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破解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短短几年间,老龄化问题已不再是当初简单的数字统计,而是真真切切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农村养老的现状我们传统的观念是养儿防老,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子女进城打工或就业,农村的空巢率急剧上升。
“大多数老人独自待在家里,有的看看电视、听听广播、打打牌,有的与邻居聊聊天。
他们相互照顾,自娱自乐,只有到了生病时才通知子女回家看看,有些甚至生病了子女都不知道。
”家住xx县xx镇xxx村的一位独居老人如是说。
这个村里有一位老人常年瘫痪在床,老伴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勉强还能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子女们都在外地工作,村里也没有成型的养老机构,在家养老成为其唯一的选择,自然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每天按时按点吃上饭就很不错了。
xxx也是本村的一位独居老人,他的生活看起来好很多,由于本村的煤矿开发,村里每年都有一些分红,因此他的经济条件很不错的。
村里有一位煤老板出资,每户人家都有别墅,刘占祥老人和儿子一人一套,村里有两栋别墅,儿子女儿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去世了,刘占祥老人一个人守着两栋别墅,过着孤寂的生活。
“两栋别墅24间房,一天一间房还的住一个”,刘占祥老师笑着和我们讲,他在村里待不住的时候就去找儿子,找女儿,或者独自旅游,打发时间。
就像这样的农村以及成为XXX的常态,成年人出去打工赚钱,老人留守家中,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
xx镇在XXX来讲是经济大镇,比起其他农村来说好很多,而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很多老人的穿衣吃饭都是问题。
二、农村养老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已有研究,老年人需求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 一种是根据需求内容,划分为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权益维护以及生活质量等内容; 另一种是根据老年生活变化情况划分需求,可分为生理变化需求、心理变化需求、生活转折需求以及社会交往需求。
”本次调查的目的也正是试图通过实地调查来充分了解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健康服务和精神服务三个方面的需求状况。
(一) 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情况1.生活供养方面。
毋庸置疑,经济保障是维护老年人生存的第一要素,老年经济保障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现金供给。
为了了解农村老年人经济保障情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道题:“您的月收入情况如何?”这里的月收入指农村老年人的一切现金形式的收入,既包括老年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工资报酬,也包括子女等提供的生活费用,还包括参加农村社会保障所获得的各种收入。
实地调查的结果发现: 被调查对象中月收入在300 元以下的占到72.9%,月收入在301 元~800 元的占到12. 9%,而月收入在800 元以上的占到13. 8% 。
这样的收入水平是否能够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开支呢? 调查结果显示,有 28.0%的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月收入水平根本不够日常开支,认为基本够用的被调查者占到 39.4%,也有 21.3%的被调查者认为足够用了。
目前农村老年人最需要的养老服务是什么呢?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有 40.1%的被调查者认为最需要的是生活供养,所占比例位居第一; 位居第二位的是日常照顾,占到 17.7%; 位居第三位的是医疗护理服务,占到16.8%; 位居第四位的是聊天解闷服务,占到 12.8%; 位居第五位的是法律援助服务,占到 6.4%; 位居第六位的是文体娱乐服务,占到 5.9%; 选择其他的占到 0.4%,所占比例最小。
由此可见,经济支持仍是目前农村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养老服务需求。
2.日常照顾方面。
在农村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中,生活照顾需求仅次于生活供养位居第二,这充分反映了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并不尽如人意,这方面的需要仍然较为强烈。
那么,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由谁照料呢? 通过调查发现,有 47.9%的被调查者回答是配偶,回答是子女的占到27.3%,回答是亲戚朋友的占到2.0%,有 1.1%的被调查者回答是专业护理人员,回答是保姆或者邻居的所占的比例都是 0.2%。
但是也有 20.0%的被调查者回答无人照料。
上述数据一方面反映靠配偶和子女照顾仍是目前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社会养老服务在农村发展仍比较滞后; 另一方面也反映目前农村有相当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管的境况。
那么,农村老年人渴望由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呢? 调查发现,有51.2%的被调查者渴望由子女照料,在所有选项中位居第一; 渴望由配偶照料的占到38.8%,在所有选项中位居第二; 渴望由专业护理人员照料的占到4.1%,位居第三; 渴望由亲戚朋友照料的占到 3.2%,位居第四; 选择其他的占到18%,位居第五; 选择保姆的占到 0.4%,在所有选项中位居最后。
(二) 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情况1.身体失能情况按照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 6 项指标, 2 到 2 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 ;3 到 4 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 ;5 到6 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实地调查的结果发现,有 77. 8%的被调查者认为都能做得了,认为 1 到 2 项“做不了”的占到 14. 5%,认为3 到4 项“做不了”的占到6. 2%,认为5 到6 项“做不了”的占到1. 2%。
