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 ,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②。
①害:妒忌,怨恨。
②报闻: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译文: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霍氏必亡。
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
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妒忌。
霍氏一家长期把持朝政,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于是,上书朝廷说:“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
今有人日攘(3)邻之鸡者,或(4)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5)。
”曰:“请损之(6),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7)。
”如知其非义注释(3)[攘]这里是指偷窃的意思(4)[或]有的人(5)[是非君子之道]这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
是:此,这。
君子:指品行良好的人。
道:作为,行(6)义:好的(7)[请损之]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次数。
损,减少。
之,代表偷鸡这件事(8)[已]停止(9)[斯]则,就(10)[日]每天译文:现在有每天(都要)偷邻居的鸡的人。
有人告诉他这不是君子的作为。
那人说:“那就减少一些吧。
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来年就停止(这种行为)。
”既然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就应该立刻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寓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成大事者,必当机立断,不能给自己找借口。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客曰:“犬、马最难。
”齐王曰:“孰易者”客曰:“【鬼魅】①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②【罄于前】③,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注释:1.鬼魅:鬼怪2.旦暮:早晚3.罄于前:出现在眼前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他说:“狗、马最难画。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他说:“画鬼怪最容易。
”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启示:没有人看过鬼,所以无论你画成什麽样子都没有人会评论你画得对不对,而常见的狗、马是人们常见的动物,你画得稍为不像,人家看了都会竞相批评,所以说画鬼容易画犬马难。
启示:胡编乱造最容易,但也最不真实。
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⑵。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⑶,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⑷,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⑸,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⑹!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⑺:“孽矣⑻!无此事也。
昔也⑼往责于东邑人⑽,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⑾,我固尝闻之矣⑿!”明日端复饮于市⒀,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⒁,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⒂也,遂逝迎之⒃。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
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注释:⑴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⑵效:模仿。
昆:兄。
⑶邑:地方。
丈人:对老者的尊称。
之:到。
⑷道:在路上。
苦之:使他受苦,折磨他。
⑸诮(qiào):责备。
⑹岂谓:怎能说是。
⑺触地:伏地叩头。
⑻孽(niè):作孽,这里是冤枉的意思。
⑼昔:过去,这里指昨天。
⑽责:同“债“,讨债。
⑾夫(fú):彼,那个。
⑿固:本来。
⒀端:故意。
⒁旦:白天。
⒂反:同“返”,返回。
⒃逝:往,去。
翻译:大梁城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
村中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使他受苦。
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
”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
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
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
老人的意识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见识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②知之③。
往见伯乐,曰:“臣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⑤立⑥于⑦市,人莫与言⑧。
愿⑨子还⑩而视之,去而顾(11)之,臣请献一朝之贾(12)。
”伯乐乃(13)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1比:接连 ,连续2、莫:没有3、知:了解4、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5、三旦:三天6、立:站立7、于:在8、言:交谈9、愿:希望10、还:通假字,通“环”环绕。
11、顾:回头看12、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3、乃:就,于是14、去:离开15、顾:回头看。
16、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
17、一旦:这里是“一会儿”的意思。
18、见:拜见,谒见19、子:代词,代指伯乐。
译文:有个人要出卖骏马,接连三天站在马市上,却没有人知道他的马是骏马。
这人找到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待在市上,没有人来过问。
希望您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花费。
”伯乐于是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一会儿这匹马的价格就比原来高了十倍。
曾子(名参)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致③封邑④焉,曰:“请以此修衣⑤。
”曾子不受。
反⑥,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⑦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⑧君有赐,不我骄⑨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⑩其节也。
”注释:①衣(yì):穿。
②敝衣:破旧衣服。
③致:送。
④邑:原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
⑤修衣:添置衣物。
⑥反:同“返”,返回。
⑦奚:什么,疑问词。
⑧纵:纵然。
⑨然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
10全:保全,使……得以保全。
11.参:曾子之名句式重点:宾语前置:①奚为不受②纵君有赐不我骄也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即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短文理解:无功不受禄,自食其力。
这是理所当然。
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
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
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
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
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
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曾子何其人: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汲(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着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着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编辑本段其他曾子烹彘: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
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欲与父母相欢娱耳,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译文:范乔同乡腊月除夕盗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范乔佯装没有听见,同乡惭愧地将盗砍的树归还给了。
范乔前去明白地告诉同乡:“您在节日拿点些,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为什么惭愧呢!”他通情理善开导,都像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