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构造地貌学
大陆和洋底的地壳特征
(二)大陆与大洋的成因
关于大陆与大洋形成的学说很多,其中以地壳 均衡说和海底扩张—板块运动说最为重要。 1.地壳均衡说
英国学者普拉特(J.H.Pratt,1854)和艾
里(C.B.Airy,1855)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力
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低差
别问题,但观点各异。
大 洋 中 脊 的 地 形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 什么是转换断层?
(二).大洋盆地
1.大洋盆地的位置.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的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 接。 2.大洋盆地的特点 构造活动较弱,少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 3.大洋盆地的地貌构成 大洋盆地常由海岭、深海平原和海沟组成.
大洋盆地
海 岭
衰退期(残 余洋盆期) ——地中海
始新世
两侧陆壳靠近
全球板块分布图
地幔对流机制面临的困难
1. 全幔还是分层对流?
670 14000
2. 物理与化学界面 3. 对流元形态与规模
4. 物质状态
超级地幔柱与玄武岩溢流分布图
从“热点”到超级地幔柱
太平洋中北部的夏威夷海岭是一个无地震而有火山 活动的岛链。摩根用热点——地幔深部上升的热物 质喷射到地表的产物——来解释这种无震脊上的火 山中心。认为热点下面的柱状热流在地幔中的位置 是固定的,当岩石圈板块在热点上移过时,就留下 了一个年龄逐渐由老变新的火山(岛)链。
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边 缘形态十分相似,如果将它们互相移近,则两者的边缘几乎
可以完全嵌合。于是,他进一步根据古生物化石、岩石和地
质构造的相似性,大胆提出大西洋两岸曾属于一个统一的联 合古陆(Pangea)。后者于2亿年前开始破裂并发生大规模的 大陆漂移后,才慢慢分离形成今天的陆洋分布格局。
0
hW W
h
0 h T t 1t 0T t 0 h , t h , 0
0 0
t’
0 0
T
海洋
0 W hW t'
t'
t
0 W hW , t' ' hW ' 0 W /
7-8Ma白令海峡开通
17-14Ma格陵兰苏格兰海岭下沉 3.6 Ma巴拿马地峡关闭
8Ma印尼海道关闭
晚新生代青藏 高原隆升
34-30Ma德雷 克海峡和澳大利 亚-东南极海道 开通
新生代全球主要构造事件
四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动势能转换过程)
• 外力作用— 地球表面在阳光、 重力、空气、流水和生物等作 用下发生的作用。它包括风化 作用、块体运动、流水、 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 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以及生物、人类活动的作用。 • 它可以促进内力作用,产生新 构造运动。为什么? • 深海沉积速度最小,— 外力 作用最弱— 说明洋底地貌基 本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 以大陆架为代表的大陆边缘沉 积速度变化较大,— 其物质 来源于陆地的侵蚀,因而与陆 地的侵蚀速度大体相当。
地壳均衡模型、均衡校正和均衡重力异常
(1)Pratt-Hayfrot 山脉是由地下物质从某个补偿深度起向上热膨胀形成的, 山脉越高,山脉下岩石密度越小。地球表层中存在一个等 压深度(补偿深度),这个深度以上的每一个截面相等的 圆柱体总质量相等,补偿质量分布在大地水准面与补偿深 度之间的地球表层 陆地
第二节 海底的构造地貌
大陆与洋盆的生成与变动,皆起因于板块运动,它们的次 一级构造及其地貌表现。 海底地貌的特点: 外力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
海底主要可分出下列地貌区: ——大洋中脊、洋盆、大陆边缘
大洋中脊
• 全球构造地貌发育、演化最重要的发动机
是地球上最大、最长的山系,这条洋底山系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连续 延伸,并展入北冰洋,成为环球山系,总长度约8万km,大洋中脊顶部水深 约2000~3000m,高出两侧洋盆
.
