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法-培训讲稿
11
背景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经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 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号公 布。《旅游法》分10章112条,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旅游法》有利于行业整体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使消费者的 旅行体验和旅游质量得到保障。旅游法从国家层面来立法, 以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明确各方权 利、责任,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维权、政府部门的监管执法都 将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国旅游业将进入依法治理、依法维 权的新时代。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012年
2002年
3
“旅游业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于 一体,是一个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 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 性产业”。
4
旅游业四大乱象
1.“零负团费”,是旅游业 一大毒瘤; 2.强迫购物成旅游市场顽 疾; 3.景区门票三年必涨; 4.欺客宰客时有发生;
在法律的框架结构上,将旅游者的权利置于总则之后的第二章,突出旅游 者的重要位置。
16
第三章 旅游规划和促进
“规划入法”:规划编制主体、内容、与其他规划的衔接、规划 实施、评估 旅游产业促进:旅游政策支持、旅游区域合作、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职业培训 旅行社(导游、领队)市场准入、经营规范、质量保证、禁止商 业贿赂、强制责任保险、经营者权益保障 景区开放要求、门票价格、流量控制 新业态经营许可要求:民俗、乡村旅游经营、高风险旅游经营、 网络旅游经营 交通、住宿等服务的履行要求
提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8
(三)中国旅游立法/执法现状
1、 旅游法制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动因:■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加入WTO; ■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 表现:■由单项内容逐步向综合方面过渡; ■规范范畴逐步从传统转向新兴领域; ■由行政手段为主加速转向法制化。 2、 一些领域的旅游法制渐成体系 表现: ■旅行社业的旅游法制建设日趋健全; ■导游管理有法可依; ■出境旅游管理逐渐步入法制化。
基于《旅游法》解读的执法思路探析
李 玲 副教授 2014年5月22日
1
一、基本理论 《旅游法》制定的背景 《旅游法》特点 《旅游法》框架 二、主要内容 《旅游法》重点内容梳理 三、旅游政策趋势分析
2
2012年国内出游人数2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1% ;国内旅游收入22706亿元,增长17.6%。 2002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87782万人次,比上年 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3878亿元,增长10.1%。
13
综合性
旅游法涉及的主体是多方面的---旅游 者、经营者、政府相关部门、各级政 府; 旅游法涉及了多个法律部门---民法、 经济法、行政法; 从行政的角度看,旅游法是行政部门 之间行政力量的整合。
14
旅游法的结构体系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旅游者 第三章 旅游规划和促进 第四章 旅游经营 第五章 旅游服务合同 第六章 旅游安全 第七章 旅游监督管理 第八章 旅游纠纷处理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6
2、单项立法得到实质性突破 提出抓紧旅游综合立法,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 护、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在对旅游认识的观念上取得重大突破 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 提出: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落实带 薪休假制度。
7
(二)发展战略转变
1、强调以国内旅游为基础
5
一、《旅游法》制定的背景
(一)旅游发展定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09.12.1)
1、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
旅游业发展定位: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 代服务业。
战略性产业: 指有广阔市场前景、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关系到国民经济 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性、全局性、长远性的产业。 支柱产业: 指产业规模大,增加值在GDP中占5%以上。 现代服务业: “三高三新”: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用现代化 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技术、高附加值 、高层次、高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产业。
市场战略: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
。 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 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
2、强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源的基础性作用。
3、强调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转型升级的主线
15
三、《旅游法》框架
共设十章112条
第一章 总则
立法宗旨、适用范围、国家发展旅游业的原则与职责、旅游发展原 则、旅游消费导引、旅游经营原则、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旅游行业组 织
第二章 旅游者
七大权利:自主选择权、拒绝强制交易权、知悉真情权、要求履约 权、受尊重权、请求救助保护权、特殊群体获得便利优惠权 四大义务:文明旅游义务、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义务、告知及 配合义务、规范出入境义务
12
二、《旅游法》特点
1、采取综合立法模式(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
2、突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实行统一的旅游市场准则(统一准入、经营规范、标准 化)
4、注重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统一立法+地方 立法补充)
5、总结我国旅游发展和旅游监管的经验(综合监管模式) 6、与现行法律和国际通行做法的衔接
9
3、地方旅游法制建设取得明显突破 表现:■省市旅游立法起点较高; ■绝大多数省市已制定了《旅游条例》; ■旅游立法适应了地方旅游发展需要。 4、旅游行政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表现:■旅游行政执法队伍不断壮大; ■日常性的旅游执法数量增多。 ■专项旅游执法活动成效明显。
10
(四)旅游业发展向立法提出的客观要求(立法的必要性) 1、关于旅游业的法律地位(产业贡献、发展方式、路径) 2、关于旅游管理体制问题(谁管、怎么管) 3、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公共服务问题(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要求) 4、关于旅游业经营者的市场规制问题(进入、质量、价格、退出及权 益) 5、关于旅游者权益保护问题(如何整治市场乱象:合同违约、强迫消 费、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