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同样是一个“仁”。
得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这也是“仁”字最权威、最经典的解释了。
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又问其具体条目。
孔子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仁的“四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评论《论语》中这一章“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
非至明不能察其机,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
孔子数称“贤哉回也”,表现出对颜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许,也能看出孔子十分满意自己对颜回的成功教育。
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辩,善做生意,家境富裕。
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
孔子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仁之方”。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
”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迟钝。
司马牛问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却是“仁者”。
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实际上是通过解释“仁”来告诫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点罢了。
以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其针对性的,所谓殊途而同归。
这种教育方式具体到学生自身也是可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
《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那种不理睬、不了解教育对象而只管闷头教书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
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必然单调,教学过程必然呆板,教育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 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
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什么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弟子最缺少哪一样,他就告诉这位弟子仁的哪个方面。
这就造成整本论语处处说仁,处处又没说清楚。
仁在人们行为中的位置把仁字拆开,就是二人之意。
因此仁字的范围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因此,仁的含义应当从人们的交往中探询。
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部分行为是由心灵所触动而后发出的,如喜而称赞人,怒而打骂人。
这与其他由意志支配的行为有迥然之别(如饿了要吃饭,冷要穿衣服,这些行为是由意志支配的,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
这就是论语中“道不远人”的意思。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只要人们想要仁,仁就会来。
这告诉人们,仁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
那么这个主观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个论语里只有一处说到:仁者爱人。
只是单单一个爱字却并不能说清仁的全部含义。
如果仁只是爱,那么论语与其他那些上纲上线的道德文章就并无两样。
但除了爱人之外,孔子再也没有对仁做出综合性的论断,他所说的仁是“克己复礼”等等解释都是针对弟子们的弱项所做的宣教,并不是对仁字的哲学解释。
仁字的真正含义我们可以从论语中一句话中窥测出来: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这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我撇开不谈。
为什么我说这句话很重要呢?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是论语的纲要。
它道出了孔子道德哲学体系的骨架。
从这句话的排序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孔子给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的位置做了一个明确的界定。
首先是知,这个知有两个意思,一是知道的意思,也就是知道什么是仁,其次,这个知本身就是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仁的源头。
我们知道,道德是人独有的东西,它首先包含的是思维。
只有思维,才会有仁。
关于思维是仁的组成部分这个含义,孔子在论语中多处都有透露: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人通过思维得到仁还不过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上面说的仁能守之。
守仁即是说,将知道的仁保持在行动上。
孔子认为,人的境界是非常不稳定的,尤其是在行动上。
有的人有时很崇高,有时又很庸俗。
论语里孔子感叹:即使是颜回,也只是三月不违仁,其他的能保持个把月就算不错了。
这就是说仁是必须要守的,而且这个守要体现在行动上。
人通过思维知道了仁之后,要通过行动上的坚守保持住仁。
第三步是庄以莅之。
意思是仁体现在行动上时要与内心情感一致。
也就是说,行动要与内心的情感一致。
《中庸》上说,行动是情感的表现,“发而皆中谓之和”。
所谓的和就是悲伤的时候有悲伤的举止,高兴的时候有高兴的举止。
行动的表现要与内心真实的情感一致。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即使内心充满了仁,也“民不敬”。
魏晋时期的阮籍等人就是如此,他们当然懂得儒家学说,也是儒学的继承者。