由此可见,目前农村老年人中,轻度失能者占到14.5%,中度失能者占到6.2%,重度失能者占到1.2% 。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有 50.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活完全能自理,有 35.8% 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活基本能自理,有 11.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活部分能自理,认为完全不能自理的占到1.6%。
当问及“您目前是否需要老年护理”时,有 27. 8% 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当问及“您目前是否需要老年长期护理”时,回答需要的被调查者占到23.6%。
2.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情况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农村老年人都有哪些需求呢? 调查的结果显示,有 32.2% 的被调查者希望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所占比例位居第一; 希望定期检查的占到 19.4%,位居第二; 希望开展巡诊活动的占到 16.8%,位居第三; 希望建立医疗健康档案的占到 12.0%,位居第四; 希望开展健康宣传、讲座、咨询活动的占到 11.3%,位居第五; 希望得到康复护理的占到 7. 8%,位居第六; 选择其他的占到 0.5%,排在最后。
( 三) 农村老年人精神服务需求情况1.文体活动方面。
老年精神服务是以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建设为基础的。
为了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道题“您所在村集体/社区建有老年人活动场所( 室内或室外) 吗?”被调查对象中回答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占到 66.7%,回答有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占到 31.7%。
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建设滞后会影响到农村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
当问到农村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情况时,有 49. 5% 的被调查者回答从来没有参加过,回答偶尔参加的占到 39.7%,回答经常参加的仅占9.6%。
2.心理慰藉方面。
心理慰藉是农村老年人精神服务的重要内容。
为了了解农村老年人的心理慰藉情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道题“您是否经常感到孤独?”有 45.2% 的被调查者认为偶尔会感到孤独,经常感到孤独的占到 18.4%,也有 24.5%的被调查者认为从来没有感到孤独,还有 11.2%的被调查者说不清楚。
那么,当心情不好或者有烦恼时,农村老年人希望跟谁倾诉呢?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有41. 8%的被调查者渴望向老伴倾诉,有25.5%的被调查者渴望向子女倾诉,渴望跟朋友或者邻里倾诉的占到 20.7%,谁也不说自己消磨的占到 11.2%,选择其他的占到0.2%。
3.权益维护方面。
近些年来,农村老年人权益遭受侵害的事件频频发生,这类事件主要涉及子女与老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为了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道典型问题“您是否经常遭受子女/儿媳的虐待?”回答经常的占到 0.7%,回答有时的占到10.1%,认为从来没有的占到86.3%。
如果发生了子女或儿媳虐待老人的情况,老人是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调查的结果显示, 65.4%的被调查者回答不会和子女打官司,表示愿意和子女打官司的仅占 8.5%,另外有 23.8%的被调查者不知道该怎么办。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老年人权益维护情况,我们在问卷中又设计了一道题—“当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您通常会怎么做?”。
调查结果显示,有 53.5%的被调查者希望让子女出面解决,有 19.5% 的被调查者希望寻求村集体或社区的帮助,有 15.4%的被调查者通常会忍气吞声,通过法律申诉途径维护自己权益的仅占 7.1%,另外有 3.9%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
这一调查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农村老年人不擅长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现状。
三、解决农村养老的对策(一)巩固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1、加强家庭养老的法制建设。
家庭养老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的重要保障。
目前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和《刑法》中都有体现,国家还专门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但这些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的规定原则性强,规定了子女有养老的义务,但对子女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不承担责任的具体处罚措施没有明确规定,可操作性差。
我们应该根据我们农村家庭养老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法律,用详细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子女的责任,如果没有尽到责任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我们还要加强普法教育,把家庭养老、赡养老人等观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贯彻下去,让农民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人人尊老,人人养老。
2、大力提倡女儿养老。
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要对养儿防老的习俗进行改革,提倡女儿养老。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得到显著提高,经济依附大大减少,她们也开始逐渐的掌握家庭权力,这就使女儿养老成为可能。
当前就有很多无儿老人在女儿家养老,甚至有些和儿媳关系不好的老人也在女儿家长期居住。
女儿也是父母亲手养大的,与父母的感情亲无隔阂,和儿子一样能使老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很好的赡养。
3、政府可以为实行家庭养老的家庭提供政策上的优惠。
这不仅是一种激励措施,也是对家庭给社会分担责任的一种补偿,更是对农村老年人的保护和负责的担当。
根据我国农村的现状,政府可以对与父母同住的家庭和赡养老人的家庭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或住房上的补贴,也可以直接从物质上对农村养老的家庭提供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