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个人理财意识及财商教育分析

大学生个人理财意识及财商教育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消费最不理智的一个群体。

目前大学生消费普遍存在不合理消费的现象,盲目、攀比、追潮、奢侈、浪费等不良消费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大学生理财知识匮乏,无计划消费密切相关,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培养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势在必行。

本文阐述了加强对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必要性和财商教育的框架途径。

关键字:大学生消费观理财教育财商教育目录引言 (4)1.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必要性 (5)1.1在大学生中推行财商教育的重要性 (5)2.大学生个人财富管理现状 (6)2.1在校大学生消费特征及理财观念 (6)2.2在校大学生理财行为及分析 (7)2.3大学生个人理财的误区和改进思路 (8)3.财商教育理论框架及实践模型研究 (9)参考文献 (11)传承传统重义轻利观念的大学教育,对学生的财富意识具有极大的压抑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潭,一部分人则保持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极端思想。

调查的结果令人担忧,大学生财商整体水平较低。

对大学生进行财商教育,是实现教育“使人更幸福地生活”目的之必然要求。

一、改变观念,正确引导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向来就是重义轻利的,君子不言利。

在大雅之堂谈论如何敛财的事情明显是很多教育者感到尴尬和难堪的。

似乎一旦说到如何理财、如何聚财、如何创财,诸如此类的话题,会让教师们感到不自在。

尽管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早已深入人心。

但是,在高等学府,学生接受的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对于金钱的向往,总是内心冲动较多,而羞于言谈。

甚至社会中也有这种看法,大学就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大学校园是相对纯洁的地方。

之所以纯洁,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较少物质利益的计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物质利益的冲突比较少。

大家一团和气地谈论理想与抱负,交流思想与感悟,处处充满着罗曼蒂克的情愫。

这样的花季少年,在苗圃里成长、璀璨。

一朝经受风吹雨打,就感到世界的沧桑与不堪,困惑与恐惧。

当社会人士感觉只读圣贤书的人越来越少时,大学校园里一定还盛放着理想主义的花朵。

国学成为热潮、伦理学成为显学,就是因为大学校园里的学究们依然沉浸在道德王国的向往之中。

这种向往是如此可爱。

然而可爱者终究很难有用;正如有用的东西往往偏离于可爱。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物质利益为中心。

这个指导思想并没有多么隐晦的内涵。

它切实地告诉我们,过去所遵循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训诫是多么荒谬。

正由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三十余年时间里,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人们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小康。

没有人能够否认经济建设给我们带来的确切的福利,尽管有些人在饱暖的基础上开始“思淫逸”,开始出现一切向钱看的不良苗头,也出现了一些“笑贫不笑娼”的丑恶现象。

然而,这只是经济建设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

事实上,我们现在比过去更加有可能讲德性。

而这种可能,并不完全只是“需要”。

当一个民族还处于饥寒交迫的状况时,再高的德行也无法填饱人们的肚皮。

3?序言一份面向未来的财商报告从美国人罗伯特.T.清崎在《穷爸爸富爸爸》中提出“财商”概念至今,匆匆十二载月。

十二年来,中国人对于“财商”从陌生到热议,已渐渐接受了它与智商、情商等“商”并列,令其跻身为衡量社会人基本素养的标准之一。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财商及财商教育的重要性,供给应需求而生,各类传授、探讨财商的文章、刊物、书籍层出不穷,各种财商教育班遍地开花,国人似已达成一种共识:高财商将成为了制胜未来的法宝之一。

?然而,与社会上掀起的“财商”热潮相对应的,是中国人仍待提升的个人财务管理水平。

早在2009年,《城市居民财富亚健康报告》就曾指出中国人财商有待提高的种种现象与证据。

两年来,我们也始终求索,该如何避免国人在“财富亚健康”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当我们意识到,中国的普通家庭及个人仍然普遍欠缺足以指导理财实践的观念、思维和方法时,上述问题的答案便昭然若揭:采取更多切实的举措,帮助普通人找到改善财商水平的有效路径,进而提高全民的财富素养。

?理财要趁早,财商教育同样宜早不宜迟。

身处经济成长、商业昌明、金融发达的时代,一个公民,如果等到走出学校,步入社会,经济独立之时,才醒悟到要补习财商课,难免有亡羊补牢的意味,虽然犹未为晚,却可能失去最佳的财商启蒙时机。

邓小平同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箴言犹在耳畔,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家庭已经开始从儿童时代培养孩子的财富智商,这种意识的觉醒,将深刻改变财富中国的未来。

