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两代陶瓷艺术的特点摘要:明、清两代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由于两代政治局限。
社会环境、审美情趣的不同,也带来了各自陶瓷文化的迥然不同。
本文试从明、清两代陶瓷造型、釉色和陶瓷装饰等方面浅析其艺术特点的差异。
关键词:明清两代、陶瓷文化、陶瓷造型、釉色、陶瓷装饰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THE ART CHARACTERISTIC OFCERAMIC BETWEEN MING AND QING DYNASTYAbstract: Ming and Qing dynasty are very important periods in China history.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political situatio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esthetic view, their ceramic culture is different.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ir difference of art characteristic by the shape of ceramic/ the color of glaze and the decoration of ceramic.Key words: Ming and Qing dynasty ceramic culture shape of ceramic color of glaze decoration of ceramic1序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器。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明清两代在政治、经济上所达到新的高峰,带来了艺术文化的极大繁荣,其间陶瓷艺术在两代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但是由于明清两代政治局势、社会环境、审美情趣的不同,也带来了陶瓷艺术特点上的差异。
2一花独放——明代陶瓷艺术特点明王朝继元而立,结束了历时几百年的异族统治,举国上下为之振奋,带来了经济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艺术的前进,陶瓷艺术作品也得到了充分的改进。
经由元代过渡后,到了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一统天下、以一花独放的的形式取代先前百花齐放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①景德镇有丰实优良的原料和方便的水路交通。
②宋室南渡时不少北方瓷业工人逃到此方,元时将俘获的工匠又集中于此,致使制瓷技术力量更加集中,汇总了各地的经验。
③明朝宫廷在当地设立御器厂,承担了为宫廷、皇室提供最优质的瓷器的任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御器厂设置以后,为了满足宫廷需要 便不惜代价,向高、精度发展,促使景德镇的制瓷业不断扩大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
2.1精细优美的造型 唐人的陶瓷造型往往圆浑饱满,器身轩昂,显得气势磅礴,宋朝的陶瓷造型追求恢复古制,讲究清逸典雅。
到了明代,精细优美的造型成为主流。
漫漫几千年陶瓷工艺的日积月累,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造型逐渐向精细优美的方向转化。
这是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同时这种造型源于其自身的政治文化背景。
明王朝对士人政策比较严酷,不同于以往朝代。
元代统治者是不太过问艺术活动的,一任其自由发展。
艺术家们多能直舒胸臆,表现自我,表现一种冷逸寂静的气氛。
而明代统治者对文艺过问特严,全国上下不论有多高声望的文人,有多高成就的艺术家,稍不合他的意便杀。
而且相比起各个朝代来说,明王朝是个可怜的王朝,皇帝本是个乞丐,得了一小块土地便十分的满足,他在长城两头各修了一个阁楼,西北和东北大片土地便不要了。
要说“管家”,他集君权,相权于一身,同时废除三省,大事小事都要自己管。
这个王朝不可能象汉朝那样的强大,更不可能象唐朝那样的有气派,艺术亦是如此,陶瓷的造型也反映了这种特点:含蓄,收敛,犹如文静的闺秀,不露锋芒。
2.2青花的发展及颜色釉的革新元代青花瓷的突现成为景德镇瓷绘的发端,并且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不过,因为元俗尚白,主要仍以本色瓷加以镂刻装饰为主。
明代青花得到更高发展。
青花瓷是以钴原料通过加工制作而成的颜料绘制的,色泽幽淡雅致,与景德镇瓷器白里闪青的品质完全结合, 达到了杰出的装饰效果,在全国独树一帜,很快占领国内外市场,成为当时最大的贸易瓷。
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上,青花之所以有这么崇高的地位,与中国的浓厚深远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众所周知,青花是艺术家以钴为着色剂在瓷器坯体上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感受和认识的陶瓷装饰形式。
青白釉和青料的综合,能给明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大盘人以含蓄淡雅的艺术效果,青白二色也就建构起青花艺术的特有的色彩风格。
参照道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出它是老子“见素抱朴”的影响。
在老子之后左子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美学观点,“天地有大美而不容”,这个大美就是庄子的“道”,至高无上的“道”,所以庄子说“夫得是(指道)至美至乐也”。
即如此,那“道”是什么呢?“人法也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即自然,故美就是自然。
庄子崇尚自然本色之美,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意思是说自然 朴素是一中不可比拟的美,一种理想之美。
此外《刻意》中还说“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里的“澹然”就是该篇中的“恬淡寂寞虚无无为”之意,以上都阐发了他那种崇尚自然朴素之美,反对雕饰,提倡物之性,发扬了老子的“五色令人盲”的道家思想。
釉里红也同样是景德镇一大特色,以其色泽深艳、混凝沉稳而闻名于世,在明洪武时期达到鼎盛。
除了青花、釉里红外,明代又创造了斗彩和五彩以及多种颜色釉。
