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经纬知识清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2)移风易俗: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

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要点精析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措施内容作用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后期孝文 帝主持,放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①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

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

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

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

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2重点汉化 政策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心。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 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移风易俗易鲜卑服,改穿汉服;禁鲜卑语,改说汉话;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 鲜卑贵族的封建化,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 汉人通婚;改籍贯,以洛阳为原籍;尊崇儒学; 统治模式转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典型例题】1、“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解析:下诏迁都洛阳,民众死后葬于河南,不再迁回故地,都成为了河南洛阳人,促进了民族融合。

符合这些 信息的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 谓 所 亲 云 :“ 平 原 王 才 度 不 恶 , 但 恨 其 姓 名 殊 为 重 复 。

” 时 高 祖 ( 即 孝 文 帝 ) 未 改 其 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 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 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第( 1)问第 一小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小问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 )、(3)问 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答案:(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评价孝文帝迁都1、迁都之争反映的实质问题:少数民族游牧经济与中原地区农耕经济的矛盾斗争。

2、历史作用:一方面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 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利保障。

另一方面,迁都败坏了社会风气,使得鲜卑贵 族染上魏晋门阀士族的恶习,政治日益腐败,迁都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同时也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分裂,丧失了 拓跋部的强有力的支持,导致了国家分崩离析的后果。

要点二: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实施: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3、内容:按着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①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③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向封建制的转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对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6、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典型例题】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

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着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答案:C要点三: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评价其汉化政策1、特点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

前期改革是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后期个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2、成功原因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④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3、评价其汉化政策①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变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

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②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③该政策体现了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会被先进的被征服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④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即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⑤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地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

【典型例题】1、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之一,她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结果。

古代的鲜卑族在经历了一次主动的改革后,逐渐融入了汉民族。

这场改革是A.秦国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变法D.明朝张居正改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改革。

历史上与鲜卑族有关的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

故选B 。

答案:B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 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