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病情观察
一、病情观察的原则
(一)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情观察 1.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 在临床护理 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 ,对待患者应一视同仁,时刻把患者的生命 安危放在首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 现一些细微的变化,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 有效、优质的服务。如血证患者,若患者自 诉自觉咽喉部有血腥味,则为咯血或呕血的 先兆,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防止因大出血 而危及患者生命。
1.望诊--望舌色
淡白舌:虚证、寒证。 红舌:热证。 青紫舌:寒证、瘀血、热证。
1.望诊--望舌形
胖大舌: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多属脾肾阳虚,水 湿内停。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多属气血阴液不足。 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干燥皱缩,舌色较暗,多 属实证。 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色淡质嫩,多属虚证。 裂纹舌:舌面有明显裂沟,多因精血亏损,舌体失 养所致。 芒刺舌:舌面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 手,多因里热炽盛,邪热内结所致。
“传之于脾”,因肝藏血,脾主运化,肝血有赖于脾
的滋生,脾的运化又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气郁结 ,疏泄不畅,则脾失健运,可见腹胀、纳呆、恶心 、呕吐、腹泻等症状。 “气舍于肾”,因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互相滋 养,若肾精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而至水不涵木, 在病情观察时可见头痛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 等症状。 “至肺而死”,因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气的升发 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若肝失疏泄影响肺气的 肃降功能,可见患者胸满喘促,甚则不能平卧等危 重症候。
1.望诊
望诊:是指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
病情,如色、神、形、态、头颈、五官、躯 体、四肢、皮肤、络脉,以及排泄物、舌象 等,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以推断体内的变化 ,作为辨证施护的依据。
、 1.望诊--望神
望神的重点在于观察目光、神情、气色和体
态。 得神:两目灵活而明亮有神,神志清楚,精 神良好,面色荣润,言语清晰,呼吸平稳, 动作灵活,反应灵敏。 失神:目光无神,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 色晦暗,语言不清,反应迟钝,动作失灵, 甚至语无伦次,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 然昏倒,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
32
3.问诊--问汗
主要询问患者有无出汗、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 及伴随症状等 有汗发热恶风:多为表虚证。 无汗发热恶寒:多为表实证。 自汗:日间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常伴有神疲 乏力、畏寒等,多属气虚、阳虚。 盗汗:睡时汗出,醒时汗止,多属阴虚。
33
3.问诊--问疼痛
主要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及 伴随症状等。 头痛骤起,病势较剧,多属实证。时痛时止,绵绵而痛 者,多属虚证。 腹痛拒按,喜冷,多属实证。绕脐腹疼 痛者,多为虫积。 疼痛性质:疼痛伴有胀满的感觉,为胀痛,多因气滞引 起;疼痛如针刺之感,为刺痛,主淤血;疼痛伴有灼热 感而喜冷恶热,为灼痛,多因火邪窜络,阴虚热盛所致 ,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为窜痛,多因企及阻滞 或风邪阻络所致;疼痛剧烈如刀绞,为绞痛,多因有形 实邪闭阻气机所致;疼痛较轻微,但绵绵不休,为隐痛 ,多属虚证,痛处有冷感,得温则痛减。为冷痛,多因 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所致。
1.望诊--望舌态
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为热陷心包、高
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舌体痿软,伸缩无力,为气血俱虚或阴液亏 损。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为肝风内动。 舌体歪斜,偏向一侧,多为肝风挟痰,痰瘀 阻络。 吐弄舌,多为心脾有热; 舌体短缩,不能伸长,多属病情危重证侯。
1.望诊--望苔色
常色: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 青色:寒证、痛证、瘀血或惊风。 赤色:热证。 黄色:脾虚证、湿证。 白色:虚证、寒证、失血或夺气。 黑色:肾虚、寒证、水饮或瘀血。
1.望诊--望形态
观察形体和姿态 形体强壮,体形健美---人体五脏功能旺盛,抗病能 力强。 体型肥胖,肤白无华,伴精神不振---阳气不足 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枯槁---阴血 不足,肾气亏损,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 喜动者---阳证;喜静者----阴证。 时蜷缩成团,面常向里,喜加衣被---阴证、寒证、 虚证 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阳证、热 证、实证。
一、病情观察的原则
