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的要求
(四)排除干扰、获取资料
病情观察时,常受各种因素干扰和影响,特别是患者 或家属对病情的诉说,受其主观因素影响很大,而倾听患 者主诉是病情观察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因此,需要对此加 以鉴别和分析。
1.性格和秉性:有些患者病情复杂,但由于性格内向,不 多言或表达能力差,不能全面反映病情。因此,护理人员 应针对不用患者的性格秉性或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以 取得正确的结果。
病情的进展有动态的变化,尤其是外感热病中更为显著。
如舌苔由薄白转黄,进而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 转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为热盛伤津。反之,舌 苔由厚转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 好转之象。 所以,护理人员在病情观察中,一定要仔细而认 真的观察和记录舌象的变化。
(2) 脉象:通过脉象的诊察,也可作为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推断
病情观察的目的
3、及时发现危重症及并发症,为抢救赢得时间 。 疾病过程中,正衰邪盛,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及危重症, 如果护理人员及早发现,抓住先兆症状,采取有效措施, 就能防止疾病的发展。护理人员应掌握各种疾病可能发生 的并发症,熟悉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和抢救措施,有目的地 进行观察,防患与未然。
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抢救技术。中医自古就有用人工呼吸法抢救自缢患者的
记载,其他尚有针灸法、放血法、刮痧法、挤拧法等。
病情观察的原则
(二)掌握证候传变规律
1.了解脏腑虚实变化
人体各脏腑均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且相互联系,只有了解脏腑的虚实 变化,才能掌握证候变化规律,为病情观察提供依据。
2.观察经络反映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各脏腑在生理活动中保持协调统一,主要是靠经 络的沟通、联络作用实现的。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和脏腑之间病变 相互影响的途径,也是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通过 经络的传导,内脏病变可以反映于外表。
病情观察的要求
(四)排除干扰、获取资料
2.疼痛耐受度:每位患者对病情的忍受程度不同,表现各异。在观察 中要注意到这种差异,结合患者的客观表现和体征来观察,才能做出 正确的判断。
3.情绪变化:某些患者的情绪变化也可造成病情叙述中的差异。如发 现患者诉述中有矛盾或可疑之处,除与其他有关指标对照判断外,还 可通过家属或同病室患者了解其情况,加以验证。
进行抢救,使其转危为安。
2.观察方法科学有效
病情观察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病情的判断以及护理措施落实的有效性
和科学性。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四诊法及其他方法,主动利用一切机会去观
察病情,及时、准确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
3.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
在进行病情观察时,发现患者危重情况,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要求护
病情观察基本方法其一般资料、既往史、家族史、 过敏史以及本次发病情况,包括发病时间、程度、性质及 伴随症状、诱因、诊治经过等。如患者不能叙述,可通过 其家属或亲近者了解,亦可通过同病室患者了解其入院后 的情况。
(二)深入病室观察,准确获取资料
(1) 舌象:舌象是病情观察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外感
热病的辩证施护中尤为重要。它能迅速客观地反映正气盛 衰、病邪的深浅、邪气的性质、病情的进展,是判断病情 转归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① 判断正气盛衰:观察舌质可知正气盛衰,观察舌苔 可知邪之出入。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 虚衰;舌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盛,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 或胃阴枯竭。
病情观察内容
2、 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观察
病证在其发展的一定时期,常会出现一个或一组主要 的、令病人最痛苦的症状。而这些症状的好转与恶化,常 反映病情的好转与恶化。主要症状的转移,又常提示病证 在质上的变化。所以,围绕主症的观察,应成为病情观察 的重点。例如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喘促气短,张 口抬肩,咯痰,喉中常有哮鸣声,观察的重点应该是气短 声低,咯痰色、质、量,舌质舌苔变化等。
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① 了解病位的深浅: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
② 推断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洪脉多为邪实,脉 细数多主正虚;芤脉见于失血,脉微欲绝为阳气衰微等。
③ 推断疾病的进展和转归: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 ,久病虚损,亡血失精而反见洪脉,则多属于阴竭阳脱之危象。外感热病,热 退脉见缓和,是病向愈之候,若脉急而数,烦躁者,则病进。出汗时,若汗出 脉静身凉,为病情好转,若见脉象急疾,病人又烦躁不安,汗出热不退,为正 不胜邪之危候。 但在脉象观察中,要注意病、脉、证合参。在一般情况下, 病、脉、证是相符的,但也可出现不相符的特殊情况。因此,在临床运用时需 通过四诊合参后再决定是"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
病情观察内容
3.舌象和脉象
