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八下一单元 2课《回延安》第1课时学案

初中语文八下一单元 2课《回延安》第1课时学案

六、作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完成跟踪测试题。
2.访问祖辈、父辈,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延伸阅读“积累拓展”第六题中推荐的篇目,并体会其内涵。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盘点
1.当代 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2. dēng méi mó pàn kuàng
3.(1)立刻。
(2) 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三、品味感悟
作者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母亲延安”浓厚的感情,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任务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直接抒情: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场景描写:
四、朗读提升
运用学习过的朗读技巧,给诗句做一些朗读的标记,有感情的读诗歌,力求读出豪气和热情,体现诗人的情感变化。
1.作家作品
贺敬之,(年代)著名和_。歌剧《》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写作背景
诗人1940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 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登时( )糜子( )油馍( )脑畔( )眼眶( )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登时:
(2) 糜子:
(3) 油馍:
(4) 眼眶:
(5) 脑畔: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五部分内容,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要点。
2.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三、品味感悟
1.直接抒情:
(1)“革命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锻造了“我”,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
(2)“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盼望着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的大发展。
2.动作描写: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用“黄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场景描写: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五、小结
《回延安》描述了诗人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今昔延安的风景、人物,表达了发扬延安光荣传统、建设新中国的心愿。
作者在创作中选取了具有陕北典型特色的意象,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间接抒情,诗句朗朗上口,具有“信天游”抒情性强的特色。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品味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感受“信天游”的独特魅力。
(3) 油炸的黍米面饼。
(4) 泛指眼睛周围的部位
(5) 方言。指窑洞顶上。
二、整体感知
1.
①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②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别打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③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④描述延安成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⑤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是人的惜别之情。
初中语文学科微课教学学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课 题
2 回延安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理解诗中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意象,体会其民俗内涵。
3.把握诗作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盘点
(2)“满心化等是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3.语言描写:
“我梦见鸡毛信赖——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于世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