4.结果记录客观真实
对观察结果要及时进行 细致、准确的记录,准确使用中医术语,要 善于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尽可 能使用量化指标记录数量,如体温、尿量等 ;对不能量化的症状和体征的描述要客观、 真实。
一、病情观察的原则
(二)掌握证候传变规律 1.观察经络反映 通过经络的传导,内脏的病 变可以反映于外表。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 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的患者 可见齿龈肿痛;手少阴心经循行于上肢内侧 后缘,故胸痹心痛患者不仅表现为· 心前区疼 痛,而且常放射至上肢内侧尺侧缘。这些病 变都是经络所属胀腑的病症。在临床护理工 作中,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 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胀腑,进行病情观 察,以明确诊断和确定护理措施。
是通过观察排出物(如痰涎、呕吐物、小便
、大便)的形、色、质、量的变化,以了解 各相关脏腑的病变和邪气的性质。 色白质清稀者,多属寒证、虚证。 色黄质稠浊者,多属热证、实证。
1.望诊--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小儿食指络脉是通过观察3岁以内的小儿食
指内侧络脉的形色、浮沉、深浅、色泽、形 状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性质及转归预后。
1.望诊--望神
假神:若患者危重久病,失神多日,突见病
情似有转机,是临终前的预兆。目光无彩突 然目光转亮;久病、重病本已失神,突然精 神好转;久病面色无华,突然面赤如妆;久 病少气懒言,突然言语不休,或本不欲饮食 ,突然食欲大增,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古人比作“残灯复明”、“回光返照”。
1.望诊--望面色
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 灰苔即浅黑苔:里热证或里寒证。 黑苔:里证、热证、寒证。
1.望诊--望苔质
舌苔的厚薄主要反映病邪的深浅。
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
。 舌苔的腻腐主要反映体内湿浊的情况。 舌苔的剥落主要反映胃气的存亡,邪正的盛 衰。
1.望诊--望排泄物
31
3.问诊--问寒热
询问患者有无怕冷、发热的感觉及寒热出现的时间、轻 重、持续的时间及伴随症状等,以辨明病邪性质和机体 阴阳盛衰等情况 恶寒发热:疾病初起,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多为外感表 证。恶寒重发热轻为风热表证 但寒不热:患者只觉怕冷,而不发热,多为里寒证;久 病畏寒,多为阳虚证。 但热不寒:患者只发热,不恶寒,兼口渴便秘,多为里 热证。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 ℃)为壮热,属里实 热证。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属少阳病或疟疾。
34
3.问诊--问饮食口味
病程中食量渐减,多为脾胃虚弱。 食量渐增,为胃气渐复。 消谷善饥,为胃火炽盛。 饥不欲食,胃中灼热、嘈杂者,多为胃阴不足。 口不渴,不欲饮者,见于寒证、湿证。 口渴多饮者,见于热证、燥证。
35
3.问诊
问二便
长期黎明前腹痛泄泻,下利清谷,为“五更泻” ,属脾肾阳虚。 腹痛泄泻,泻下酸腐,泻后痛减者,多为伤食泄 泻。 小便短赤而急迫,多为热证。 清长而量多,伴形寒肢冷,多属虚寒证。
一、病情观察的原则
病情观察的内容应重点明确
护理人员在进 行病情观察时,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运用整体观念和审证求因的原则,通过望、 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 料,及时、准确、细致地进行病情观察,掌 握疾病变化规律,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病情 观察,发现患者异常或危重情况时,要及时 通知医生或有关人员,如肺痈患者应重点观 察咳嗽的性质及痰液的色、质、量等变化, 郁证患者应重点观察其情志变化。
一、病情观察的原则
2.了解脏腑的虚实变化
只有了解脏腑的虚实 变化,才能掌握症候的变化规律,分清轻重 缓急,辨明标本虚实,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指导临床护理。以肝为例“肝受气于心,传之 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肝受气于心” 因肝藏血,心主血脉,心血充足,则肝有所 藏,血脉通畅,肝得所养;若心血不足,肝 血亏虚,不能制约肝阳,阴虚阳亢,则可见 头晕目眩、手足发麻。
1.望诊---望头颈五官
观察头面形态、头发色泽等。
观察颈项外形和动态的变化。 观察五官,包括望目、耳、鼻、口唇等。
1.望诊--望齿龈、咽喉
望齿龈主要观察齿龈的润燥、色泽和形态。
望咽喉主要观察咽喉部色泽、形态和分泌物
1.望诊---望皮肤
主要是观察皮肤色泽、形态的变化以及斑疹
的鉴别等。 斑:点大成片,形如锦纹,平铺于皮肤,摸 之不碍手,色红或紫暗。 疹:点小如粟米,高出皮肤、抚之碍手,色 红或淡红。
1.望诊---望皮肤
斑疹应注意辨别顺逆。
顺证:斑疹分布均匀,疏密适中,色红,身
热,先见于胸腹,后渐及四肢,斑疹透出后 ,热退神清者。 逆证:斑疹分布不均,稠密成团,色深红或 紫暗,身凉,先见于四肢,后渐及胸腹,身 热不退,神志不清者。
38
3.问诊
问小儿
除一般内容外,还要询问幼儿出生前后的情况、 家庭健康情况、既往病史、预防接种史、传染病 史、喂养方法、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发病前后详细 情况。
2.闻诊
听声音 闻诊 嗅气味
听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各种声响, 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嗅身体之气,其分泌物、排泄物之气以及所居病 室之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30
3.问诊
问诊的主要内容 患者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 址、籍贯等) 主诉 家族史 既往史 现病史(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 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