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
一联诗平仄相对。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 诗律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单数句叫出句,偶数句为对句。 一联诗如果出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 那么对句的平仄就应为“平平—仄仄—平”。 两联诗平仄要相黏。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 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 黏、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 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黏,前 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黏、对就能使整首 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对诗的音律美能起很 大作用
音
韵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声母 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 母等名称。自从等韵学兴起以后,习惯上例五音 (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 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分立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代表字。
古书的读音问题
特读
国名:
月氏yuèzhī“氏”不读shì 大宛Dàyuān “宛”不读wǎn 龟兹Qiūcí 不读guīzī 身毒Yuāndǔ “身”不读shēn 吐蕃Tǔbō “蕃”不读fǎn 荤粥xūnyù 不读hūnzhōu 先零Xiānlián “零”不读lí ng 吐谷浑Tǔyùhún “谷”不读gǔ 番禺Pānyú “番”不读fān 阳夏Yángjiǎ “夏”不读xià 镐京Hàojīng “镐”不读gǎo 阿房宫Epánggōng “房”不读fáng
古今语音的异同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对四声的调型描绘 是:“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 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对四声调型的描 绘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 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书的读音问题
通假
案:同“按”;,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 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 亲。” 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诗律
(1)仄起式 春望 杜甫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词律
三字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 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 四字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 平平如“怒发冲冠”。 六字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 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 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 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 字用平声的如“或上四下五。一 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姓氏:
官名:
古语:
纶巾guānjīn “纶”不读lún 洩洩yiyi 不读xiexie
诗律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平仄四个类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族名:
地名:
古书的读音问题
人名:
金日磾jinmidi “日”不读ri 郦食其Lìyìjī “食其”不读shí qí 禽滑厘Qínggǔlí “滑”不读huá 伍员Wùyún “员”不读yuán
解Xiè 不读jiě 祭Zhài 不读jì 万俟mòqí不读wànsì 尉迟yùchí “尉”不读wèi 仆射púyè “射”不读shè 洗马xiǎnmǎ “洗”不读Xǐ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三十六字母 唇音 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音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齿音 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牙音 见溪群疑 喉音 影晓匣喻 半舌 来 半齿 日
古今语音的异同
二、韵 ①韵 韵部 韵目 ②阴 阳 入 阴声韵: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辅音结尾的韵 入声韵:以轻塞音 b d g 结尾的韵 ③四呼 开口呼:不是i u ü或不以i u ü为韵头的韵母 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 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 撮口呼:ü和以ü为韵头的韵母
诗律
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流水对。 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 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 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诗经押上古三十韵式。 上古三十韵部分 “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三 类。 阴声韵:之部、支部、鱼部、侯部、宵部、 幽部、微部、脂部、歌部 阳声韵:蒸部、耕部、阳部、东部、冬部、 文部、真部、元部、侵部、谈部 入声韵:职部、锡部、铎部、屋部、药部、 觉部、物部、质部、月部、缉部、叶部
古书的读音问题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疾:同“嫉”;嫉妒,憎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纪:通“记”;记载。动词。“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莫:同“暮”;日落时,引申为“末”。“莫春者,春服既成,” 内:同“纳”接纳,接受。动词。“然后命使内之,则又再拜,”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殴:通“驱”驱逐。动词。“今殴民而归之农。” 畔:通“叛”;背叛,离开。动词。“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齐:同“剂”;量词,例句中为名词。“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禽:通“擒”捕捉。动词。“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三、调 平 上 去 入 中古平上去入四声,发展到现代,变成普遍话的阴阳上去四 声。 平分阴阳:中古平声字受声母清浊的影响,变成阴平和阳平 两类,清声母字为阴平,浊声母字为阳平; 浊上变去:中古上声也变成两类,全浊声母变为去声,其余 仍为上声; 入派三声:中古入声变化比较复杂,变成阴阳上去的都有。 阳入变成去声和阳平,其中鼻音声母和零声母读去声,其余 读阳平;阴入则毫无规律可寻,变成阴阳上去的都有。
词律
十一字句。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 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又如“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 而且往往是迭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调笑令》, “团扇,团扇。……弦管,弦管”。个别词牌也用平仄,如 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 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纔不至于误 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 长城内外”,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这 样,“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 成为整齐的对仗。
诗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律
词牌的来源,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 《蝶恋花》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忆秦娥》, 《忆江南》本名 《望江南》,又名《谢秋娘》,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 《如梦令》。《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 。(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 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 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诗律
用韵的特点:只押句尾韵,偶句押韵,首 句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不换韵; 一般只押平声韵。“平水韵”里共有30个 平声韵,但各韵的字数多寡不等,故有宽 韵、窄韵、险韵之别。
词律
小令:58字以下的词。 中调:59——90字的词。 长调:91字以上的词。 词的一段叫做一片,也叫一阙。 单调:只有一段的词。 调笑令 忆江南 双调:由上下两阙的词。 菩萨蛮 西江月 三叠:有三段的词。 兰陵王、 四叠:有四段的词。 莺啼序
古书的读音问题
破读
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乘:破读音为“shèng”)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 骑:破读音为“jì”) 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破读音为“yì”)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闻:破读音为“wèn”) 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间:破读音为“jiàn”)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当:破读音为“dàng”)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 语矣。 (度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 等意思时,读duó。)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好 在 充作动词,表示“喜好”的意思时,读hào。) 十年尚犹有臭。 (臭 在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 xi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