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子李》教学设计张玉明[设计理念]《刷子李》写得生动有趣,叙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
本课设计,采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品读佳句,领略人物风采,从而掌握写人的技巧。
教学中,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揣摩品味重要句子,感悟课文精华。
学生通过佳句、学写法,学会关注生活,观察身边的一人一事,并善于发现身边人物的个性美。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体会刷子李绝妙的粉刷技艺,感受我国民间艺人的超群智慧。
2、智能目标:(1)认识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能联系上下文品味中描写传神的词句。
(3)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而获得写作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并从中学习写人的方法。
3、重点难点:重点品读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并从中学习写人的方法。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收集有关《俗世奇人》及冯骥才的资料,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位作家及其作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泥人张的作品。
2、这些惟妙惟肖的人物是捏造出来的小泥人吗?老师相机补充。
“泥人张”的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
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经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
她捏制出来的泥人各个都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
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艺人。
3、板书课题:刷子李。
读题,猜猜刷子李名字的由来。
交流结论:刷子李姓李,他的粉刷技艺高超。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对知识领域不断探索,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
本课教学从与刷子李相类似的泥人张入手,通过图片展示、人物描述等手段,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课前猜题,充分设想,解题变得兴趣盎然。
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读课文。
具体要求:运用课文中标注的拼音,或运动字典,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3、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从前,有个手艺高超的(),人称()。
一年的一天,她收了个徒弟名叫()。
徒弟()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设计理念]通过自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时,让学生在读课文,并完成填空,这样学生对课文大意、人物形象也有了整体的把握。
本环节回避了一般的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而是设计了填空题,降低了感知的难度。
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实需要他们填的内容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这样教师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出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要领,即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在复述主要内容的时候一般可省略经过。
三、品读佳句,评析人物过渡:刷子李技艺的高超表现在哪儿呢?徒弟曹小三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1、用跳读的方式,将文中体现刷子李高超手艺的语句勾画出来。
预设一:当学生读到“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时,引导学生讨论:这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运用了夸张、比喻,这样强烈的夸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给人的感觉是:这哪是刷墙,简直是在舞蹈。
刷子李的动作很美,刷墙的声音很好听,刷过去的墙面像雪白的屏障,这样写真生动。
几句简单的描写,人物就立刻活在纸上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由练读、品评后齐读这一段话。
预设二:当学生读到“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时,引导学生体会刷子李对自己高超技艺的自信。
(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如“最”、“必”、“绝”、“只要”、等)2、读出描写曹小三对待师傅不同心态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2)他真觉得这身黑的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3)他怕师傅难看,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4)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从半信半疑到佩服,以曹小三的心理活动来进一步体现刷子李艺高人胆大的自信精神。
)指导学生自由练读、品评后齐读这几句话。
3、自由讨论,小组分享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1)我喜欢刷子李,因为……(2)这篇课文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因为……(3)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我认识的一个人……(4)我认为刷子李……汇报交流。
预设一:“刷子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奇”。
归纳:粉刷时着黑装标准严派头十足技艺高超找出相关的句子品读。
预设二:故事一波三折情节之奇,奇在一人一事,奇在曲折有致,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仔细品味。
[设计理念]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环节的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个性化解读。
而后再在小组分享,完善自己的读书心得。
教师做恰当的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线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经历由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到抓重点词句品读,既品味语言,又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
四、读悟交融,领悟写法1、过渡:技艺高超的刷子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
让我们再次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语气,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
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3、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读给大家听,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预设一、最让人叫绝的是,她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儿,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先写人们传说中的“刷子李”,设置悬念,引起我们往下读的兴趣。
)预设二、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
完了,师傅露馅儿了,她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上一眼。
(这是两个细节,第一个细节让人感受到“刷子李”的与众不同;第二个细节,从侧面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仿佛让人对“刷子李”的技艺表示“怀疑”,读完下文才明白,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这样写使故事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
)预设三:曹小三哪里看那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是从正面直接描写了“刷子李”干活伸手灵活,游刃有余,技艺超凡。
)预设四: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以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她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
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这里借曹小三的目光,交代了“刷子李”身上那个小白点的由来,既揭开了我们心中的谜团,又再一次证实了开头所写到的人们的传说,体现了“刷子李”艺高人胆大的自信精神。
其中语言的描写也轻松有趣,就像跟捉迷藏一样富有动感。
……3、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一至两处细节描写,体会它的作用。
4、练笔,列提纲。
我想要描述人是(1)他喜欢说的话(2)他常做的事(3)他的习惯[设计理念]本环节教学的目的是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之间的多向对话,使学生的悟有一个“质”的提升。
把感悟语言、理解语言、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融合。
五、拓展阅读,积累延伸1、交流收集到的课外资料。
推荐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作品。
和学生交流小说中其他人物的特点,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课外阅读。
1、布置课后作业: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完善练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其不同之处。
[设计理念]本设计是为了有机地融合课外资料,将课文做了适当的延伸,引导学生关注与文本相关联的东西,拓展学生的视野。
同时也与学生的习作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将新学习到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际中。
其目的是在深化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化文本,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板书设计]刷子李派头十足技艺高超[设计理念]本设计从整体感知中提炼出“刷子李”给人的整体印象,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