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考试题型:题型一、名词解释 5个,每个2分,题型二、判断 15个,每个1分,题型三、填空题25-27个 1空1分,题型四、完成题(画图) 4个,每个2分,题型五、计算(辐射、积温、压高公式、湿度四选三)、题3个,12分,题型六、问答题6个,25分-29分老师平时留的作业题也要看。
此资料仅供参考,有争议的地方查找课本或向他人咨询。
第一章大气1.概念:光化学氧化剂、酸雨、可吸入颗粒物、飘尘、降尘、天气、气候光化学氧化剂:是由天然源和人工源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是O3,PAN)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
飘尘: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的微粒。
2.简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组成:a、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以外的所有混合气体统称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
b、大气中水汽: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海洋和江河湖等水体表面蒸发和植物体的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水汽水汽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含量不多,只占大气总容积的0%~4%。
c、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植物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
气溶胶粒子来源分为人工源和自然原垂直分布: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对流层:特点①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②层内集聚3/4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③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时间里,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④该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⑥地面看到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它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平流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②该层空气较稳定③该层温度受地面影响小,水汽含量很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臭氧含量较多中间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该层空气较稀薄热层:①这一层的厚度是从中间层顶到500KM的高度②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③该层的厚度和最高温度值都与太阳活动有关④该层空气极其稀薄。
散逸层:(热层顶以上到3000km的高度)①该层内温度不连续,难以确定温度曲线②该层空气分子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极小,因此运动速度极快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见题2)4.大气污染物分哪几大类?并举出具体污染物A、含硫化合物:SO2、SO3、H2SO4、H2S硫醇、亚硫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硫化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SO2、H2SO4、H2SB、含氮化合物:NH3、N2O、NO、NO2等,通常以NO,NO2危害最大C、碳氧化合物:CO、CO2D、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CH4、C20H12是主要污染物E、含卤素化合物:卤代烃、其他含氮化合物和氧化物F、光化学氧化剂:O3、PANG、颗粒物:气溶胶、飘尘、可吸入颗粒物5.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①酸雨:a、使河流、湖泊酸化。
b、危害植物生长c降低土壤肥力,使土壤酸化②温室效应: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同时也向地面和宇宙放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的作用a、气温上升,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南北两极的冰将加快融化b、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中纬度农业区可以向高纬度区大幅度推进c、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物强度,提高有机物产量③臭氧层遭破坏:a两极地区臭氧层明显变薄,南极上空春季出现臭氧层空洞b、紫外线大量通过大气层,使人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机会增大。
C严重伤害植物,降低海洋生物的繁殖能力。
第二章辐射1.名词解释辐射、辐射通量密度、日照百分率、太阳常数、大气透明系数、大气逆辐射、地面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的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辐射通量密度:辐射通量密度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
又称辐照通量密度日照百分率:日照百分率,即实际日照时间与可能日照时间(全天无云时应有的日照时数)之比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以S。
表示,我国采用S。
=1367W/m2大气透明系数:大气透明系数是表征大气透明度的特征量,是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的透射辐射与入射辐射之比。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
大气这种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称为大气逆辐射。
地面净辐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表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与本身发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波谱区内量子能量能使叶绿素分钟呈激发状态并将自身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故这段波谱称为光合有效辐射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光补偿点: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呼吸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的光照度。
植物在光补偿点时,有机物的形成和消耗相等,不能累积干物质。
