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摘要】以网络为介质的网络文学骤然跃马文坛,面对源远流长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学积淀, 网络文学是否会随波而逝?诸多疑问,将在以网络文学的含义为切入点,蕴概网络文学的特质。
发展巩固及存在缺陷等方面与传统文学相比较以便探求,以备借鉴【关键字】网络文学原因背景网络文学是什么?没有对网络文学的特质进行必要的考究而对网络文学大发议论,是时下批评家所犯的常见错误。
他们暗中假定了网络文学概念的意义是自明的,无须定义,然而就在这种自以为是的确信中,所以,我们应该如其所是地将网络文学领受为一个意义尚待发现的概念,抛弃对新生文学样式的傲慢与偏见,通过落到实处的分析寻找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
一、网络文学是独特的社区文学网络文学在字面上可以理解为:1、网络上的文学;2、其特质仅属于网络的文学。
一首唐诗可以在网络上栖身,成为网络上的文学,但我们不能因此说网络文学作品早在唐代就存在了:栖身于网络仅仅是唐诗的众多居留方式之一(它可以在竹、木、帛、石、纸、录音带和录象带等载体上居留),它之栖身于网络对它来说是偶在性的,网络并不是它必居的家。
所以,网络文学绝不是指所有存在于网络上的文学,而只能意指其特质仅属于网络的文学样式。
那么,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仅属于网络呢?网络上的文学有两种基本的诞生方式:1、由他人编辑;2、由作者亲自发表。
由他人编辑的文学作品在网上的发表机制基本上与传统纸媒文学相同,也包括投稿/组稿—审稿—发稿三个步骤,而稿件的作者完全可以不以任何方式进入网络,作者和作品对于网络来说都是偶在的,所以,由他人编辑/发表的网上文学作品不是仅属于网络的,它们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绝非真正具有网络特质的文本。
真正具有网络特质的网络文学作品一定是由作者亲自发表的:亲自发表作品表明他已经进入网络并且在为网络创作,亦即,他已经将网络当作自己的另一个生存世界,让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以归家者的身份栖居于网络。
为网络而写作绝不意味着网络作家为整个网络写作:网络虽然四通八达,是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但在某个时刻他能进入并活动的网络却只有一处。
他要进入的这个地方也有数目不等的他人要进入和已经进入,在共同进入之后他与他们便建立了某种关系,由于这关系的建立,网络成形为网络社会。
一个网络社会共同体被称为网络社区,网络作家为网络写作就是为网络社区写作,作品的发表之所就是社区的电子公告板(BBS),发表后的作品便成为社区文本。
读者也只有在进入社区后才能阅读其中的作品,所以,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和阅读都是社区事件。
已经发表的社区文本和常住社员构成了独特的社区存在和文本语境。
由于社员要远比游客(未注册读者)更熟悉和关注社区的存在状态,因此,最为重视和最能理解社区作者帖子的人一定是其他社员即网络写作者的网上邻居,他们的观点、趣味、评价会直接影响社区内写作者的创作历程,社区作者为网络写作在落到实处时就是为他们写作。
通过这种独特的社区性创作,社区作者确立了自己在社区内的身份、面子、个性、地位。
所以,真正具有网络特质的网上文学都是社区性的,网络文学作家所创造的文本首先是社区文本,网络文学是独特的社区文学。
网络文学的社区性乃是它区别于传统文学的重要特征:传统文学的写作者有时候也会作为社区作家而存在,但那对于他乃是特例。
他居住在某个社区里仅仅意味着他的身体寄寓在此而已,他的写作通常与他所居住的社区无关。
他不会将自己的作品在社区内到处张贴,社区规则也不允许他这样做。
由于社区内的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因此,他不会认为社区内的所有人都有权力评价他的作品,社区内的大部分人亦没有这个兴趣。
只有在极少数需要宣传鼓动的年代里,传统文学才会表现出社区性(如创办社区黑板报、编辑社区文学期刊、通过社区广播发表社区文学作品)。
这是由传统文学的发表机制所决定的(此处的传统文学指纸媒文学):它的发表模式乃是作者—编辑—出版商—读者,其中每个环节都与他居住的社区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社区文学在网络文学诞生之前是不发达的,仅仅是文学存在方式的特例。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与传统纸媒文学完全不同:网络写作者所栖居的社区就是他发表作品之所,也是他的作品被率先阅读的地方,文本的发表和阅读都是社区内事件。
最具有网络文学特质的网络文学都是社区文学,而网络文学的社区性在网络文本由纸媒发表以后通常已无法显现,丧失了其原初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所以,以纸媒化了的网络文学作品为依据来评价原初状态的网络文学,自然无法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网络文学的社区性基本上体现在发表—阅读—评价环节上,而网络文学创作的社区性则未获证明。
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文学创作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性事件,它需要作者冷静地面对自身,进入反思和回想状态;在与他人喧哗的对话和繁忙的交道中是不可能完成完整的文本创作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社会性也是指社会的深层结构对作者的规定,并非说作者的创作要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网络文学的社区性自然不意味着作者在进入某个社区后坚持在线创作,而是另有所指。
