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诗句赏析

杜甫诗句赏析


暗指国家危亡之际贤能却得不到任用,这与武侯和刘备的君臣际会正是天壤 之别。
• 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像古柏一样朴实无华,不以花 叶之美炫俗,英采自然外露,使世人惊异,愿意 不辞剪伐,陈力于庙堂,但没有人能把它送去。 古柏心苦,却不免为蝼蚁所伤;柏叶余香,乃为 鸾凤所喜。而自己的怀才不遇正是像这古柏一样。 诗人最后终于发出了“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浩叹。 • 诗的前六句为第一段,以古柏兴起,赞其高大, 君臣际会。“云来”十句为第二段,由夔州古柏, 想到成都先主庙的古柏,其中“落落”两句,既 写树,又写人,树人相融。“大厦”八句为第三 段,因物及人,大发感想。最后一句语意双关, 抒发诗人宏图不展的怨愤和大材不为用之感慨。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 在杜甫看来,诸葛武侯之所以能够充分地施展自 己的才华,建立不朽功业,是因为君臣相知、相 济。“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 惜。”“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这看似写景、叙事,实在抒情,是在背后抒发自 己不能为当时朝廷理解重用,满腹的学问不能发 挥,难以报效朝廷的感叹。 • 如果说前八联还只是在赞赏武侯的同时暗含着诗 人对自己境遇的悲哀和感叹,那么后四联八句则 在曲尽体物之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将古柏与自 己紧紧连在一起,句句写古柏,又句句写自己, 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材大难用的愤慨。以大厦 将倾暗喻国家的危机,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然 而大木重于丘山,万牛都因不能拉动而回首去看,
杜甫诗句赏析
《早花》赏析
早花 [唐]杜甫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
杜甫的《早花》写于公元763年。从公元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反叛,到公元763年史 朝义败亡,安史之乱经过了漫长的八年。 “安史之乱”时,杜甫避居四川。公元763 年10月,吐蕃攻陷西京长安,焚掠一空。 唐代宗先期奔陕州,至12月方还都。杜甫 闻知此事,甚为忧虑,写下了这首忧民伤 时之作。
• 颔联巧运用对比,“一片影”写孤雁的渺 小孤独,“万重云”写云天的高远浩茫, 两相映衬,更见得离群失伴的孤雁漂泊云 天,无处投身的悲苦焦虑。“谁怜”反问, 渲泄滚滚诗情: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 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 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 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份离乱伤怀不正 如孤雁的哀哀长鸣吗?
• 颈联描写幻觉,刻画。孤雁被思念缠绕着,被痛 苦煎熬着,一刻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涯,望啊, 望啊,仿佛那失去的群雁老在它眼前晃动;它哀 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 耳畔鸣响。这两句血泪文字以虚写实,亦幻亦真, 情深意切,哀痛欲绝。 尾联以“野鸦”来陪衬孤雁,感情浓烈,爱憎分 明。孤雁是思群念友,悲鸣不已,痛苦劳累,迫 切焦急;野鸦则鸣噪纷纷,了无意绪,无动于衷, 麻木不仁。两相比照,更见得孤雁的孤单可怜, 处境险恶,也可看出野鸦的鄙卑无聊,冷漠刻薄。
《孤雁》赏析
《孤雁》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孤雁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 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样孤单、 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 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 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安虽 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 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 很高。
• 这首诗借古柏以自咏怀抱,正意全在未一段,此 诗对偶句特多,凡押三韵,每韵八句,自成段落, 格式与《洗兵马》极相似。 • 全诗比兴为体,一贯到底;咏物兴怀,浑然一体。 句句写柏,句句喻人。言在柏,而意在人。前八 联十六句通过对古柏的赞誉,表现了诗人对诸葛 亮的崇敬之情,抒发了自己愿意像诸葛武侯一样 报效朝廷的理想。在这里,句句写古柏,句句喻 诸葛,句句又隐含着诗人自己。古柏的高大坚强, 雄劲飞动,古朴厚重,正是诗人敬仰的武侯的品 格,也是诗人对自己才华的心肯。
• 尾联呼应首句,直白苦忧。战乱频繁深重, 诗人深感苦痛忧虑:为战乱不息而忧;为 百姓疾苦而忧;为年华易迈而忧。诗的最 末两句,既可以是诗人的自况,也可以是 早花的表白。 • 统观全诗,诗人的情感深沉,以设问句 开篇,先问“西京安稳未”,接着说“不 见一人来”,显出诗人对国事的关注,对 百姓疾苦的忧虑和对战乱的厌恶。尾联直 说“直苦风尘暗”把对百姓疾苦急切忧虑 的痛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诗题为“早花”,诗人却从关注时局开篇, 为下文写花营造氛围。开篇,诗人便发出 疑问:长安太平了没有?继而又疑惑:怎 没有一个人告知准确消息。由此可见,诗 人心中仍然认为长安还不安稳,关切之情 溢于言表。首联伤时,传达了诗人对动荡 时局的关注和不安。
• 颔联、颈联感物伤时,描绘了一幅冬末春初杏梅 怒放的图景。照应题目。借花开之早、之美、之 艳,反衬诗人感伤之浓烈,以乐景衬哀情。腊日, 即农历十二月。此时,在弯弯曲曲的巴江之畔, 山花已独自怒放了。这山花姿态盈盈,可与杏花 比美;色彩艳丽,可与春梅斗艳。诗人在此动荡 之时,将笔触置于一早开的山花之上,且着力呈 现山花怒放之美艳热烈,这是用乐景写哀情之法, 更衬出了诗人内心不安之浓、担忧之深、感伤之 重。“早花”这一意象的选择但通过自我生命的兴衰,同样能演绎宇宙的奥秘。 此时,不见一人来访,而诗人正是伺候光阴的花 儿,或许诗人与早花的互访,排遣了诗人的孤寂, 也让诗人默默地与“早花”融为一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