2.太阳表面温度的为6000K,地球表面平均温度300K,分别求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能量极大值对应的波长(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E T=σT4 σ=5.67×10-8W/(m2•k4))解:由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得:E T太=σT太4=5.67×10﹣8×60004W/㎡E T地=σT地4=5.67×10﹣8×3004W/㎡根据维恩位移定律得:(λm=C/T)λm太=C/T太=2897×103/6000=482.83nmλm 地=C/T 地=2897×103/300=9.657×103n m3.地球上之所以有四季交替以及昼夜长短有极严格而固定的周期性变化并因纬度而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①黄赤夹角23º27’②地轴始终朝一个方向4.绘图说明:(1)太阳赤纬的季节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Φ≥23.5ºN)(1) (2)φ≥23.50春分(σ=0º) 春分(h 午=900-ψ)渐大 渐大 渐大 渐大夏至(最大) 冬至(最小)夏至(σ=23.50) 冬至(σ=-23.50) (h 午=900-ψ+23.50) (h 午=900-ψ—23.50) 渐小 渐小 渐小 渐小秋分(σ=0º) 秋分(h 午=900-ψ)σ 的季节变化 h 午 的季节变化5.冬夏季节北半球高低纬圈上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回归线以北)何长何短,何大何小?将结果填入表中6.阳总辐射Q、依太阳高度角、大气质量系数、大气透明系数(P)及海拔高度(H)的增大而增强(↗)或减弱(↘)的变化趋势填入表中7.计算哈尔滨(45º41′N)、海口(21º58′N)的二分日与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h 午=900-ψ+σ夏至:h (哈)=90º-45º41′+23.5ºh (海)=90º-21º58′+23.5º冬至:h (哈)=90º-45º41′-23.5ºh (海)=90º-21º58′-23.5º春分,秋分 :(σ=0º):h (哈)=90º-45º41′=44º19′ h (海)=90º-21º58′=68º2′8.应用本章的原理说明下列现象:(1)日出日落时太阳呈红色,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当晴朗无云、大气干洁时,被散射的光线以波长较短的蓝光为主,故天空呈现蔚蓝色。
清晨和傍晚时,波长较长的红橙光则被散射减弱得较少而蓝紫光散射损失较多,加之大气对红橙光透明度大,大气对红橙光投过的较多二队蓝紫光则透过得较少,这就是旭日及夕阳时因为通过的大气量大,蓝紫光被散射殆尽,逐渐呈现红色的原因(2)大气具有温室效应。
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3)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地面有效辐射增大。
海拔高,大气透明度大,则Ee增强,Ea减弱,从而Eo增大,故高海拔地区降温快。
(4)晴朗微风的夜晚地面降温幅度大。
无风或微风的晴夜,地面空气流动混合差,有利于地面辐射冷却降温。
(5)不同纬度之间引种时,短日照作物的难度比长日照作物大。
南北引种时,短日照作物,光温对发育速度起相互叠加作用,长日照作物光温对对发育速度起相互补偿的作用,所以不同纬度之间引种时,短日照作物的难度比长日照作物大。
9、长短波光穿透大气层的能力一样吗?为什么?长波光强于短波光,(用分子散射定律解释)10、理解辐射的基本定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规律符合布格尔—兰勃特定律,即:S m=S0P m它表示:地表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随大气透明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大气质量的增加而减小11、作物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的高低同其光能利用率有何关系?光饱和点越高或光补偿点越低,光能利用率越高。
在光补偿点以上,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光补偿点愈低光饱和点愈高,愈能充分利用光能,获得高产。
12、试述光能利用率的计算及提高途径P=(h·m/∑(S′+D)×100%提高途径:①改革耕作制度,充分利用生长季,在温度条件许可范围内,使一年中尽可能多的时间在耕地上长满作物②采用合适的栽培技术措施,通过合理密植,间作套种,育苗移栽等技术,竟可能扩大田间群体绿色叶面积,并维持较长功能期,使之利于光合产量的积累③选育高光合效率新品种,使作物新品种有好的株叶形,其光饱和点高,光补偿点低④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改善田间二氧化碳供应,使作物营养充足而协调⑤改造自然(如兴修水利,温室,塑料棚,地膜,人工调剂光照等)使光,热,水资源配合最佳⑥及时预测和预防病虫害及其他自然灾害⑦果林方面,可采用林粮间作,抚育间伐,合理修剪,小株密植等措施。
第三章温度1、概念:温度日较差、温度年较差、界限温度温度日较差:一日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界限温度:是热量资源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对农业生产有特定意义的几个日平均温度。
2、水分含量的变化对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有何影响?水分含量愈大,土壤热容量越大,导热率愈大,导温率也增加,温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导温率反而减小。
3、土温变化的幅度与快慢同热容量有何关系热容量越大,土温变化幅度越小,变化的越慢。
4、试述影响气温日、年较差的因素日较差:①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②土壤状况:导热率小的日较差大,深色土>浅色土③地形:凸地<平地<凹地,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乱流作用较强,气温日较差比平地小,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泄流汇合之地,故气温日较差较平地大④下垫面:覆盖<裸露⑤天气状况:晴>阴⑥距海远近:沿海日较差小年较差:①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增大②距海远近,距海远的地方受海洋的影响,年较差小,越向大陆中心,年较差越大③下垫面:覆盖面<裸露面④海拔高度:高<低5、试述大气的稳定度判断(作业)①r愈小,大气愈稳定,如果r很小,将是对流发展的障碍②当r<r m时,必然r<rd,大气总是处于稳定状态,当r>rd,是必r>rm,大气总还处于不稳定状态③当rd>r>rm时,对于饱和空气来说,大气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对应未饱和空气来说,大气又是处于稳定状态的T7、棉花苗期的生物学下限温度B=10℃,某5天的日平均温度为10.1℃,11.1℃,12.4℃,12.0℃,9.9℃,求这5天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作业)(活动积温为Y=45.6℃,有效积温为A=5.6℃)8、理解土温垂直变化规律①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减小②随深度增加,最高、最低温出现的时间落后,每深10cm 落后2.5—3.5℃9、解释下列事实(1)潮湿土壤增热慢冷却也慢,干燥土壤增热快冷却也快潮湿土壤湿度大,水分含量多,热容量大,白天升温和夜间降温较为缓和,反之,土壤干燥,湿度小,水分含量少,空气含量多,热容量小,白天升温和夜间降温较为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