网络文学创作的社区性主要体现在:其一,网络社区的人际关系、审美倾向、话语环境对网络写作者的影响,这影响内化到人的感知—认识—审美结构层面时,会使网络写作呈现出鲜明的社区性(当今的网络社区大都以青年为主要成员,故而大多数网络文学都是青年文学);其二,网络文本与传统文本有根本的不同——一个完整的文本有主帖(原创帖)和跟帖组成,而跟帖的社区性往往必主帖更明显,所以,完整的网络文学文本的生产总是表现出社区性。
二、网络文学是多元互生性文学当代文学理论重视读者在文本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将文本的生成理解为作者—读者互动的结果。
然而读者的意义在传统文本的生成过程中是不显明的:我在阅读纸媒文学作品时,作品已经预先成形,它独立于我,纵然我能够在阅读中以我的方式复活它,但我的阅读归根结底是我的内心事件,无法介入它的原初生成过程。
作者,读者的二分法在传统文学中是真实而有效的,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再写作(阅读)不能交合为实在的互生性文本。
但在网络文学的生成过程中,作者和读者的界限已经模糊,二者身份的互换是常规性事件,所有的网络文本都可能是互生性的。
一个发了原创帖(主帖)的作者在将自己的文章贴出去之后立刻变成了读者:他盼望回帖的出现,会在阅读回帖时成为回帖的回帖的作者。
读者有权在任何时间成为作者(前提仅仅是他已在社区内注册):他在发回帖时便变成了原创帖的合作者,与他共同完成整个帖子的创作。
一个完整的网络文本是由原创帖和回帖组成的,它的诞生过程是作者/读者不断交换身份的过程。
成功的网络文本都是集体创作的。
作者能够以读者的身份与其他读者在回帖中评价自己的作品,而网络将这个过程记录在案,这乃是网络文本的迷人之处。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整的网络文本诞生了,所以,网络文学天然地是互生性文学。
完整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由原创帖和回帖组成的,因此,网络文学的互生性体现为原创帖与回帖,回帖与回帖的互生性。
网络文本的生成机制注定了网络文学的宽容性:任何社区成员都有权力成为作者,诸作者之间的视野差异并不是消除的对象,而是文本生成的具体动力。
不同的视野、观点、审美趣味在差异中的共存意味着网络文本天然地趋于复调性。
复调化是对话的动态结果:如果说传统文学生成于隐性的对话,那么,网络文学直接就是对话本身。
写作即对话,对话即写作:这是网络上的真理。
只是这对话并无主持人,亦不以达成共识为目的——它仅仅实验性地呈现对话的可能方式,让对话者具有瞬间的话语实践的机会。
所以,网络文学的互生性等于网络文学的复调性,多元性,对话性,参与这种文本的创造会体验到自我解放和相互解放的快乐,网络文学实践自在地具有狂欢的性质。
既然网络文学是互生性的,那么,我们就只有在对此互生性的具体领受中才能对网络文学做出确切评价,而网络文学的互生性又只能在网络中获得实现和呈现,因此,依据已经纸媒化了的网络文学作品对网络文学进行评价必然是不恰当的。
现在的纸媒所发表的网络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仅仅是原创帖,即被从互生关系中强行切割出来的部分网络文本。
以这种被迫残缺的网络文本为标本对网络文学进行鉴赏和评论,无疑于对某个人的身体进行了切除手术后再评价他的美与丑,不但是不着边际的,而且暴露了源于传统文学观的傲慢与偏见,以及对于新生文学样式的暴力态度。
惯于对孤立的作者文本进行审美的纸媒文学观在网络文学中是无效的。
所以,网络文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新型文学观的吁求。
本文就是回答这种吁求的努力。
我们说网络文学是社区文学和互生性文学,乃是对网络文学的冷静反思和定义,并不包含特别的价值判断。
当下网络文学的优势和欠缺都可以从其社区性和互生性中找到根据,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当然也只能是它的这两个特性的充分实现。
现在断言网络文学是否能够诞生比传统文学更杰出的文本,尚为时过早,或许非得要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分出高低来,本身就是过时的文学观。
网络文学已经存在,为写作者展示了新的前景,让参与它的人体验到了解放的快乐,这个事实已经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肯定它的意义。
参考文献:[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187页.[2]尚晓岚.网络,不把文学当回事,[J],美文,2008年第1期.[3]颜琳.大众传媒条件下现代写作的特征,写作,2000年第2期.[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5.[6]中南大学文学院,人文前沿—网络文学和数字文化,[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3.[7]肖元敏.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不排斥,[R],文化,2009,7.[8]黄集伟.文学:从杂志到网络,[M],1999.[9]余岱宗,网络文学·纸媒体·网络作家,[M],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