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循环结构》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循环结构》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1.1.3 《循环结构》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数学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1.1.3节《循环结构》。

要点:课题、学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流程图、课件说明、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创新点、结束语、课件略图、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算法初步是新课程标准新加的一部分知识,学生对此感觉新鲜,积极性高,但是对教师而言,需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加以诠释,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和两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之后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初步的接触了算法思想,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几种逻辑结构的理解和程序框图掌握加深算法的几种形式的认识。

前面学习的顺序结构和条件分支结构相对循环结构较为简单,循环结构中的变量思想,尤其是S=S+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对此不好理解,对此,我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更好的体现。

同时因为牵扯到循环思想,程序框图比较复杂,学生在掌握循环结构的工作原理和何时退出循环的理解上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这些也需要在课堂中加以讲解,并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和两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之后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对后面学习几种算法语言做好铺垫。

要求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主要内容,体会变量思想在循环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框图形式展现出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知识的理解。

重点掌握循环结构中的循环体和循环条件的确定,以及两种结构的异同,提高用算法语言解决学习过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并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程序框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结构的工作原理,理解变量思想,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教学难点:循环结构中变量思想,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处理办法:课件中的动画演示可以很好的展示难点的解决过程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核裂变过程(提出问题)
概念探究——温故知新(用前面的知识试图解决情境中的问
题)
——概念引入(探究变量思想)
——实际演练(根据变量思想初步画出框图,领会各个要素)概念形成——总结各个要素,提出两种框图结构
概念深化——流程(通过完善所画框图,深入的体会)
——探究(研究两种结构的不同)
——循环(研究演示循环结构的工作流程)
引例解决——解决引例中的问题
典例分析——通过例题对循环结构更深入得理解
课堂小结——总结整节课的重难点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
课件说明:使用的创作工具是ppt和flash,能够在任何一款windows系统下运行。

ppt课件容易编辑,使用人数众多,易于广大教师修改;flash 互动性和动画效果比较强,使所学知识便于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解决难点和重点方面有一定的成效,学生对于循环结构的框图画法和各个概念的理解、应用方面有收获。

在师生互动方面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课件中的演示自主领会学习各个要点,由教师作出指导和完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高,提高了协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不足方面是在设置例题方面,可以加上一部分概念理解的选择题和例题的变形形式,这个工作可以放在下一节课专门练习,更好的巩固循环结构的知识。

创新点:
课件中动画的辅助教学,可以使师生互动和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解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