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故意搞的乖张搞怪。
阮籍的妈死了,阮籍正在下棋,死都不肯去收拾他妈妈的后事,等到母亲下葬时,他吐血数口而大哭。
他还和邻居的一个女人睡在一起,但是他们之间并无不正当关系。
因此,如果按照仁作为一种内心状态的说法而言,阮籍应该是一位仁者,因为他的内心与仁是一致的。
但在孔子看来,他只做到了前两步,属于“民不敬”的范畴。
第四步就是动之以礼了。
孔子认为只要做到了这第四步就达到善的境界了,也就完美了。
为什么孔子说要按照礼来行动呢?这是因为人的内心状态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
你心里想什么,是不是符合仁只有你知道。
儒学中把这种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无从知道的地方叫做独,这个我们后面还会谈到。
既然人们彼此不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仁者呢?这就需要看他的行为了。
但是每个人表达内心的行为风格是不一样的,那么人们如果能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代表仁呢?这就需要礼了。
礼是表达仁的语言,也就是说礼是一个地方的居民表达仁的共同方式,就像我们说话的语言一样,我们都把人叫做人,把猪叫做猪。
如果你不懂语言,叫别人叫猪,对方就会恼怒。
虽然你像表达的意思是把别人叫做人,但是你的语言别人无法理解。
如果你走进回族,你送一块猪肉给回族同胞表示你对他们的尊敬,其结果同样与我们上文说把人称之为猪一样会引起对方的误解。
当你的行为发自内心的仁,然后又符合这个地方的礼的时候,人们就很容易从你的行为中探知你内心的仁,自然而然也会对你回报仁。
做到这一点就得到了孔子所说的完美境界。
当然关于礼与仁的关系,孔子说的是非常清楚的。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化。
二者皆有固然是好,若只有仁而无礼则引起他人误解,若无仁而只有礼,那便是虚礼。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提要钩弦说出了整个论语的提纲:首先是知,然后是守仁,然后是庄莅,然后以礼。
这是一个君子贤人与人交往的全部流程,四大环节缺一不可。
这句话在论语中并不是孤立的,孔子关于这个方面说过很多,只是这句话说的最全。
除了这句话之外,孔子还说:“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其实是说了纲要的第二步与第三步。
文与质的关系就是守仁与庄莅的关系。
心中有了仁称为质,严肃的对待仁而不是戏谑式的表达就叫文。
孔子认为,两者哪个多了都不好,最好的是文质彬彬(彬彬意思为均匀)。
这就是说,我的行为应当与我的内心情感成比例。
否则就有虚礼的成分,就有不敬的成分了。
在论语里林放还问过孔子,礼之本。
孔子说这个问题问的好。
他没有直接回答林放的问题,而是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句话已经把礼与仁的关系摆的非常清楚。
孔子认为,礼只要正确表达内心即可,许多地方的风俗对人们内心感情的过度表达是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虚礼。
因此他说“与其奢也,宁俭”;而在仁与礼的关系中,仁才是主要的,礼是依附于仁的,仁与礼是皮与毛的关系。
所有他说丧与其易也,宁戚。
意思是说,家里死了人,最重要的是戚,也就是悲伤。
而那些复杂的葬礼不过是对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如果葬礼和悲伤二者只能取其一,那么就“宁戚”,宁可要悲伤了。
因为如果内心伤感,则时时心中有坟墓,心中自可随时点燃一盏心灯,何待要真的豪华坟墓?何待清明才能烧纸点灯?但如果没有悲伤,则一切皆虚假,不过都是做给人看的花架子,当然不是仁。
通过探讨仁在人们交往中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出仁的若干特征。
但我们仍然不知道仁到底是什么意思。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先得出一个结论,仁是一种爱。
但他是一种以知作为前提条件的爱。
这里的知是指对善与恶的分辨能力。
因此,仁是一种以知识以基础,以情感为引导的内心状态。
这应当是狭义的仁。
广义上来说,整个流程四大环节中都可以称之为仁。
比如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当然也属于仁的范畴。
只是我们不明白,这里说的以情感为引导,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情感为引导?这里所说的分辨善与恶的知又如何才能获得呢?仁的现实载体与在价值体系中的位置我们知道,人的情感并不是孤立形成的,他有着浓厚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形成的。
但是人与人的交往是很多的,比如商业的合作,政治的斗争,朋友之间的互助都是交往。
这些交往中都会形成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究竟哪一种才能孔子认为可以作为仁的基础的情感?亲情。
孔子的哲学是以家庭作为其现实基础的。
亲情也就是仁的核心情感。
仁的其他情感都是由这个情感所派生出去的。
所谓父慈子孝即是。
孝是晚辈对长辈的一种亲情表达,悌是平辈之间年小者对年长者的亲情表达。
孝和悌当然都是仁的一种,而且是非常特殊的一种。
通过孝悌我们可以摹写出其他的一切情感。
比如你和其他年长者之间,师生之间就是父子之间的一种摹写,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往也可以父子之间的情感交往作为依据。
男女之间的交往则既可以兄弟作为依据又可以夫妇为依据,视具体情况而定。
我们说过仁是一种内心状态,孝当然也是。
论语中对这种孝做过很多心理方面的精微描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也就是说,当儿子知道父母年纪大的时候,一方面高兴父母这么长寿,另一面又害怕父母年事已高,必然岁月无多。
这种喜忧参半的内心状态就是孝的一种。
在我们生活中如果大家注意的话有很多类似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这些充满亲情的内心状态就是孝。
孔子又把超出家人之外的交往情感的正确发挥称之为义。
义也是仁的一种。
义是不同于孝的另一种仁,他派生于孝,但他的范围显然要比孝大的多。
因此,孔子每以仁义并称,而不称仁孝。
这表明孔子虽然认为家庭中的亲情是仁的现实载体和情感源泉,但相比孝而言,家庭外更广阔的情感空间则更重要。
亲情为仁提供了情感源泉。
那么仁在孔子的价值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呢?仁是孔子的价值体系中的至高点。
他凌驾于法律之上。
他这种追求仁而得到仁的状态称之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