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11个生字,写14个字。
正确读写“游览、游人如织、出售、摊点、一模一样、标准”等词语。
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体会“遗憾”,感受少年对“我”的友善和帮助,赞美中非友谊。
【教学重点】积累四字词语,学会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理解“我”和少年的遗憾,学会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去过非洲吗?非洲有美丽的草原,壮阔的瀑布,凶猛的狮子,淳朴善良的人们(边说边播放多媒体画面)。
作家吴晴曾经去过一趟非洲,回来后写了一片文章,文章里不是描绘非洲多么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多么凶猛的动物,而是写了一位黑人少年。
这位少年为什么给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非洲,认识这位少年。
2.师:板书课题,询问学生:你们从题目中知道些什么?3.生:……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检查读读认认(排火车读)。
(强调多音字“模”,“沉甸甸”的读音,“端”的形近字“瑞”。
)2.检查读读说说(排火车读)。
(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说一段内容连贯的话。
)3.检查课文阅读(排火车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后交流,相机课件出示:“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但是(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
后来非洲少年(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
4.出示第九自然段:我点了点头。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同学们,这段话比较难读,你能读好它吗?(用指名读、齐读方式将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师:发现了吗?“遗憾”在这段里出现了几次(两次),一次是——少年遗憾,一次是——“我”遗憾。
(板书:遗憾)过渡:文中的“我”和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而遗憾呢?三、从“遗憾”切入,研读感悟1.理解“我”的“遗憾”(1)什么叫“遗憾” ?(可惜)(2)体会“我”为什么会遗憾?(直接从这句中可以找到原因:因为我不能带走这件精美的工艺品)(3)出示课件,欣赏非洲各式各样的木雕,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请仔细读读课文的1—6自然段,拿出笔来找找划划课文中作者描写木雕的词语。
说说为什么我会那么遗憾,你从哪些词句里看出了具体原因。
出示句子: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1)理解“栩栩如生”①谁来读读这个词?(指名读两个)②师:听你的读,读得那么有感情,我以为你懂了这个词的意思。
说说你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那活泼生动的样子就像活的一样)——齐读③指名读这句话。
师:谁能把这个句子读活了。
师:就因为它如构思新奇,栩栩如生,所以课文还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它——精美的工艺品。
可看着这么精美的艺术品只能看而不能买回去,真是一种遗憾哪。
(2)理解“爱不释手”①“释”是放下的意思。
整个词是说——喜欢得舍不得放下。
(3)理解“琳琅满目”①课文还有哪句话也形容了这些木雕?——“木雕各式各样,琳琅满目”②“琳琅满目”这个词你在哪里也听说过啊?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美好的东西非常多,让你的眼睛里全是它们。
③可是小朋友们,书上插图上也不就几个木雕而已,我们来数数,才六个,怎么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呢?师:是啊,被如织的游人挡住了。
3.交流原因:因为木雕小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令我爱不释手。
我为自己不能买下它而遗憾。
过渡:就是这些琳琅满目的木雕,就是这栩栩如生的小象墩吸引了我,但是我又不能将其带回国,所以“我”很——遗憾。
但少年为什么遗憾呢?让我们接着去学习课文。
四、抓住关键词深入体会少年的“遗憾”,感受中非友谊1.出示:“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2. 黑人少年知道我是中国人后,眼睛里为什么会流出遗憾的神情?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追问:非洲人把中国人当做朋友,那中国人为他们都做过什么呢?4.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有关中非友好的图片并解说:也许,少年曾听爷爷这样说过: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友好往来。
特别是近50年来,许多黄皮肤的中国人来到非洲帮助我们,和我们齐心协力修建著名的坦赞铁路。
八年来,我们亲如兄弟生活在一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铁路修好了,许多中国兄弟却倒下了,永远长眠在铁路下,再也不能回到他们自己的祖国!可是,多年来,他们仍不忘在医疗、卫生、教育等多方面帮助我们。
难怪中非领导会谈时,我们前总统满怀深情地说:“中国人民是我们非洲人民‘全天候’的朋友!”课件出示:(1)中非修筑坦赞铁路图(2)驻非医疗队图(3)2006年中、赞领导会谈图播放完后,师面对一学生问:这位卖木雕的少年,当你了解了这些后,面对着这位满心失望的中国人——你们的朋友,你心里好受吗?(生:中国人给了我们这么慷慨的援助,我看她带着遗憾离开,我感到不安……)5.对一学生说:原来,你的遗憾是因为“我”这个陌生的中国人!从你的遗憾里,我们分明看到你的心里早就种下了一颗对中国人民友好的种子,你心里早已把中国人——(生答:当作朋友!)五、故事补白师过渡、补白:如果是你,看着“我”失望得离开摊点,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呢?(生:不管怎样,我都要满足她这个心愿。
