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α-氨基发生缩合反应脱水成肽时形成的酰胺键。
【等电点(pI)】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如氨基酸)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此时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解离成阴/阳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呈电中性,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为零。
符号为pI。
【融解温度(Tm)】又称解链温度,DNA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到达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融解温度。
(最大值是完全变性,最大值的50%则是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融解温度依DNA种类而定,核苷酸链越长,GC含量越高则越增高。
【增色效应】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为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必需基团】酶分子整体构象中对于酶发挥活性所必需的基团。
(教材)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活性中心】或称“活性部位”,是指必需基团(上述)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能与底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
【米氏常数(Km)】在酶促反应中,某一给定底物的动力学常数(由反应中每一步反应的速度常数所合成的)。
根据米氏方程,其值是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符号Km 。
【糖异生】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如氨基酸、丙酮酸、甘油)转变成糖(如葡萄糖,糖原)的过程,对维持血糖水平有重要意义。
在哺乳动物中,肝与肾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
【糖酵解】是指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乳酸并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生成少量ATP)【酮体】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这三者统称为酮体。
【脂肪动员】在病理或饥饿条件下,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呼吸链】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系列酶与辅酶(又称电子传递链)。
这些酶和辅酶可催化一些列连锁反应,使代谢物氧化脱下的成对的氢原子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氧化磷酸化】又称偶联磷酸化,是指作用物氧化脱氢,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并释放能量的同时,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教材)可能不好理解,那么还可以这么理解: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其氨基酸种类与机体发育阶段和生理状态有关,成人维持氮平衡必需的是Val,Ile,Leu,Thr,Met,Lys,Phe和Trp这8种氨基酸,儿童生长必需的还有精氨酸和组氨酸。
【一碳单位】又称一碳基团。
指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亚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及亚氨甲基等。
【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亲代细胞DNA的两条链解开,每条链作为新链的模板指导合成碱基互补的新链,从而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
每一个子代细胞的DNA分子中,都包含一条完整保留下来的亲代链和一条完全重新合成的新链。
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转录】是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从DNA转移到RNA的过程,即以双链DNA中的一条链为模板,以腺三磷(ATP)、胞三磷(CTP)、鸟三磷(GTP)和尿三磷(UTP)4种核苷三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
说得更简单点,就是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合成RNA 的过程。
【翻译】即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指在多种因子辅助下,核糖体结合信使核糖核酸(mRNA)模板,通过转移核糖核酸(tRNA)识别该mRNA的三联体密码子和转移相应氨基酸,进而按照模板mRNA信息依次连续合成蛋白质肽链的过程。
也可以这么理解:是指将核酸中由4中核苷酸序列编码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密码破译的方式,解读为蛋白质一级结构中20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的过程。
【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遗传密码子、三联体密码。
指信使RNA(mRNA)分子上从5'端到3'端方向,由起始密码子AUG开始,每3个相邻核苷酸的特定排列顺序,体现为肽链上某些氨基酸或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延伸和终止信号(说白了就是决定其合成)。
这种特定的排列顺序统称为遗传密码。
【核蛋白体循环】核糖体亦称核蛋白体,肽链延长在核蛋白体上连续循环式进行,称为核蛋白体循环。
以上是狭义概念,广义的的核蛋白体循环是指氨基酸活化后,在核蛋白体上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合成的终止和释放,书上的“核糖体循环”用的是广义的概念。
【第二信使】即细胞内信息物质,第一信号物质经传导,刺激细胞内产生传递细胞调控信号的化学物质,即第二信使。
详细来说,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并不进入细胞内,但间接激活细胞内其他可扩散,并能调节调节信号转导蛋白活性的小分子或离子。
如钙离子、环腺苷酸、环鸟苷酸、环腺苷二磷酸核糖、二酰甘油、肌醇-1,4,5-三磷酸、花生四烯酸、磷脂神经酰胺、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等。
