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辅导一、填空题(每空1分)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和等。
土壤、气候、地形地势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关系3、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直接或间接的依靠来自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
太阳辐射4、光是从、和三个方面来影响植物的。
光长、光强、光质5、短日性植物是指只有在光照长度一定临界值时开花的植物。
短于6、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为、和。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7、农田中的透光率随深度。
递减8、植物群体对日光的吸收率明显单叶。
高于9、温度是从、和三个方面来影响生物的。
温度强度、温度累积、温度变化10、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就是温度、温度和温度。
下限、最适、上限11、界限温度是标示着某些重要或开始终止的温度。
物候现象、农事活动12、温周期现象是作物对节律性变化规律的适应。
温度13、水分是作物光合作用合成的原料。
有机物质14、“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循环的动力,是植物的。
蒸腾作用15、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称为。
土壤相对湿度16、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总是从的地方流向的地方;其流量与成正比,而与成反比。
水势高、水势低、水势差、水流阻力17、是植物失水的主要方式。
蒸腾18、晴朗无风的天气下,农田CO2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白天为型,即随高度递增;夜间为型,即随高度递减。
光合、呼吸19、和是导致农田群体CO2通量随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二、判断题(每题2分)1、光照长度是指一地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日照时数。
错2、曙暮光和马路灯光即对光周期有效。
对3、临界光照长度是每日12小时光照。
错4、短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一般会导致生育期延长。
错5、长日性作物的南方品种向北引入时,一般提早成熟。
对6、在同样的光照强度下,阴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晴天。
对7、研究表明,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发育速度没有影响。
错8、光合有效辐射的光谱区要比生理辐射的光谱区宽。
错9、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
对10、一般而言,与呼吸作用相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高。
错11、根据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北种南引(或高山引向平原)比南种北移(或平原引向高山)容易成功。
对12、从温度条件对植物引种的影响考虑,常绿植物引种比落叶植物容易成功。
错13、大陆性气候较强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
对14、一般地,昼夜温差大,作物产量高。
对15、凋萎湿度通常可作为农田灌溉的下限指标。
错16、蒸腾强度随空气湿度的增加而减弱。
对17、气温升高可增加叶片的蒸腾强度,过高又会抑制蒸腾作用的进行。
对18、蒸腾是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动力之一。
对19、对某一地区的某一作物而言,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是重合的。
错20、在晴朗无风的天气下,植物群体是CO2的汇,而大气是CO2的源。
对三、单选题(每题1分)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合成的物质(生物学产量)占其干重的 d 。
a、30~35%b、50~55%c、70~75%d、90~95%2、只有在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a 。
a、长日性植物b、中日性植物c、短日性植物d、中间型植物3、当昼夜长短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b 。
a、长日性植物b、中日性植物c、短日性植物d、中间型植物4、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c 。
a、长日性植物b、中日性植物c、短日性植物d、中间型植物5、开花受光长影响较小的植物称为 d 。
a、长日性植物b、中日性植物c、短日性植物d、中间型植物6、临界光长是指引起植物 b 的光照长度界限。
a、拔节b、开花c、灌浆d、结实7、投射于叶面的太阳辐射,可分为 a 三部分。
a、反射、吸收和透射b、反射、吸收和散射c、反射、吸收和漏射d、反射、漏射和散射8、农田中透光率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日变化,以 b 最大。
a、上午b、中午c、下午d、早晚9、当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 b 。
a、减弱b、增强c、不确定10、当光强处于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 b 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
a、小于b、等于c、大于d、不确定11、光合有效辐射的波段大体与 b 的范围一致。
a、紫外线b、可见光c、红外线d、无线电波12、光合有效辐射量约占太阳总辐射量的 b 。
a、30%b、50%c、70%d、90%13、下列哪个波段的紫外线有人称之为灭生性辐射。
aa、<290nmb、290~315nmc、315~365nmd、365~400nm14、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就是 c 。
a、生存温度、生长温度和发育温度b、生存温度、受害温度和致死温度c、下限温度、最适温度和上限温度15、春季10℃至秋季10℃是 b 的生长期。
a、喜凉作物b、喜温作物c、喜热作物16、春季20℃至秋季20℃是 c 的生长期。
a、喜凉作物b、喜温作物c、喜热作物17、一般地,积温为某一时段内逐日 c 之和。
a、最高气温b、最低气温c、平均气温d、极端气温18、作物开始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 a ,实际上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
a、下限温度b、最适温度c、上限温度19、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作物品种受到温度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ca、出苗速度b、生长速度c、发育速度d、灌浆速度20、一般地,气温日较差大,则作物果实的含糖量和蛋白质含量都 b 。
a、比较低b、比较高c、不确定21、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看, c 在农业生产上是对植物最有效的土壤水分。
a、吸湿水b、薄膜水c、毛管水d、重力水22、通常把 a 作为植物可利用水量的下限a、凋萎湿度b、毛管断裂含水量c、田间持水量d、全蓄水量23、 b 一般可视为水分对植物有效性的一个转折点,可作为农田灌水的下限。
