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基本知识
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
6.音
6.1 概说
6.1.1 什么是汉语音韵学
韵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由于音韵学主要研究汉字字音的声、韵、调,所以有人也把它称为“声韵学”, 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看,它属于历史语音学的范畴。 音韵研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开 始注意分辨汉字的字音了,出现了如“急言”、“缓言”,“长言”、“短言”, “舌头”、 “舌腹”等术语;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注音方式的名称,如“读若”、 “读为”、“读如”、“读曰”,有的专用于给汉字注音,有的兼释通假字。汉 末有人发现了一种汉字的析音方法——反切,主要用来给汉字注音。到魏晋南北 朝时期,出现了专门分析字音的韵书,如三国时魏人李登的《声类》、晋人吕静 的《韵集》,可惜这两部书早已失传。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 韵》,这部书按四声分韵排列,把同音字编在一起。韵书的出现与发展,为音韵 学储备了资料,标志着音韵学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开始了 对韵书的分析,根据韵书中的反切,寻找汉字字音声、韵、调的配合规律,并绘 制成图表。进入明清时期,在对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研究的基础上,又开 始对周秦古音的研究。 鉴于传统音韵学的研究,一般把它细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 学。“古音学”以《诗经》、《楚辞》等先秦时期的诗歌及韵文和谐声字、异文 为研究材料,探讨先秦时期的语音系统。“今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 书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 韵图作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韵书中的反切,从中归纳出音韵体系,分析发音 原理和方法,由于它基本上是分析《切韵》系韵书反切所反映出来的音系,有人 认为它属于今音学的一部分。除了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之外,由于元朝以后 出现了以 《中原音韵》 为代表的反映北方音系的一系列韵书及反映近代音系的等 韵图,近代学者对它们进行了研究,于是形成了音韵学中较为年轻的一个门类: 北音学。
余予dia 台di 第二人称代词:尔 iai 若 iak 戎iwm 远 指 代 词:尔iai 匪piwi 近 指 代 词:之i 特 指 代 词:其i 第三人称代词:之i 其i 是ie 若iak
乃
然ian
彼pia
夫piwa
时i
此tsie
斯sie
兹tsie
厥kiwak
4
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
上列代词,除了唇音类“彼、夫、匪”和第一人称代词自成系统,第二人称代词 和远指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特指代词和近指代词分别在语音上有严整的对应关 系,它们不仅在用法上有联系,在语源上可能同出一源。这些字可能就是某个词 的历史的或地域的不同读音和写法。除此之外,如果要追索现代汉语代词“你” 、 “这” 、 “那”等的来源,也需要利用音韵学的知识。 具体分析其他类虚词的用法, 也要用到音韵方面的知识。 如 《诗经· 卫风· 伯 兮》 :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如果我们懂得现代汉语的 声母[t、t、]在中古和上古有一部分读[k、k、x],以及上古“之”部字的 读音,就知道上句中的“其”在上古读[i],也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 ,用 来表揣测的语气。 “其雨”就是“该下雨吧”的意思。 第三,有利于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和研究,为推广普通话服务。 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和研究, 其目的之一就是为推广普通话服务。 我们知道, 汉语的方言相当复杂,而且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但是,这些方言和普通 话一样,都是有古汉语演变发展而来的,因此从语音上看,普通话、方言和古音 (主要是以《广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音)之间都有对应关系。例如中古“见” 母字,在广州话里声母绝大多数念为[k],但在普通话里既可以念[k],也可以念 [t],如“家”,广州话念[ka],普通话念[tia];“阶”,广州话念[kai],普 通话念[ti];“叫”,广州话念[kiu],普通话念[tiau]。如果寻求广州话和普 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 我们大致可以说, 广州话的声母[k]对应于普通话声母[k] 和[t]。如果进一步探讨广州话声母[k]和普通话声母[k]、[t]在什么条件下对 应,则要用到有关中古音的知识了。再如普通话中“际、寄、计、季、寂”是一 组同音字,都念j i,而在广州话中分别念[ti]、[kei]、[ki]、[kui]和[tk],在 声母、韵母、声调上均有不同。原来这五个字的历史来源并不相同:“际”在中 古属于精母祭韵字,“寄”属于群母寘韵字,“计”属于见母霁韵字,“季”属 于见母至韵字,“寂”属于从母锡韵入声字。可见,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对应关 系是相当复杂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音韵学知识,才能解释这种复杂关系。 第四,有利于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3
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