观察舌象与脉象,是中医病情观察的特色之一。通过 观察舌的神、色、形、态,苔的色与质,可以了解机体正 气盛衰、病邪深浅与性质、病情进退,有助于判断疾病转 归与预后,为辩证施护提供依据。通过观察脉象的浮、沉 、数、迟、洪、细等特点,亦可判断病情发展,但在病情 观察时,必须注意病、脉、证、合参。一般情况下,病、 脉、证是相符的,但亦有不相符的特殊情况,临床运用时 ,需四诊合参后再决定是:“舍证从脉”,还是“合脉从证” 。
望面色
常色: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青色:寒证、痛证、瘀血或惊风。 赤色:热证。 黄色:脾虚证、湿证。 白色:虚证、寒证、失血或夺气。 黑色:肾虚、寒证、水饮或瘀血。
病情观察的要求
(三)准确细致,客观真实
对观察结果要及时进行细致、准确的记录。能用计量 表示的要记录具体数值,如体温、尿量等;对不能量化的 症状和体征,描述要客观、真实。如消渴患者,护理人员 不能只记录消渴病名,而应准确记录患病部位属于哪类, 如“上消”“中消”“下消”。对不能量化的症状和体征,护理人 员不但要描述其表现,还要准备地记录其伴发的症状及体 征。如疼痛可以用隐痛喜热敷、阵痛拒按、灼痛辗转难寐 、绞痛伴面色苍白大汗等来记录。
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依靠经络的沟通和
联络,局部的病变是可以影响全身,而脏腑的虚实变化,也可以从五
官及体表症状反映出来。
1、望诊
望诊:是指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病情,如色、神、 形、态、头颈、五官、躯体、四肢、皮肤、络脉,以及排泄物、 舌象等,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以推断体内的变化,作为辨证施 护的依据。
病情观察的原则
(一)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情观察
1.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护理人员在 病情观察时,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和审证求
因为原则,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收集患者病情资料,及时、准确、
细致地进行病情观察,掌握疾病变化规律,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尤其对危
重患者,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病情恶化的先兆症状,以便及时
病情观察的要求
(六)认真仔细,完成记录
对观察结果要及时进行细致、准确的记录,必要时进 行床头交接班。发现异常或危重情况要及时通知有关人员 ,积极配合抢救,事后要及时完成记录。
病情观察内容
1、 一般状况
包括神色、精神、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睡眠、 饮食等。这些内容虽比较简单易取的项目,但却十分重要 。例如神色的改变,常是反映机体正气的盛衰,对疾病的 治疗和预后上有较大的意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被 称为生命体征,也说明在病情观察中的重要性。
中医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
是指医务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及医疗仪器 设备来获得患者资料并结合疾病历史和现状作出综合判断的 过程。
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护理人员的
基本功。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全面、细致、
及时、准确地进行病情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可为疾病的诊
断、治疗和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依据。为了更好地
开展病情观察,护士应熟悉观察的内容,各类患者病情观察
的重点,在工作中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做到及
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恶化,提高医护质量。
病情观察的目的
1、为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 依据,这是正确开展护理程序的第一步。
2、了解病势,准确判断预后、病势的发展趋向,主要观 察患者的目前症状、脉象、舌质、舌苔、精神、食欲等。 如有症状减轻说明病情好转;病情的变化幅度大,常为恶 化的表现;舌苔脉象由异常趋向正常,表明病情好转;患 者的精神状态与食欲好转,表明病情好转。因此,对患者 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动态的观察,能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4.其他情况:病情观察还要注意到由于其他原因可能造成的假象,如 测量血压时血压计的计量偏差,患者进食后用口表测量体温时引起的 误差,服用某些药物后造成舌苔颜色的变化等,都要经过去伪存真, 详细分析,反复验证,以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
病情观察的要求
(五)归纳总结,准确判断
对病情观察所得到的结果,必须全面综合分析,才能 得到正确的判断,切忌根据一时或局部的观察,武断地下 结论,特别是观察结果中有矛盾时,更需要将各方面的观 察结果全面分析、去伪存真、综合判断。例如腹痛患者腹 痛减轻或消失,患者有辗转呻吟变为静默不动,一般来讲 可能表示病情好转,但如果患者神情淡漠、四肢厥冷、面 色发青、出冷汗、脉象微弱甚至摸不到脉,则可能是已发 生休克,病情危重。
② 辨别病位深浅:如舌苔薄白多为疾病初期,病邪较 浅,病位在表:苔厚则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红绛为 热入营血,病情危重。
③ 区别病邪性质:如黄苔多主热邪;白滑苔多主寒邪; 腐腻苔多是食积痰浊,黄腻苔则是湿热。舌偏歪多为风邪 ,舌有瘀斑或瘀点则为瘀血等。
④ 可推断病情的进展:舌苔与舌质,往往随正邪的消长和
望神
望神的重点在于观察目光、神情、气色和体态。 得神:两目灵活而明亮有神,神志清楚,精神良好,面色荣润, 言语清晰,呼吸平稳,动作灵活,反应灵敏。 失神:目光无神,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晦暗,语言不清, 反应迟钝,动作失灵,甚至语无伦次,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或卒然昏倒,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