a、凋萎湿度b、毛管断裂含水量c、田间持水量d、全蓄水量24、当灌水量超出 c 时,只能加深土壤的湿润程度,而不能增加土层中含水量。
a、凋萎湿度b、毛管断裂含水量c、田间持水量d、全蓄水量25、 c 是土壤中对植物有效水分的上限和计算灌水定额的依据。
a、凋萎湿度b、毛管断裂含水量c、田间持水量d、全蓄水量26、一般地,土壤相对湿度在 b 时属轻旱。
a、<40%b、40~65%c、65~100%d、>100%27、作物一生中的需水量是随着其生育进程变化的,大致符合的规律。
aa、“少—多—少”b、“少—少—多”c、“多—多—少”d、“多—少—多”28、水分临界期是农作物各不同生育期中对水分 c 的时期。
a、敏感b、比较敏感c、最敏感29、作物的水分临界期一般在 c 。
a、幼苗期b、拔节期c、抽穗开花期d、灌浆期30、对某一地区的某一作物而言,水分临界期和水分关键期是c 。
a、重合的b、分开的c、都有可能31、雨热同季,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a 。
a、有利b、不利c、不确定32、由于雨量过大或过于集中,或农田排水不畅,造成农田积水,使旱田作物受害的农业气象灾害称为 b 。
a、洪水b、涝害c、湿害33、大气中的CO2是植物进行 a 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料。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34、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达到约 b μL/L。
a、285b、355c、555d、76535、在CO2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 c 呼吸作用释放的CO。
2a、高于b、低于c、等于d、不确定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答: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实质上是指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
2、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答: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增强,而是趋近于一条渐进线,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3、生理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答:生理辐射: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生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它植物生理现象)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生理有效区,或称为生理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使得光合作用进行的光谱区辐射,称之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
4、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答:作物开始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实际上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又称为生物学零度。
把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活动温度。
作物在某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
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作物在某时段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5、田间持水量答:田间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包括全部的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是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自然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土壤水分的最大数量指标。
6、作物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答:农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对水分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某作物的水分临界期。
在水分临界期或对水分也相当敏感的另一个时期,正好遇上当地降水条件经常不足,这一时期即当地水分条件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关键期。
7、二氧化碳饱和点与补偿点答:在辐射能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大时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饱和点。
作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补偿点。
8、农业气象模式答:农业气象模式是表征农业气象系统各种复杂过程特征及变化规律的文字或数学表达式,是农业气象系统的高度抽象和简化。
农业气象模拟就是把农业气象系统中各种问题模型化。
五、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积温学说的三个基本论点。
答: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积温学说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基本论点:(1)、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着主导作用;且假定发育速度―温度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2)、作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高温季节完成的发育期,还存在有上限温度问题。
实际上,从生物生育存在三基点温度角度出发,也应当有上限温度。
(3)、作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
2、根据光照长度影响植物开花的情况可以将植物分为哪几类?分别是如何定义的?答: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实质上是指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
根据光照长度影响植物开花的情况可将植物分为长日性植物、短日性植物、中日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
分类的具体依据是:只有在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值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性植物;当昼夜长短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中日性植物;开花受光长影响较小的植物称为中间型植物,又称光期钝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