家拂士”的“拂” ,是“弼” (辅助)的假借字。上古时期, “拂”属章母物部, “弼”属并母物部,两字同属一个韵部,读音近同。但现代一个读 fú(拂),一 个读 bì(弼) ,读音迥异。 第二,有利于分析古汉语语法中虚词的用法及其发展变化脉络。 音韵和语法的关系,初看起来似乎不那么显著,前人的论述也较少。随着古 汉语语法和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深入,音韵和语法的关系表现越来越明显。有些语 法现象如果不通过语音方面的探求,无法加以解释。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古汉语的代词和现代汉语比较起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数量繁多;二是 词形完全发生了更替。如何解释这种差异,我们只能从语音着手进行探讨。上古 汉语代词在数量上尽管多,但却表现出严密的系统性,也就是各类及各个代词之 间在语音上有严整的对应关系。依据郭锡良(1989)拟测的殷商音系,从声母的角 度可以把上古代词分为如下几类: 舌音“泥”母类:包括第二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尔、若、然、乃” 。 牙音类:包括第三人称代词“其、厥”和特指代词“其” 。 齿音类:包括第三人称代词“之”和近指代词“之、时、是、此、斯、兹” 。 唇音类:包括远指代词“彼、夫、匪” 。 为了清楚地显示上古代词的系统性,我们根据王力先生(1987)的拟音,把 上古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拟音列表如下: 第一人称代词:吾a 我ai 卬a 朕dim 乃 女 ia 汝 ia 而 i
5
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
历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韵文,往往需要押韵,讲究平仄。押韵有不 同的方式, 有的作品一韵到底, 有的作品中途换韵; 还有押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押韵标准。因此,要了解诗歌、韵文的押韵一定需要音韵 学的常识。例如《诗经》中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 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中押韵字“鸠、洲、逑、流、求”属于上古幽部字,今天念起来还是押韵的; “得、服、侧”属上古职部字,“采、友”属上古之部字;现在念起来就不那么 顺口了。 再如《楚辞·国殇》中的一段: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 . .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 . 诗中“弓” 、 “惩” 、 “凌”三字押韵。它们在上古时期,都是古韵蒸部字,韵部相 同,统读作[]。但用现代音读,它们的韵母却分别作ōng(弓) 、éng(惩) 、í ng(凌) ,韵尾相同,韵腹都变得不同了。 6.1.3 学习音韵学的方法 初学者都认为音韵学难学,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汉字属于表意体系文字, 它不直接记录汉字的读音,因此要说明汉字的读音,需要掌握一套特殊的标音符 号。由于古代缺少为汉字记音的标音符号,只能用汉字说明汉字的读音,因此某 些术语、概念很难理解,这就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采用科学的 方法认真地学,还是可以学好的。 第一、掌握现代语音学的基本知识,熟悉普通话的声韵调及其结构特点。 第二、结合语音学原理,审定名词术语。 第三、熟悉音韵学的研究材料。 第四、注意拿古音与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语音进行比较。
2
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
为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的一门,和文字、训诂并列。从现代语言学的观 点看,音韵学也是汉语史学科的组成部分之一。尽管学科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有 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不然就不成其学科了,如 果我们忽视了该学科某个组成部分的学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一学科。音韵学 的功用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上,而且阅读古书,特别是欣赏古代诗 词和韵文,也要用到音韵学的知识。下面分开来谈。 第一,有利于认识文字运用上的通假现象。 古书中存在大量的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不用本字,而是用音同或音近 的字来代替。通假字大量存在的条件是本字和通假字之间的语音相同或相似,而 且还要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因此,如果不懂音韵,就无从掌握古书中通假字的 规律。明末顾炎武曾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而考文自知音始。”清人王念孙亦 云:“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 矣。”(见王引之《经义述闻》)清人戴震也说:“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 假借之意何得?”(见《六书音韵表序》)。他们的意思是说读经书,首先要从 考证文字开始,而考证文字,要从考证语音开始。通假现象,既是文字问题,也 是语音问题,应从语音的角度来探求。 例如:《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伪孔传:“方,四方也。” 此解扞格难通。王念孙谓,“方”读为“旁”,旁之言溥也,遍也。“方行天下” 言遍行天下也,如此,则怡然理顺了。“旁”从“方”声,“方”、“旁”古韵 同属阳部,声母同为双唇塞音,故可通假。如果我们懂得了“古无轻唇音”的条 例,就知道“方”、“旁”声母都读重唇音的道理。 又如《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里“直”通“但”,表示“仅仅”的意思。在阅读古 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上“但、直、徒、独、特”等字相通的现象,如果不 了解“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的条例,也就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上面几个字古代读 音相同或相近,所以能够通假的道理。 再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孟子·告子下》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