所谓斗彩,是将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表面,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独特的艺术装饰手艺。
它是明清时代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
而同样于明代的五彩,尤其以嘉靖万历时期的为杰出代表,官窑和民窑都生产了很多。
在金彩的使用方面,比宋元时期的更为成熟。
宋元明瓷器上都有用金彩来美化瓷器,但这些金彩多是箔金,不容易做,而且在瓷器上很不牢固,只在特定的部位勾画一点而已,明代使用的则比较多,如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不少永乐、宣德时期的作品用金彩作装饰,有的画缠枝牡丹,有的花纹用金彩勾边、描茎,多数用在辅助位置上,但其最大的缺陷是金彩容易剥落,金彩挂不牢固。
2.3 技术方面的改造和规模的扩大明代以来,景德镇成为全国瓷业中心,建立官窑(最多时可达五十八座),有了陶车旋刀和吹釉技术的改造。
明窑有三百多座,这一点虽与元相同,但体积增大了三倍,产量也相应增多。
3.康乾盛世—清代陶瓷艺术特点明洪武缠枝釉里红瓶 成化斗彩嬰戲圖杯清代260多年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这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① 在社会经济方面经过明末农民起义和满人入关的战乱冲击,土地实行了再分配。
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兴修水利、临时性地益蜀免一些赋税和对部分手工业者“匠籍”的束缚等等,促使社会生产力有普遍提高。
② 清代的帝王,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都比较爱好瓷器,康熙本人重视西洋的科学技术,著名的珐琅彩品种就是在康熙时引进国外彩料创制的,它为粉彩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雍正更是十分重视瓷器的质量,他采用重奖制瓷工人的办法促使制瓷质量的提高;乾隆酷爱各类工艺品,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这些都使官窑瓷器的生产得以迅速发展。
③ 清代外销欧洲瓷器的数量是十分巨大的,当时的外销瓷都是按照国外制定的器形、装饰图案及釉色、彩色进行制作的,这对民窑制瓷技术的提高无疑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④ 日益增大的国内瓷器市场,是促使民窑瓷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细腻柔美的造型清代的瓷器造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造型是中国陶瓷历史上最细腻柔美、处处力求精致的一种。
这种造型与日益前进的生产力水平是分不开的。
而清代对外贸易交流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带来了很多西方的东西。
清康熙皇帝玄烨勤奋好学,他认为“虽古圣人,岂 有生来无所不能言者?凡是俱由学而成。
”他在学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同时,还把学习范围扩大的外国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文化方面,亲自聆听西方传教时的讲课,在“学人之长”的思想指导下,使其很快吸收西方文化艺术的营养,很多器物的器形和纹饰花边明显就采用或借鉴了西洋的工艺美术技法。
总体上来说,当时的瓷器都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及高超的工艺水准,但缺乏艺术创造性,反映出当时宫廷对御窑厂的严格束缚,阻碍了工匠制瓷技术的创造性发挥。
3.2粉彩的创造以及釉色的进一步发展作为装饰,粉彩是清代宫廷陶瓷的重要装饰手法,从康熙晚期开始出现,到雍正时期已经成为清代宫廷主要陶瓷装饰而被广泛应用。
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的陶瓷装饰,它是在预先烧制好的施釉白瓷上进行彩画,然后入窑在700ºC —750ºC左右的炉温中烧烤制成。
以其绚丽康熙藍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夺目的色彩,温文而雅的韵文,卓尔不群的格调融会出一种清代装饰习俗的装饰效果,并倍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正如《陶雅》所云:“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
但到了雍正以后,官窑粉彩器皿,一改康熙雍正时期清新典雅的风范,陷入了精工细作、华丽繁缛已甚之境地。
清代官窑比较重视单色釉的制作,康熙朝恢复了明朝中期以后衰落的铜红釉烧制技术。
如康熙年间由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的郎窑红,色泽深艳,象初凝的牛血一样红,久负盛名至今。
康熙的豇豆红与郎窑红齐名,其浅红娇艳之色,又好像下娃娃之红脸,或如粉红之三月桃花之色,又如美女微醉之红颊,因此,又有“娃娃脸”、“桃花片”和“美人醉”之称。
当时的天蓝、洒蓝、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
康熙朝的民窑五彩和由宫廷引进国外彩料创烧的珐琅彩瓷,为雍正朝盛行的粉彩瓷奠定了基础。
五彩瓷器在清康熙时期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由于时代的进步,科学知识和工艺经验的积累,五彩工艺表现出新的独特风格。
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在他的治理下,政权稳定,经济繁荣,平定叛乱,统一祖国,奠定中国疆域的基础。
五彩的成就就是这个时代的歌颂,在艺术品格上它体现的是欣欣向荣的阳刚之美。
也许就是这种夺人的气势,谈瓷家们给它一个雅号叫“老横”,又由于色彩强烈亮丽,烧成温度较高,又称为“硬彩”。
以后时代的五彩达不到康熙五彩的水平,越来越少,把它作为一种仿古彩瓷,所以又称为“古彩”。
康熙五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青花五彩,青花部分是由釉下画出花纹,在高温下和瓷器一道烧成。
然后在釉上绘低温彩,完成整个装饰画面,入彩炉烧彩。
一类是在白瓷施含铅的低温彩,不用釉下青花。
雍正一朝虽然时间极短,但官窑制瓷工艺之讲究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雍正朝烧成了发色最鲜艳的釉里红、青釉的烧造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雍正的官窑器胎、釉精细,从其底足柔韧的程度,就可衡量其精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