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需的劳动量,即生产 成本,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生产成本低,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两国的国民福利水平都得到提高。在贸易理论界 ,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分析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之上: (1)两个国家,且各自只能生产两种产品,即2×2模型。 (2)劳动是构成这两种产品生产成本的唯一生产要素。 (3)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可以流动,但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4)两国产品的生产,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5)当生产要素在一国内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不变。 (6)自由贸易,产品可以在两国间自由流动,没有运输或其他交易成本。 (7)完全竞争市场。
为扩大出口,晚期重商主义比较重视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所 以又被称作重工主义,但一般被称作贸易平衡论或贸易差额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
第一节 重商主义
•
重商主义认为国际贸易是财富的源泉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也是不
科学的。这是重商主义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它的思想局限性。
•
重商主义着重从贸易利益角度来认识国际贸易问题,但没有或很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工业革命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他是在亚当斯密之后另一位著 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On 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用“比较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 础,建立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人们将他与亚当斯密并 称为自由贸易学说的奠基人。
然而,这一理论本身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其根本缺陷在于:它表明只有在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 国家之间才能开展国际贸易,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利益而只是受害者 。这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 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在任何产品上可能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这两种 国家之间发生,且能各自受益。而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实情况。这一缺陷被后来另一位著名 的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所弥补。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
第一节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The Mercantilism)是西欧资本主义初期即商业资 本活动日益活跃的时期,从商业资本运动呈现出的表面现象出 发,对现代生产方式进行探索的结果。它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 时期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出现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 纪,衰落于18世纪。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 义。
第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分析
对产品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或用生产成本来 衡量。劳动生产率定义为投入1单位生产要素(单位劳动)的产品产量,生产成本 即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劳动)投入数量。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 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换句话说,一国如 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低的生产成本,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少过问国际贸易的起因。
•
尽管重商主义者的贸易思想有不少错误和局限性,但他们提出的
许多重要概念为后人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关
于贸易的顺差、逆差概念,及进一步发展到后来的“贸易平衡”、“
收支平衡”概念。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 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意义及缺陷
绝对优势理论在历史上首次阐明了产生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 与交换中获得利益、实现“双赢”的思想,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为推动国际贸易提供了理 论依据。因此,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无疑做出了开拓性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在其理论论述中,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 度,从事专门的分工劳动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并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如果各 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由于这 个理论指出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所以该分工理 论 又 称 地 域 分 工 说 (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或绝对成本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Cost)。
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
第一节 重商主义
晚 期 重 商 主 义 始 于 16 世 纪 下 半 叶 , 其 代 表 人 物 是 英 国 的 托 马 (Thomas Mun)。晚期重商主义也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但干预的 重点是保证对外贸易保持顺差,且不反对在短期内对个别国家的个别 商品的贸易出现逆差,也不绝对禁止金银出口。
第一节 重商主义
第一节 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始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止于16世纪中叶。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 斯(John Hales)和威廉.斯塔福德(William Stafford)。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对外贸易出超和金银货币入超,并严格禁止 金银货币外流,从而增加国家的财富。恩格斯曾形象地指出,这个时期的重商主义者“就像守 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