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为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与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因职业暴露而引发的各种经血传染性疾病,做好各种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危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可能接触各类感染性病人以及各种感染性物质的所有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各类辅检室工作人员、临床药师和医疗垃圾处理人员等。
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组织管理由医务部和感染管理科负责。
预防保健科负责应急药箱的监督及管理。
院感科负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调查、核实,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的技术指导和随访。
检验科在意外事件发生接到报告后必须在24~48小时内完成当事医务人员和接触源病人血清HIV和HBsAg的相关检测并在感染管理科安排下进行血清学随访。
3、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
标准预防: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其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安全操作: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
必须戴一次性乳胶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必须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必须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线、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明确自身的免疫状况和暴露源的感染情况将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防护的重点是避免与患者或者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的直接接触。
5、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医务人员健康体检时应将血源性疾病的免疫情况,如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等作为每年必检项目,同时指导并鼓励医务人员重视自身的预防接种。
6、重视对高危险人群的传染病筛查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等经血传染病的筛查工作。
7、职业暴露防护处置费用等相关管理规定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严格遵守职业暴露基本预防控制措施后发生的职业暴露防护处置等相关费用由医院承担。
检验科按照相关规定计算其工作量。
8、医院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职业暴露当事人的情况。
9、本规定执行时间自发布之日起执行,以后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2013年1月
发生职业暴露的报告程序
一、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
二、按照《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和《医务人员其他职业暴露登记表》进行登记,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由职业暴露当事人尽快送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处理措施
一、评估:
1、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赶到科室,协同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职业暴露情况评估并指导处理。
2、首先确定暴露源是否具有传染性(乙肝、丙肝、HIV、梅毒等)及职业暴露当事人免疫情况,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取患者及职业暴露当事人血液进行检查,但抽取患者血液应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
3、根据暴露源及职业暴露当事人情况,感染管理科按照相关传染病情况提出处置建议,其他疾病的处置建议参照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原则。
二、处置流程:
(一)一般针刺伤处置流程:
1、发生针刺伤后,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伤口后再用安尔碘消毒;如果是黏膜则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具体的预防用药按照《慈溪鲍尧坤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用药方案》以及《慈溪鲍尧坤医院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血清学追踪检测时间表》的相关规定执行。
3、锐器伤处理过程中,感染管理科要为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二)随访
1、追踪和随访:感染管理科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血清学检测,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随访时间见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