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部编九下《词四首》精品教案

12、部编九下《词四首》精品教案

12 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词与诗的不同特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感受四首词的音韵美,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四首词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了解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课文导入;导读《渔家傲·秋思》一诗。

课文导入和诗一样,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本单元中的《词四首》里所描述的“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观,那城外狩猎、沙场点兵的壮观情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鉴湖女侠的形象,一定会触动我们的悠悠情思。

预习展示(一)介绍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合作探究1.提问:《渔家傲·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渔家傲》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

“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诗人身处边塞异地,时时不忘家乡,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提问:“异”字有何作用?大雁为何“无留意”?明确: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

3.提问:“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暗含对比,即把边塞之地与诗人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作对比,请想像一下,看着边塞之秋,诗人想到了怎样的情景?明确:看着雁去衡阳,就感到天气格外寒冷,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此时正是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听着此起彼伏的四面边声,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正是人欢马叫,笑语欢歌;看着长烟、落日和孤城紧闭,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正是华灯初上,人影幢幢。

诗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4.提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明确:无数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随风袅袅飘扬的炊烟,隐于红霞之中的落日,早早关闭的孤城,这一切,给人以苍凉、萧索之感,使人陡生思乡之情。

5.布置:说说你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明确:本词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归、大功未建的凄怆情怀。

6.提问:《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明确:《渔家傲·秋思》一词的突出特色是:质朴而凝练。

本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是词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上片以白描的手法廖廖几笔勾画出一幅雄浑浓郁的“边塞关山图”。

点染的手法使画面从概括到具体,逐层地围绕“异”字展开。

词作抓住塞外风光的典型事物——大雁南飞。

边声四起、长烟落日、层峦迭峰、孤城紧闭——来表达戍边将士思乡忧国,决心守边御敌这一主题。

下片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行文起伏,跌宕有致,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导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

预习展示(一)介绍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朝眉山(今属四川)人。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后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一再被贬。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二)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合作探究1.提问:诗人此时不过40岁,为什么自称“老夫”?“卷平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40岁自称老夫,有自嘲之意。

因正当壮年却不受朝廷重用,便生此说法。

内心里壮志未酬,激情满怀,便调侃地说“聊发少年狂”。

“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提问:词中“亲射虎,看孙郎”的用典有何作用?明确:这里用孙权的典故,以射杀猛虎的孙权自比,呼应了首句的“少年狂”之语,表示自己有勇气去抵抗外敌。

3.提问: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化用冯唐的典故有何用意?明确:此处是化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再展宏图。

4.提问:“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几句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明确:表述了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作者想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5.布置:说说你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明确:《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6.提问:《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明确:《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突出的特色是:活用典故。

本词是一首记射猎的词。

词中活用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例如:用亲射虎的孙郎(三国时的英雄孙权)自喻。

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持节云中,何是遣冯唐”这个典故,委婉地表明了苏轼希望自己能像汉文帝时的魏尚一样,能够得到朝廷的重新信用,被委以重任,去卫国戍边。

“射天狼”,则见出苏轼立志杀敌的决心,传说“天狼”这种星主管“侵扰”,用它象征侵犯我国国土西北敌人,是很贴切的。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导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

预习展示(一)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

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湖几达20年。

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二)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破阵子》约作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合作探究1.提问:词中为何特写“挑灯”“看剑”的镜头?明确:“挑灯”点出时间,“看剑”表示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

2.提问:“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三句每句写一事,写这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3.提问:下片前四句描述了怎样的战斗场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战斗场面:骑着飞快奔驰的战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

马快弦急暗示了战斗的激烈。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提问: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最后“可怜白发生”五字是不是“壮词”?试结合作品对“赋壮词”加以解释。

明确:“可怜白发生”也是“壮词”,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和愤恨。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5.布置:说说你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主旨的理解。

明确:本词追忆了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

6.提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明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寓情于事。

本词题为“壮词”,实在名副其实。

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壮志豪情。

这种“壮”情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挑灯看剑、军中听号、将士分炙、沙场点兵……一事一景,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

拓展延伸提问:“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

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明确:示例1:王维《渭城曲》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诗句,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示例2: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流露了诗人对人生短暂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的深沉感慨。

示例3:王翰《凉州词》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超越了悲伤,要用"醉卧"来面对残酷的战争,这是多么豪放旷达!示例4:苏轼的“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抒发的是对温馨详和的农村风光的赞美。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是对即将离别朋友的依恋。

总结:在古代诗词的学习中,要注意“酒”这个特殊的意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