深海沉积层厚度小。
3.海沟
(1)定义: 海沟是沿着岛弧或大陆海岸山脉延伸的 狭长的深海凹地。 海沟是地球表面最底的地方,深8—10km,最深 的马里亚拉海沟达11034m;海沟通常长达数千公里, 大部分海沟具有不对称的v字型横断面,靠大洋一侧 坡度较缓,靠大陆一侧坡度较陡,是岛弧或沿岸山脉 的外侧斜坡。 (2)分布: 海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与大陆边缘相 接的地方,并在大陆边缘伴生一条岛弧或沿岸山脉。 (3)形成: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产物。
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 包括大洋中脊。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 台等。 火山海岭是指火山串连的海底山脉。如太平洋 的夏威夷海岭和天皇海岭等;
断裂海岭系指断裂活动造成的海岭。如东印度 海岭;
陆壳海台是指一些地壳厚度较大,并有中间型 地壳或花岗岩质陆壳的洋底块状高地,海台地 面起伏不大,但周围为陡坡。如新西兰海台和 罗卡尔海台等
火 山 海 岭
火山海岭与海底平顶山的生成
陆地海台
陆壳
海沟
陆壳 海台
洋壳
印度洋的东经90°海岭,南北延伸达3000km,走向挺直。有人认为它是一条巨 大的地垒构造海岭,为印度板块北移过程中走向滑动断层的产物。
新西兰海台
2.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是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开的低 地。其特点是水深大(5—6km),地形平坦,
0
hW W
h
h 0 D
h D 0 D
0
D
海洋 W hW D hW 0 D
0
hW W 0 D hW
(2)Airy-Heiskanen 山根浮在地壳上部,地壳在岩浆中漂浮,山脉越高,限入 岩浆中的山根越深,海洋地区有反山根,山根与反山根在 地球表层产生的质量不足与过剩形成补偿质量与地形补偿 质量。 陆地
2.陆地
(1) 陆地的概况
陆地面积1.49* 108 km2,占地球总面积的 29%,平均海拔850m。
(2) 陆壳的厚度
陆壳比洋壳厚,平原地区一般30km左右,山区 和高原等地区60—70 km。 上海31 km、成都47km、兰州53km、拉萨70km
(3) 陆地的结构
陆地是双层结构,具有硅镁层和硅铝层。
(3)Vening Meinsz
>25km
局部补偿
区域补偿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 特点
1 活动构造地貌带及其特点
全球有三条活动构造地貌带: (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2)地中海-喜玛拉雅山脉带 (3)洋脊裂谷带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
生显著变形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地层显著变质、 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地球重力场
地球重力分布
地球重力异常分布
地震学揭示的全球地壳厚度分布
地壳均衡学说
• 通过地震测深工作,得到了地球外层的详细图像。地形、 地壳厚度和布格重力异常它们之间显示出极好的相关性。 • 不难得出结论,艾里模式与地震学结果一致。 • 布格重力异常的数量,大致反映了低密度地壳的厚度补偿 深度。 • 艾里模式是地壳均衡的基本模式。 • 重力均衡从物理角度分析,主要是阿基米德原理在地球最 上层(岩石层与软流层)的应用。在补偿深度之下,较软的 软流层会发生横向流动,对上覆岩石层产生浮力,这就是 重力均衡部分。
3.大陆边缘
(1)大陆边缘概况 大陆边缘是指陆地周围海水深度小于3000m的 海底,面积81* 106 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6%。 (2)大陆边缘的厚度 大陆边缘地壳厚度一般小于30km. (3).大陆边缘的结构
大陆边缘具有过渡性,也有双层结构,即硅镁层和硅 铝层.
总的来说,陆壳和洋壳的形态是与地壳性质及其厚度变化密切 联系的。与洋壳相比,陆壳密度小,Sio2含量大、厚度大、质轻。
二、大陆与海洋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将地球分为陆地与海
洋,在陆地与海洋之间还有一过渡性的大
陆边缘。因此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
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面积:14892万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29.2%
海洋面积:36108万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70.8%
1.洋底
(1).洋底的概况 洋底是水深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全球洋底 平均深度3800m,面积2.81*108 km2,占地球总面积 的55%。 洋底的起伏也是很大的,如以最深的海沟(马 里亚纳海沟 -11034m)至最高的海底山脉(夏威夷岛 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m)相比,高差达15000多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指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后所反 映的地貌特征,如单面造地貌
• 地球的形状
• 大地基准面,终极侵蚀基准面
一.地球的形状
这里所说的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态, 即假设的静止的平均海平面(大地水准面)通过大陆 与岛屿而围成的整个地球的形体。 地球为一接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但地 球与标准的旋转椭球体还是有差异的。其原因可能 是地幔内部物质差异的表现,或是地球内部对流运 动导致密度差异的表现。
米,比陆地的高差还大得多。
在世界各大洋中以太平洋最深,北冰洋最浅。
(2) 洋底的厚度
洋底厚度较薄,一般只有5—10公里, 其表面覆盖薄层的深海沉积物,平均厚 度只有7.3公里。
(3) 洋底的结构 洋底是单层结构,只有硅镁层(代表性的岩石 是玄武岩),其密度为2.9g/cm3。该层具有连 续分布的特点,即从洋底延伸至陆壳下部,以 至把整个地球包围起来。大部分洋底之上缺失 花岗岩层,但往往堆积了薄层的碎屑物。
海 沟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大陆边 缘的地壳一般属陆壳性质,但厚度小于大陆内部的地 壳,大陆边缘的宽度变化较大,大陆边缘上沉积了大 量的陆源和海洋的沉积物,形成平坦的浅海大陆架和 坡度较大的大陆坡。 根据新生代板块运动的特征和构造地貌特征,大 陆边缘分为两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