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鑫缘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多年来的发展,现在鑫缘的丝绸产品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在产量上已赶上并超过了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绸都:苏州、杭州、湖州与吴江盛泽。
丝绸业一直是海安及至江苏的传统优势产业。
目前,海安地区不仅是我国真丝绸出口的重要基地,同时又有着“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茧丝绸生产基地”和“中国湖桑之乡”之美誉。
以“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三个中国名牌产品”的品牌保有量,鑫缘集团成为我国专业从事桑蚕良种选育繁育、栽桑养蚕、蚕茧收烘、制丝、丝织、真丝服饰、真丝家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研发与生产经营的品种齐全、档次较高、影响较大的集群产业。
“鑫缘”牌桑蚕丝、蚕丝被、丝绸等产品研发加工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丝绵功能性整理技术、天然彩色加工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国内较有影响的茧丝绸特色产业群。
实施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开发生产丝绸文化艺术创意新产品,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优势。
同时也是我国丝绸行
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史话:古老的丝绸文化
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在5000年前,中国人就已成功地驯化了野生的桑蚕,利用它所吐的丝织造丝绸织物。
根据我国丝绸遗存的分布地区来看,蚕桑丝绸生产早已普及到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并形成了一些地方丝绸名产。
当时丝绸生产的重心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魏晋之后,北方受战乱困扰,南方经济相对稳步发展,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长江中下游特别江南一带的丝绸生产在安史之乱后发展很快,到唐后期基本形成了黄河下游地区、四川巴蜀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三足鼎立的局面。
到宋室南迁,南方更加成为丝绸生产的重心,尤其是江南一带逐渐形成了很多以丝绸为主业的专业城镇,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丝绸专业市场。
元代起,棉花种植开始在全国各地普及,丝绸生产区域进一步集中到江南一带。
至此蚕桑丝绸生产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
南方大量生产丝绸,北方则大量消费丝绸。
独具魅力的丝绸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丝绸已深深渗透到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丝绸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
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衣的生活,而且还丰富了其他诸多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如文学、诗歌、绘画、雕刻、舞蹈、民俗等,在这些领域内总能找到与丝绸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当时东西方文化、商业交流的纽带,联系着遥远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往来,也增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中国也因此赢得了“Seres”(丝国)的美称。
走在世界前列的制作技术
丝绸服饰及用品历来是王公贵族奢侈生活的必需,这导致了官营织造的精工细作,产品向高档化发展。
生产的发展要求技术的进步,这使得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在世界前列。
桑树栽培技术、织造技术、织绣艺术的不断革新,以及无数能工巧匠的创造发明,推动着丝绸技术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今天我们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和传世品就可以窥见当时辉煌繁荣的发展历程。
在汉代,中国丝绸业出现了第一次高峰,织绣品种丰富,织造方法多样,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就足以证明当时丝绸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此时丝绸之路也正式开通;唐代丝绸已经名震四海,呈现衣被天下的局面,织造之精湛、纹样之精美、色彩之绚丽,使唐代丝绸达到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完美高度;在宋代,中国丝绸的织绣技艺出现历史性的飞跃,缂丝、刺绣的织造已经非常成熟,盛行临摹工笔山水花鸟、书法等艺术品,成为丝绸史上的奇葩;明清丝绸向着更精美、更贵族化的高级服用品方向发展,呈现出金碧辉煌、豪华壮美的气势,把丝绸图案设计、织造技艺推向了极致。
5000年来,中国丝绸抒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在艺术、技术上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品类之丰富,质地之精良,图案纹样之精美,工艺织法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如缂丝、织锦、刺绣的形成就是代表了中国丝绸所达到的高度,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这些传统的织造方法就连今天高科技的手段都难以逾越。
古老的丝绸文化折射出无穷的魅力,有着说不尽的话题,我们将在以后的篇章中一一讲述这些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