于是,我就连忙……)师:你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让中国朋友带着遗憾回国对吗?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师:你们刚才说的都是书上没有的内容,你们是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少年的国度去看到的。
那么课文中是怎么描写少年为“我”做的一切呢?请大家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划上线,看你能否抓住其中的一两个词来体会少年的内心。
六、自主运用“抓关键词来体会人物内心”这一方法,感受美好情谊师引导学生扣重点词句品悟少年如何为我化解遗憾,让学生深入感受美好情谊。
随着学生汇报学习以下句子:◆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少年连连摆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1.生每读完一处,教师引导学生谈:你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了少年的什么?通过教师评价强化“抓关键词来体会人物内心”这一方法。
2.生谈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回扣: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回国;这样做只因为“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3.重点品悟“沉甸甸”。
课件出示后,师问:这个句子你想抓哪个词来体会少年的内心?学生说出“沉甸甸”后,课件中这个词变成红色。
学生先读一读再谈体会。
师:沉甸甸的只是象墩吗?还指什么?再次出示: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这两个“沉甸甸”有什么不同?通过评价再次强化“抓关键词来体会人物内心”这一方法。
4.学生汇报读。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一句时教师要求学生再读一遍“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教师边听边说:是啊,“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句话像一阵清风,轻轻拂去了我心中的遗憾,(边说边将之前写的白色“遗憾”二字擦除,用红色粉笔写上“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也正因为少年认为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所以才由当初的“卖木雕”变成了现在的“送木雕”。
朋友无价,友情不分国界。
这份真诚令“我”深深感动,友好的种子开花结果了!所以少年——(生接):笑了!5.师指一学生:呵呵,你笑了。
少年,你笑什么?(生感动地说出少年的内心感受。
)师:是啊,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传递着真情和友爱。
朋友是个最有温度的称呼,温暖着世界的每个角落。
七、总结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少年和“我”的遗憾,并体会到善良、友好、真诚的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衷心祝愿中非人们的友谊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八、课堂达标练习。
九、作业布置用上今天学到的四字词语写写作者的遗憾,可以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引子:非洲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我……板书设计:卖木雕的少年遗憾《卖木雕的少年》课程标准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要能联系课文的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根据课标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会11个生字,写14个字。
正确读写“游览、游人如织、出售、摊点、一模一样、标准”等词语。
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体会“遗憾”,感受少年对“我”的友善和帮助,赞美中非友谊。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动不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过程中,感悟故事因“遗憾”而精彩,人物因“遗憾”而动人。
一切的“遗憾”皆因“朋友”,因“朋友”不再“遗憾”。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提升语文应用的能力。
新课标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生,抓住这些句子“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中的关键词“爱不释手、栩栩如生、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对木雕的喜爱之情,为后文的遗憾做好铺垫。
“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少年连连摆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引导学生从“专门、等候、连连摆手”这些词语中,引导学生体会黑人少年对中国游客的一片深情。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堂课我遵循这一特点,品读课文、理解文意、学习品质,体现了“人文性”;学习写法、读写结合,体现了“工具性”。
有机地完成了二者的统一,让学生思想品质受到教育,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卖木雕的少年》教材分析《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课文。
这也是本单元关于国际理解和友好的第三篇课文。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
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