?而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在备受关注的成年理财者和少年儿童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亟需得到有关财商的传道、解惑、指引,而他们即将在几年内成为独立管理个人财务的理财者。

对于他们的关注与扶助,将有可能在更可预见的将来,整体提升全社会的财商水平。

这个群体,就是大学生。

正文当代大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象牙塔的理想生活中,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易于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特别是在网络购物大肆横行的当下,大学生的消费大多数是无计划的,各种千奇百怪的商品不断的在吸引目光,可是一旦拥有就会发现值超所物,或者根本是一无是处。

在大学生经济还未独立时,这种无计划消费不仅仅造成了家庭的负担,更为日后融入社会埋下隐患。

过度消费造成支出和供给的不平衡,入不敷出可能造成少数大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进入大学是进入社会的过渡,在大学时期,学会独立计划消费,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往往会受益终生。

?1.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必要性目前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财教育,因为从传统观念看,人在拥有收入之前是不用理财的,甚至有人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事情,穷人根本无财可理。

大学生作为一个纯消费群体,也就不必具有理财的相关知识了。

实际上,这是对理财的误解,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成长,也不利于未来社会的发展。

理财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越早越好。

财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现实的双重影响,我国大部分家长和学校都不重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

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就会有光明的前途,至于理财,那是大学毕业以后的事情。

我国不仅理财教育落后,而且很多人把该教育误解为用金钱来衡量一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们对孩子的“补偿”心理的共同作用,人们形成了迁就、娇惯、溺爱孩子的习惯,其结果要么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要么就是教孩子用金钱来衡量一切,从而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沼。

所以,及时在大学生中进行理财教育,进行“补课”,不失为一种良策。

1.1在大学生中推行财商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没有经济来源,却有一笔稳定的“收入”。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大量现金,但是,当前大学生却普遍存在消费无计划、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品相互攀比、生活奢侈浪费等问题。

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大多不会科学理财。

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与大学生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密切相关。

一是虚荣心理。

大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被人关注;心理承受能力差、辨别能力有限,还没有形成稳定价值观。

二是从众心理。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具有理性的思维,但是,他们大都正值青春期,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在情绪的驱动下发生从众消费行为。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公民的基本素质除包括我们已经熟知的智商(IQ)、情商(EQ)外,还包括并未引起我国重视的财商(FQ:Financial Quotient)。

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理财智慧。

财商与智商、情商被并列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三大基本素质。

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智商越高人越聪明;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越高,人的社交能力越强;财商是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财商越高,人管理金钱的能力越强。

在改革开放前,社会对理财方面的要求并不迫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如何科学使用金钱”就成了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大学生而言,学会消费和理财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样重要,理应成为其将来生存必备的基本技能,所以,在大学开展理财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还直接关系到他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

理财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与金钱打交道,谁也不能避免,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大学或者是更早的中学期间树立理财意识,掌握理财知识,对我们一生规划都会很有帮助。

美国经济学教育国家委员会主席Robert F. Duvall认为:“对青年人进行经济学和个人理财教育对建立一个拥有深谋远虑的投资者和储蓄者,有见识的消费者,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力,负责任公民和全球经济有效参与者的国家是至关重要的。

”2.大学生个人财富管理现状2.1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及理财观念第一,消费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其消费构成中饮食及穿戴等必要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消费趋势:(1)手机及通讯消费。

(2)电脑及各种数码电子产品消费。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电脑步人大学生宿舍,不断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数码电子产品也成为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大学生们都试图通过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自己,使自己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3)旅游消费。

大学生都喜欢走出校园去感悟大自然,开拓自己的眼界。

每到节假日,大学校园的旅游广告随处可见。

与上班族相比,他们有着更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他们的旅游消费也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多为短途的自助游。

(4)课外学习、培训消费。

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学习观念的变化,以及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和留学热的兴起,使得不少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在校外的培训机构学习,如托福、雅思、GRE、驾驶员培训、外语口译等。

(5)人际人情消费。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类型丰富多样,如师生、同学、朋友、社团等,要发展和延续这些人际关系,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以人际人情消费为依托。

第二,消费的理性不足。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依赖性强,几乎所有学生的消费都是依赖于家庭的供给。

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自主消费经验相对较少,不能充分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

他们往往会产生随机消费、冲动消费,缺乏足够的理性,主要有以下表现:(1)情感消费特点突出,易受传媒广告的诱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