简答/问答题一、简述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某段多肽链主链骨架有规律的盘绕和折叠,即蛋白质分子中局部肽段主链原子(N,α-C,O-C)的相对空间位置,1、构成肽键的6个原子C,O,N,H以及两个α-C处在同一平面上,称为肽单元;2、主链的α-C — N键及α-C — C键的旋转角度,侧链基团和肽键中氢及氧原子空间障碍的影响,使多肽链的构象受到一定限制,从而形成特定的二级结构,最常见的是α-螺旋;α-螺旋:蛋白质分子中多个肽单元通过α-C的旋转使多肽链的主链围绕假想的中心轴呈有规律的螺旋状上升,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相当于0.54nm垂直距离,即每个氨基酸残基沿中心轴上升0.5nm就旋转100°,残基的R基团分布在螺旋的外侧。
[α-螺旋中每个肽键的氢原子和第四个肽键的氧形成氢键,其方向与螺旋中心轴基本平行]肽链中的全部肽键都可形成氢键,使α-螺旋处于稳定状态。
附: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为肽键。
三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分子结构的三维空间构象。
四级结构: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这类蛋白质分子中,每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该蛋白质的亚基)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的方式聚合所形成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二、简述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包括DNA和RNA)的一级结构是指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因为核苷酸的差异只是碱基不同,所以又称为碱基顺序。
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一个核苷酸3’-OH与下一位核苷酸的5’位磷酸形成3’,5’ 磷酸二酯键,构成不分支的线性大分子,磷酸基和戊糖基是核苷酸链的骨架,可变部分是碱基排列顺序。
核酸是有方向性的的分子,它的两个末端分别称为5’ 末端和3’ 末端,5’ 末端的核苷酸戊糖基5’ 位不再与其他核苷酸相连,3’ 末端核苷酸的戊糖基3’ -OH位不再与其他核苷酸相连。
三、简述DNA的二级结构。
DNA为双螺旋模式,1、在DNA分子中,两股DNA链围绕一假想的共同轴心形成一右手螺旋结构,这两条链反向平行,一条是5’→3’走向,另一条则是3’→5’走向。
两条链之间在空间上形成一大一小两条沟,这是蛋白质识别DNA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基础。
双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2.0nm,每个螺旋含有10个碱基对。
2、碳的骨架由交替出现、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构成,位于双螺旋的外侧。
3、碱基互补配对(A=T,两个氢键;G≡C,三个氢键)碱基位于双螺旋的内侧。
一条链中的嘌呤碱基与另一条链中同一平面的嘧啶碱基以氢键相连,相邻碱基对之间旋转36°,10个碱基对使螺旋上升一层,碱基对层间的距离为0.34nm。
4、DNA双螺旋的稳定由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碱基对层间的堆积力维系。
四、什么是信使RNA?是携带从DNA编码链得到的遗传信息,在核糖体上翻译产生多肽的(mRNA)。
信使RNA含量在主要的三种RNA中是最少的,约占细胞RNA总量的3%~5%。
但信使RNA作为不同蛋白质合成的模板,其种类却是最多的,其一级结构(韩干算数和顺序)差异很大,核苷酸数的变动范围在5000~6000。
由编码区、上游的5′非编码区和下游的3′非编码区组成。
真核生物mRNA的5′端带有7-甲基鸟苷-5′-三磷酸的帽子结构和3′端含多腺苷酸的尾巴。
其功能是把细胞核内DNA的碱基顺序(遗传信息)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抄录并转送到胞质,以合成蛋白质(调控翻译的起始),它维系着细胞的稳定性。
【附】:1、转移RNA(tRNA)是蛋白质合成中的接合器分子,有100多种,各可把一种氨基酸搬运到核糖体上供蛋白质合成。
tRNA是细胞分子质量最小的RNA,由70到120个核苷酸组成,而且具有15%~20%的稀有碱基,稀有碱基除假尿嘧啶核苷与次黄嘌呤核苷外,主要是甲基化了的嘌呤和嘧啶。
所有tRNA均可呈现出三叶草形的二级结构(还有倒L型的三级结构),而且都具有如下的共性:①5’末端具有G(大部分)或C。
②3’末端都以ACC的顺序终结。
③有一个富有鸟嘌呤的环。
④有一个反密码子环,在这一环的顶端有三个暴露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anticodon).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链上互补的密码子配对。
⑤有一个胸腺嘧啶环。
2、核糖体RNA(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有着复杂的多环多臂结构,rRNA一般与核糖体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工厂)。
五、酶催化作用的特点?1、温和条件下的极高催化效率酶在温和条件下能通过各种不同的复杂机制,使底物结合在活性中心后能以更高的效率生成过渡态,从而实现高效的催化效率,促使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2、高度专一性酶对所结合底物的选择性和生成确定结构产物的性质,称为酶专一性或特异性。
下分:绝对专一性【有的酶只能作用于唯一结构的底物,催化其发生某确定的反应生成相应产物】相对专一性【有些酶可作用于具有相同官能团或化学键的某类化合物,催化其发生特定的类型的化学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的产物】立体异构专一性【绝大多数酶对底物的立体异构体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只能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某一种,或生成具有某种相应立体结构的产物】光学异构专一性【酶通常对底物的光学异构体有明显的选择性,产物也会是只具有某种光学活性的构型】3、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活性的发挥依赖于其特有的空间动态构象,因此只有在较温和条件下才能有效发挥其催化作用。
4、活性的可调节性生物细胞对代谢的调控是通过调节代谢途径中的酶活性来实施的,尤其是通过调节限速酶活性以达到对代谢速度的精确调节。
六、简述酶原及其生理意义有些定位在特定部位的酶在细胞内刚分泌/合成时没有活性,必须在对应生理环境下得到相应信号启动,才被另外的蛋白酶专一性的水解一个或数个肽键,释放出对应的小肽;同时导致构象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对应的活性中心或使活性中心对外开放,发挥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