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原理资料
第二章 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 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 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 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 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 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 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第一节 风化作用
动力地貌学:现代地貌学加强了定量分析和动力 研究,产生了动力地貌学,或称理论地貌学,同 时促进了地貌学的模拟实验研究,产生了实验地 貌学。
岩石地貌学:研究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 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碳酸盐岩形成岩溶地貌。 沉积地貌学:根据沉积物的成因和结构来研究地 貌的形成和发展,称为沉积地貌学。 应用地貌学:工 以内营力为主的地貌:与大地构造单元、 地壳运动方向、构造线的走向有一定的联 系,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依 次降低 以外营力为主的地貌:主要与气候有关,纬 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二节 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学科性质: 介于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 科。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结构、成因、演化 及分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它是地球科学 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属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跨 界学科。
内部结构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 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 种地貌结构类型。 切割型:侵蚀作用占主导 叠置型:堆积作用占主导 切割-叠置型:切割地貌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 或者气候发生变化,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 在切割地貌上发生堆积,形成切割-叠置型地貌。 叠置-切割型:由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
地貌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学科相关,与地学领域的其他学科的联系 十分紧密,尤其是与第四纪地质学、沉积 学关系最为密切。例如动力过程的定量化, 遥感技术的应用,地球化学、物理学、生 物学等手段的运用,计算机系统的模拟分 析与制图等。由于方法的进步使地貌学在 国民经济与环境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属于地质学,著名的地质调查局 欧洲:多属于自然地理学
学科分类:
气候地貌学: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
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组合特 征。气候地貌学与第四纪古气候研 究紧密联系。
构造地貌学: 一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 地貌,如背斜山、向斜谷等,称次生构造 地貌。 一是研究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如构造 运动隆起形成的山地、台地和构造运动凹 陷形成的平原、盆地等,或者构造运动把 已经形成的各种地貌加以改造,称为活动 构造地貌。
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使地表或 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逐渐崩解、疏松或 改变化学成分,变成岩屑和砂土,这种现 象叫风化,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 风化
物理风化
岩石受到温度变化、冻融作用和其它机械作用力 的影响,产生崩解、破碎,改变块体大小,而基 本上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现象称为物理风化。 物理的或机械的破坏作用都会使岩石崩解破碎。 白天在太阳光线照射下,岩石表面很快被晒热, 而其内部随深度增加,增温渐小。 在夜晚情况刚好相反,岩石表面很快散热冷却, 而其内部冷却较慢,这就造成了岩石表里的冷热 不均,收缩和膨胀的不协调,日久天长便会发生 裂纹和裂隙,这就是坚硬岩石崩解的开始。 顺着岩石裂隙进入雨水,冬季寒冷使水结冰,体 积膨胀,扩大岩石裂隙,随之泥沙、矿物质充填 缝隙。 在干旱季节,缝隙中的盐类重新结晶,也会产生 很强的撑胀作用。
20世纪中叶以后,地貌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有 了许多新进展。现代过程的观测与分析使地貌学 扩大了研究领域,形成了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 学、动力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四大类。构造地貌 学是研究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之间关 系的学科,又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狭义构造地 貌指原有地质构造为外力侵蚀所形成的地貌,又 称地质构造地貌;广义构造地貌还包括了新构造 运动所直接造成的地貌,即活动构造地貌。气候 地貌学是研究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 发育规律的科学。动力地貌学是研究各种外动力 作用下的地貌形成规律。现代动力地貌学认为, 地貌过程是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可以自由出入 于系统,均衡状态可以在某一阶段或某一空间先 行达到。应用地貌学是研究如何应用地貌学的原 理和方法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科学,主要运用 于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发展规划的制订、自然 灾害的防治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的特 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 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成因
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营力: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 外营力:流水、波浪、冰川、风, 主要受气候影响
演化 地貌的变化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 时间等三个因素的影响,是三者的函数。 河流地貌演化序列: 幼年期:地表抬升,河流下切,河流纵比降 大,V型河谷 中年期:河道增多,切割加剧,河谷加宽, 河流纵剖面趋于平缓 老年期:下切侵蚀趋于停止,分水岭缓缓降 低,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
第三节 地貌学发展简史
产生: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广泛调查, 逐渐推动了地貌学的发展。
中国在战国时期,已开始出现对地貌的描述。《管子· 地 员》中已分出渎田(平原)、坟延(坡地)、丘陵、山林 和川泽,又将丘陵按地势高低分为14种类型。北魏郦道元 的《水经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明代徐霞客的 《徐霞客游记》等著作,在地貌的成因、类型等方面都有 精辟的论述。欧美的地貌学最早归属于地质学科。18 世 纪 80年代,英国J.赫顿在《地球的学说》中论述了海底沉 积岩上升形成山地,受蚀后变低的过程。英国C.赖尔在 《地质学原理》一书中,阐明了侵蚀、搬运、堆积的过程。 法国A.苏雷尔提出了大小河流的纵剖面均趋向于均衡剖面 的发育等等。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地貌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美国W.M.戴维斯认为“地貌是构造、过程与阶段 的函数”,并提出了侵蚀轮回说。德国W.彭克的《地貌分 析》(1924)一书中,提出山坡平行后退和山麓阶梯说。 同时还有德国 F.von李希霍芬提出了黄土风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