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生物学导论

现代生物学导论

.作业现代生物学导论姓名:苗丽娜学号:12092117专业:行政管理学院:法政学院浅谈人类克隆苗丽娜(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457)摘要: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羊问世之后,人们不免对克隆人深表担扰,这种担扰是非常有道理的,克隆技术一旦用于复制人并培育出克隆人来,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我们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发展克隆技术,应该正确地评价克隆技术的科学意义用它来造福于人类。

本文针对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人类克隆”展开了叙述,主要从克隆的概念、人类克隆的伦理原则、世界各国对“人类克隆”的态度以及克隆给我们生活带来科学性的意义来阐述。

关键词:克隆、克隆人、伦理、意义Abstract: The world's first cloned sheep came out, people can deeply worried about human cloning, this worry is very reasonable, cloning technology once used to clone and cultivate human cloning, will bring immeasurable social consequences, we should take a highly responsible attitude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cloning technology, should correctly evaluate cloning technology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use it to benefit the huma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world universal attention topic "human cloning" described, mainly from the concept of human cloning, cloning the ethical principles, the world of "human cloning" attitude and cloning bring us a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Keywords: Cloning, Human cloning, Ethics, Significance中图分类号:Q-11.克隆的概念“克隆”一词是英语词clone或cloning的音译。

我国以前曾译为“无性生殖”或“无性繁殖”,正如我在我的《生命伦理学》一书中就是译为“无性生殖”的。

根据我国遗传学家吴教授的建议,将clone或cloning音译为“克隆”。

按照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Gularnik 1980〕的诠释:clone:通过无性繁殖方法(如插枝、生出球径;或分裂生殖、孤雌生殖等)来源于单一个体的后代;通过克隆产生的一个个体。

cloning:通过克隆生产,通过用机体的体细胞核代替未受精卵的核产生该机体在遗传上同一的副本。

世界卫生组织在3月关于克隆的非正式声明中定义克隆为遗传上同一的机体或细胞系(株)的无性生殖。

2.人类克隆的伦理领域目前学术界和公众注意的焦点并不在克隆动物和植物上,而是在克隆人的问题上。

克隆人应该提倡支持吗?还是应该被禁止?这样我们就进入了伦理领域。

2.1医学领域内的基本伦理原则与克隆技术有关的生命伦理学,在评价生物医学领域内的行动时,普遍运用如下基本伦理原则:①不伤害:所采取的行动不应给有关的人带来伤害。

医务人员或研究人员不应给病人或受试者带来本来可以避免的伤害。

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一个行动会给某一个人带来伤害,但目的是避免给这个人带来更大的伤害(为了救命而截肢)。

②有利:行动应该使有关的人受益。

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就是使病人和人民受益。

③尊重:尊重一个人自主作出的决定,治疗方案或参加实验都应在使之知情的基础上获得病人或受试者的同意,尊重他们的隐私。

④公正:平等地对待人,而不应顾及其性别、年龄、种族、富贵贫贱。

行动的受益或代价在人与人之间应公平分配。

⑤互助: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对于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例如残疾人、老年人)应给予优惠对待。

【1】2.2法学领域内的基本伦理原则在民法上,自然人是主体,是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的承担者,是基于自然选择的受精卵发育而出生和存在的实体。

主体就是主体,不是他人的“所有物”,也不是他人的“意志实现”和“幸福工具”。

有人类以来,人们就习惯于物质的改造与建设,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已经使人类形成了严重的惯性心理,克隆人的即将出现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说明。

人类即将具有控制和掌握制造物质身体的能力,但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其仅仅是物质存在,更是精神实体以及民法认可的民事主体,我们需要为克隆技术及时设置边界,禁止生殖性克隆,克隆人不能成为民法上的自然人。

【2】从宪法上讲,克隆人的研究已经超过了学术自由本身的界限,损害了宪法存在的基础。

我们需要保证科研的自由,但是科研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它要受制于人的尊严、生命权等宪法权利和价值,要防止科研的过程和成果对社会造成伤害。

然而克隆人研究与人的尊严、后代的基本权利、生命权等均有抵触,故而应予以禁止。

【3】人类面对克隆带来的益处同时,也对人类克隆技术可能产生的伦理问题也表现出了空前的担忧。

比如:用人体进行实验时可能造成对当事人的伤害;人类克隆技术可能对人的尊严和价值构成挑战;人类克隆技术可能对社会观念造成极大的冲击;克隆人的选择标准无法确定;人类克隆技术可能带来进化的风险等等。

