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读一读并说说这里写出 了雨的什么特点?
雨去的快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有什么特点?
诗人按照由船中到楼头的地理位置变化的 顺序,及由云翻→雨泻→风卷→天晴的时间先 后顺序,写的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有景有情,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学们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古诗 的大意吗?试试吧,看谁说的最好。
诗中发生了哪些天气变化?请你按顺序写 下来。
云翻→雨泻 →风卷→天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疾雨 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 西湖奇特的景色。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 未遮山 雨中:跳珠 乱入船 雨后:景色 水如天
句句写景 字字含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 安,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 与苏轼合称“苏辛”,其诗风格慷 慨悲歌、激情飞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朗读古诗后请你 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 什么内容?
作者经历的 一场夏雨的始末。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打翻的墨汁。 遮:遮住。 跳珠:跳动的珠子。
诗意:乌云像泼洒的墨汁, 还没把山遮住,白花花的 雨点就像珍珠一样活蹦乱 跳的蹿上了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忽见”二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忽见”二字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 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 稻花香中以至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 程度。
同学们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古 诗的大意吗?试试吧,看谁说的最好。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详细 的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 探究以下问题。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宿建德江》: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漂泊之 愁和前途暗淡之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了诗 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时时处处以审美的 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关于描写风景的古诗词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语不须归。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风习习,半夜,有蝉在不时地鸣叫。空气中 散发着稻花的香味,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耳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
不一会儿,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几颗星 星闪烁在远方的天边,几点细雨在山前飘落。 以前游过的茅舍小店依然坐落在附近的树林边, 山路一转,那曾经熟悉的小桥、溪流便忽然出 现在眼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一句中词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月、惊鹊、清风、 鸣蝉、稻花、蛙声
作者在月夜下听到了哪些声音?写这些 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鹊啼、蝉鸣、蛙叫、人声。一 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表现了 夏夜的寂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一个“香”字不仅写出了 稻花盛开,更表达了词人心头 的甜蜜之感。
乌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把山遮住,白花花 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活蹦乱跳的蹿上船。忽然一 阵卷地而来的狂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 楼向下看,湖水一片汪洋,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首古诗进行了详细的讲 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 以下问题。
诗中发生了哪些天气变化?请你按顺序写 下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
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
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
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描写 的是哪个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
夏季,从“鸣 蝉、稻花香、蛙声” 可以看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 中》: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 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 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是夜行 黄沙道中所见到的美景,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 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 行黄沙道中
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闻 稻花香 想 说丰年
景色的美丽 丰收的喜悦
主要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
探究读
根据指导,朗读古诗,探究下列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
道中》这首诗描写的是哪 个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
朗读指导
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时语调要欢快,语气要清新。注意 读出山村的美和作者愉悦的心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名
题目 [宋]辛弃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
代表作有《赤壁赋》《水调歌头》 等。
探究读
根据指导,朗读古诗,探究下列问题:
朗读古诗后请你说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书》时语气要惊叹,语调舒展有势。 要读出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化。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卷地风:翻卷到地面的风。 忽:忽然。 散:散开。 如:像。
诗意:忽然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把云和雨吹 散了。雨后,从望湖楼往下看,湖水一片汪 洋,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比喻
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 变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出诗人舟中 赏雨的喜悦心情。
别枝:横斜的树枝。 鸣蝉:蝉叫声。
诗意: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 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 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 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耳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 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见:同“现”。
诗意: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 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 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 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