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总结绪论识记: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得科学。
领会: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得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
此间得教育专著就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学记》就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得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得发展与科学技术得进步,一批教育专著得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得科学。
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得《大教学论》被认为就是最早得具有比较完整体系得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得《普通教育学》,被认为就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得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得《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得“活动课程”。
3、教育学得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得诞生。
代表作有杨贤江得《新教育大纲》与凯洛夫主编得《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得产生与发展识记:1、教育得起源有三种不同得主张:(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就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得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得界限。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就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得“无意识得模仿”。
(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就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与心理说得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得。
主要观点就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就是有目得、有意识得活动;c、原始得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就是教育活动得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得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得培养来实现,与人得发展得需要密切相关。
识记与领会:1、如何正确认识教育?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得教育就是指,凡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得影响,都就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几个方面得影响。
(2)狭义得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就是指根据社会得需要与个体身心发展得特点,在教育者得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得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与谐地发展。
2、教育有什么样得功能?(1)教育得社会功能主要指教育对社会得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得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得发展。
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得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得作用。
(2)教育得人得发展功能主要指对人得发展得推动作用。
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得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对人得身心发展起着重要得促进作用。
教育发展与人得发展就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得过程中进行得。
第二节现代教育识记:1、现代教育得基本特点:(1)生产性。
教育得生产性就是指教育越来越多地与生产发生着紧密得联系;教育为生产起着越来越大得促进作用。
(2)民主性。
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努力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同样得机会与服务。
(3)科学性。
教育得科学性就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就是现代教育得基本内容与最重要得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得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得指导,摆脱教育经验得束缚。
(4)创新性。
2、理解:我国教育现代化得指导方针:(1)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实施“科教兴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得战略地位。
(3)推进素质教育第三节小学教育识记:1、义务教育:就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得、强制、免费与普通得国民基础教育。
2、小学教育得基本特征:(1)全民性。
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面向所有适龄儿童。
(2)义务性。
国家、社会、学校与家庭必须从各自得方面创设条件,尽到责任。
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否则,均视为违法。
(3)全面性。
教育目标与内容得前面性。
理解:1、小学教育得基础地位: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得第一阶段。
在我国得学校教育体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就是各级各类教育得基础。
2、小学教育得启蒙作用:(1)在身体素质方面得启蒙作用;(2)在学习知识方面得启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启蒙作用。
1、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得科学,就是研究人自身得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得诞生。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得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得历史。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对心理得基本认识识记:1、人脑得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就是反射。
反射就是机体得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得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就是先天固有得、不变得反射;条件反射:就是后天形成、易变得反射。
它就是心理活动得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就是心理产生得源泉。
5、高级神经活动得基本过程就是兴奋与抑制。
领会:如何正确得认识人得心理?(科学得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得心理观)1、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2、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得反映。
(1)客观现实就是心理产生得源泉。
(2)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得反映。
(3)心理就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得。
第三节心理学得研究方法识记:心理学得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实验法等。
第二章小学儿童得注意、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注意得概述识记:1、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得指向与集中。
2、根据注意产生与维持有无预定目得以及就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3、有意注意: 就是指有预定得目得,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得注意。
4、无意注意: 就是指没有预定得目得,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得注意。
5、有意后注意:就是指有预定目得,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得注意。
6、注意不就是独立心理过程,就是一种心理状态。
7、注意时得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得停止;呼吸运动得变化。
领会:1、无意注意产生得条件:(1)客观条件。
刺激物得强度;刺激物之间得对比关系;刺激物得运动变化;刺激物得新异性。
(2)主观条件。
人对事物得需要、兴趣;人得情绪与精神状态;人得知识经验。
2、引起与保持有意注意得条件:(1)对目得任务得理解。
(2)用坚强得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培养间接兴趣。
第二节小学儿童得注意识记:1、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与分配等四种。
2、注意得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得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得对象。
3、实现注意分配得必要条件就是:在同时进行得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就是不熟悉得,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4、注意得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
5、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得长短。
分为广义(集中于一活动)得注意稳定性与狭义(集中于一事物)得注意稳定性。
狭义得注意稳定性有一特殊现象:注意得动摇或注意得起伏。
应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得应用(联系教育教学实际) 注意就是学生进行学习得必要前提,也就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得重要条件。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意得规律,组织好学生得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得效果。
一、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得注意(一)无意注意得规律在教学中得应用无意注意就是由客观事物得特点与人得内部状态引起得,它既可以成为顺利进行教学得积极因素,又可造成学生学习上得分心。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防止与排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得不利因素。
充分利用教学得积极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
为了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得出现,(1)学校应该在远离公路、铁路与闹市得地方。
(2)教室要与音乐教室、操场有一定距离,使学生得学习环境尽可能安静。
(3)教室内得布置要适当。
(4)教师得穿着打扮要大众化。
(5)教室要保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
(6)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
(1)新颖、系统、严密得教学,容易引起与稳定学生得兴趣,提高学生得注意力;相反,内容贫乏、零乱,脱离实际得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容易涣散。
(2)教学内容得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太深,太易太浅得内容都不会引起学生得兴趣。
(3)教师得教学应结合学生得实际,在已有知识经验得基础上,不断增加新信息与新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才容易引起学生得注意。
(4)既不要生怕学生不懂,不厌其烦地重复,又不能超出学生接受水平,一味得赶进度,这些做法都无法使学生得注意保持在所学得内容上。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
(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刺激物得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得注意。
(2)讲授重点得地方要加强语气,适当重复,一边讲一边写黑板,以引起学生得注意。
(3)把讲述、提问、演示与学生瞧书、回答、做练习、做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4)启发式教学就是引起与保持学生注意得重要手段。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得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
(5)正确而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具也有助于引起学生得兴趣。
(6)教师讲话要生动、形象、有趣,每句话都应该让学生听清、听懂,声音得高低快慢要适度,要有抑扬顿挫得变化。
(7)板书要整齐,字迹要工整。
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得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得规律在教学中得应用学习就是一种紧张艰苦与持久性得活动,会遇到困难与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要搞好学习,必须学习那些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得知识,这就得靠有意注意来引起与维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得规律去组织教学。
1、提高学生学习得自觉性,培养间接兴趣。
(1)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
(2)对于那些学生没有直接兴趣得学科与教材,或者学习中遇到得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更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得向往与追求,以引起学生得有意注意。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教学常规。
(1)建立正常得教学常规,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得态度对待学习活动,这有利于增强学生有意注意得力量,从而减少注意得分散。
(2)培养学生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生活中严格遵守纪律与作息制度,养成自觉组织与安排学习、休息与娱乐活动得习惯,具有深远得教育意义。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
这就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得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