面对种种争议,克隆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3.世界各国对人类克隆技术的态度克隆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其发展引发了强烈的伦理争议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对克隆技术的态度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逐渐发生了改变。

以英国、日本、世界卫生组织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应予以区别对待。

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是克隆技术的两种不同类型,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别。

治疗性克隆是以治疗为目的的,治疗性克隆得到的胚胎只作为提取干细胞之用,并不植入人或动物的子宫,其最终结果不会得到克隆人。

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的目的和最终结果都不同,因此,以再生医疗为目的的治疗性克隆应得到支持。

以美国、西班牙以及拉美的一些天主教国家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应该禁止一切包括人类胚胎的克隆研究。

他们认为如果不明令禁止治疗性克隆,那么就会有人以科研实验为借口进行生殖性克隆研究,从而使生殖性克隆的禁令名存实亡。

而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倡导支持治疗性克隆,坚决反对克隆人。

其态度是:一定要把克隆技术区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对生殖性克隆应坚决反对,对于以治疗为目的的治疗性克隆应予以允许,同时治疗性克隆的研究也必须在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我国在2003年12月由科技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了关于治疗性克隆的管理规则。

【4】中国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呢?①除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外,中国国情的另一个方面是中国人对堕胎,比西方人更习以为常,婴幼儿的死亡率相对较高。

由于人口众多和经济上的原因,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总体上不如西方发达国家。

上述原因导致中国人的民族心理不是非常地善待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这无疑会影响中国人对克隆技术的态度,即对身体的克隆和胚胎的伤害更为宽容。

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等概念源自于西方,并且就它们深入人心的程度而言,西方远高于东方。

反对克隆人的依据可能来源于这些西方人所作的假设。

在中国,人们更强调人的现实的生存权,因为这处于第一需要的层次。

因此,中国人对克隆人的态度取决于克隆技术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平等、人权等道义概念上的争议较少。

②况且,克隆人技术则能为患者提供组织特征完全匹配的干细胞,消除所有的人体排异反应。

他认为通过向受体移植与其遗传特征完全相同的干细胞能够带来新的治疗方式,比如对一个心肌梗塞患者的心肌进行修复,因此克隆人研究不应被完全禁止,它能挽救千万人的生命。

③因为克隆成体人在技术上尚不完善而存在危险,还没有人证明克隆人的遗传结构在实质上等于或者优于常人的遗传结构;也因为人们的伦理观还没有适应生命科技的浪潮,对克隆人研究的立法讨论也滞后于克隆技术的进展。

【5】4.人类克隆技术的意义克隆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大进步,有突破性意义。

克隆技术是医学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人类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人类器官,以替换人类自身残废或功能不健全的器官,或弥补人类自身缺失的器官。

由于被复制的器官来源于自身的体细胞,故可将“异体排斥”现象减小到最低程度。

中国科学家已在白鼠身上成功地复制出人体上结构复杂的耳朵,可见克隆技术将会带来医学上的巨大革命。

“试管婴儿”就是克隆技术的应用,它给予了那些无法生育自己孩子的夫妻一个机会,圆了无数个家庭拥有自己孩子的梦。

对于克隆技术而言,它在技术成熟度、伦理道德、社会效应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危害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由于技术既可以用来建设,也可以用来破坏,即技术既有其负面效应,也有其积极的正面影响。

一言以蔽之,我们应该理性地来认识克隆技术。

克隆作为一项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存在着危害人类的可能,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该问题。

不能因为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裹足不前,应该在发展中注意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发挥其优势的一面。

参考文献:【1】邱仁宗. 克隆技术及其伦理学含义[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06:2-7.【2】吕群蓉. 在人与非人之间徘徊——以民法“自然人”概念为基础分析克隆人[J]. 法学杂志,2011,12:118-120.【3】韩大元. 论克隆人技术的宪法界限[J]. 学习与探索,2008,02:93-98.【4】金东英. 世界各国对克隆技术的态度引发的思考[J]. 医学与哲学,2005,11:76-77. 【5】李才华,黄志斌. 试析目前我国政府对克隆人技术应持的态度和对策[J]. 中国科技论坛,2005,04:105-1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