套装,管道断裂包扎套装或卡箍来进行堵漏。

阀门破裂,又不能通过关闭其他阀门有效进行堵漏时,要用不同的法兰夹具,并注射密封胶进行堵漏。

B容器破裂泄漏:调整容器位置使泄漏部位位于容器最上部,降低泄漏率,用合适的卡箍或竹签等专用工具和塞子堵漏。

如容器位置难以调整且堵漏失败,立即采取碱液吸收处理,在钢瓶或贮罐现场构筑碱液池,碱液池应足够大,碱量一般为理论消耗量的1.5倍。

C处理过程中不可直接用手触及液氯,以免冻伤。

切忌用水喷洒钢瓶、贮罐,因为水和氯气反应生产的氯化氢会增大腐蚀率进而加快泄漏率,也会造成钢瓶、贮罐相关附件损坏。

如果钢瓶、贮罐暴露在火灾中,则需用水来降温,防止容器内温度和压力增加,从而导致更大的泄漏率。

6)如果泄漏仍在继续而无法很快的控制,采取疏散或临时避难是唯一可行的防护行动。

指挥部领导下达疏散指令,各救援小组要积极行动,通告疏散的原因和路径,以免造成恐慌,使群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撤离危险区域。

同时,加强警戒的范围和强度,避免有人靠近危险区域。

7)现场伤员救治及简单处理方法:A吸入氯气的人员要迅速撤离事故现场,到空气新鲜处,解开衣服(要解开领口并放松裤带),安静休息并注意保暖。

凡吸入氯气的中毒人员,应住院观察12-24小时,以防发生肺水肿。

B皮肤和衣服受液氯与氯水浸蚀,会产生刺激和灼伤,应立即脱去污染衣服,用布吸掉皮肤上的液体,再用清水冲洗。

C中毒者昏迷但有呼吸,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需使其吸入低压氧,立即住院治疗。

D 中毒者停止呼吸,则应迅速将其抬出放在地上,解开领口与裤带,给予吸氧,立即住院治疗。

E中毒者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时,应加压给氧,并给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脱水剂。

为控制局部粘膜炎性反应,给舒喘灵气雾剂、喘乐宁或5%碳酸氢钠加地塞米松等雾化吸入,一日多次。

F用生理盐水冲洗眼,滴1%狄卡因止疼或滴0.5%可的松抗生素眼药水,分离结膜囊,以防睑球粘连。

8)现场泄漏源封堵完成,经确认可以进行起吊转运作业后,由事故车辆起吊转运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起吊、转运方案,起吊过程要准备2-3辆吨位足够大的起吊车辆,起吊作业应使用专用起吊带,严格限制使用钢丝绳,防止使用钢丝绳起吊产生火花引发次生事故。

9)灾害事故处置后期,利用气体监测仪对现场进行仔细检查,特别是一些地势比较低的地区,当氯气含量超标时,喷雾状碱液吸收。

清理现场时,要用清洁的温水或洗消剂对灾害现场、参战人员及装备实施清洁净化,以彻底消除有毒物质,并对现场残存的含毒液体进行收集和转移,通过复检确定受影响区域空气中氯气含量达到标准时,取消警戒,撤离现场,恢复交通。

4 注意事项4.1氯气在室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在空气中不燃烧,有刺激性,加压液化或冷冻液化后为黄绿色油状液体。

氯气为有毒气体,属剧毒品。

分子量为70.9,沸点为零下34.5℃,液氯的相对密度为1.47,氯气的相对密度为2.48。

氯气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生成次氯酸和盐酸。

氯气易溶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生成次氯酸盐和氯化物。

氯气为强氧化剂,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能助燃,与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液氯与氢气、有机物如烃、醇、醚等发生爆炸性反应;氯气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作用,生成毒性更强的光气。

4.2氯气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有害的影响:次氯酸使组织受到强烈的氧化;盐酸刺激黏膜发生炎性肿胀,使呼吸道黏膜浮肿,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难,所以氯气中毒的明显症状是发生剧烈的咳嗽。

症状重时,会发生肺水肿,使循环作用困难而致死亡。

由食道进入人体的氯气会使人恶心、呕吐、胸口疼痛和腹泻。

1L空气中最多可允许含氯气0.001mg,超过这个量就会引起人体中毒。

4.3确保现场装备的供给,尤其是氧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防化服的数量,调运充足的碱液。

毒罐式防毒面具适用于空气中氯气浓度不大于2%的区域,并应防止失效。

4.4发生氯气泄漏事件时,污染区居民切忌惊慌,应向上风向地区转移,并用湿毛巾护住口鼻;到了安全地带要好好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肺负担,恶化病情;中毒者如及时送到大医院或有职业病科的医疗单位,使病人得到有效治疗可以完全康复,不必有过多忧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