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剪纸的海外传播及影响
【摘要】本文以传播学的视角,以动态跟踪的方式探讨和透视民间剪纸的海外传播因素、传播媒介、海外接受和嬗变的现状,深入解析民间剪纸海外传播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并对今后剪纸的海外传播途径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对策,从而构建一个海内外积极互动的剪纸传承发展体系。
【关键词】中国剪纸;海外传播;嬗变
中国文化在海外一向很受欢迎、影响力巨大,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剪纸也承担着“中华文化使者”的角色。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民俗文化,剪纸跨出国门的时间更早、海外影响也更广,在国外观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剪纸海外传播的生成因素
中国剪纸自从其初创期开始,便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积极外延的特质。
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剪纸这一艺术形式不断与海外其他民族和文化进行亲密的交流和融合,在海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近千年的历史更迭中,剪纸已经传播到世界五大洲,这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开放制度、剪纸自身的特点,以及人类的迁移等因素密不可分。
中国与各国的频繁使节往来是剪纸海外传播的重要生成因素。
自古以来,中国和许多国家一直保持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经意间将中国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传播给当地,加速了剪纸在海外的广泛传播。
公元前138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丝绸大量进入海外,依附于它的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得以被海外各民族认识和接触,这应该是剪纸在海外传播的起点。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注重海外的文化传播和交流,许多中国古代剪纸作品,现今仍收藏在海外博物馆或者图书馆。
剪纸作为一个文化交流项目,传入欧洲大约在1600 年之后。
欧洲人喜欢中国剪纸文化,希望籍此感受东方古老文化和精妙艺术。
中国剪纸由此源源不断进入海外民众的视野,英、法、日、德、俄等国都收藏着大量中国剪纸。
在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剪纸的海外传播途径势必会更加明确和细化,对海外民族的审美和日常生活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剪纸海外传播的途径
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剪纸自汉代以来,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就已经发生。
现代剪纸的海外传播与发展途径,主要依赖人际传播和文化交流。
作为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早期剪纸主要依赖华人移民、外交使节或者来华的传教士等人际途径进行传播。
他们通过撰写文章介绍中国的剪纸艺术,从而在欧洲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剪纸艺术开始在海外生息繁衍。
20世纪伊始,一些热爱中国民间艺术的海外人士来到中国,考察并整理中
国的剪纸艺术,出版了大量介绍和评论中国剪纸的文章和专著,他们为中国剪纸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人威尔海姆·格瑞伯于1901年出版的《关于北京民俗和民间艺术》一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剪纸艺术;伯恩德·麦尔萨斯和乔治·杰克伯在大量收集山东河北的剪纸后,于1921-1923年出版了《中国剪纸艺术》和《中国北京剪纸》;阿尔弗雷德·科恩专门在北京、日本研究中国剪纸,于1943-1952年接连出版了《剪出来的愿望》、《富于象征意味的中国新年窗花》和《中国剪纸的象征》等专业著作,详细向海外观众介绍中国剪纸的内涵和创作。
美国人豪亚于1948年出版了《中国民间剪纸集》。
日本学者庵原谧一直致力于中国剪纸研究,自1958-1975年连续出版了《中国剪纸图案》、《满支图案精华大成》、《中国剪纸》和《剪纸》等著作。
捷克斯洛伐克学者乔治太·赫慈拉在1960年出版了《中国剪纸》。
德国学者葛哈德·波莫拉茨·利特于1960年出版了《中国农民艺术家剪纸》。
英籍华人南茜在1964年出版了《中国剪纸图案》。
这些海外著述,不仅是中国剪纸得以被海外观众广泛认识和传播的重要媒介,也为当代中国人研究早期的中国剪纸发展史和海外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另类视角,具有典型的个案意义。
中国剪纸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海外传播频繁,经常以应邀展出和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海外演出,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剪纸在海外的传播。
1981年,第一届日中现代剪纸展在日本举行,为剪纸在海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海外首家以“中国剪纸”命名的博物馆,2008年在德国西部小城瓦尔堡市建成。
该博物馆共收录中国剪纸作品一百多幅,标志着中国民间剪纸寻觅到了一个恰当的海外传播渠道,促进了中国剪纸的海外传播。
剪纸的海外接受和嬗变
任何一种文化“进入”到另一种文化视域,必然要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接受,进而嬗变的过程,剪纸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也不例外。
中国民间剪纸传播到海外,自被接受那一天起,就以独立的艺术种类存在,艺术家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从汉至现在,剪纸一直在海外文化传播方面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在海外开设剪纸艺术等各类教学和实践,是海外民众学习和接受中国剪纸文化卓有成效的途径。
以日本为例,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就不断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目的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
日本学者大方承认,本国的剪纸艺术来自中国。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民众对于中国剪纸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很多中国剪纸艺术家开始在日本开设剪纸课,为当地居民讲授剪纸文化。
目前,美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开设了专门学习中国剪纸的学校。
海外华人在传播本国剪纸的过程当中,自觉吸纳当地的文化生活习俗,力争实现中国剪纸的本土化。
这在海外很多国家发行邮票的设计理念中大致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1993年到1996年,美国邮政总局连续四年邀请美籍华人设计邮票,这些邮票均吸纳中国的剪纸因素,洋溢着浓厚的中国民俗气息。
2002年,加拿大设计的马年邮票同样采用中国民间剪纸的艺术理念,邮票仿若中国农家常见的窗花剪纸。
2008年,加拿大邮政局发布小型张鼠年生肖邮票,设计灵感取自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老鼠招亲”,整体造型直接汲取了中国剪纸艺术的创作特
色,体现了海外民众对于中国剪纸的喜爱和广泛接受程度。
2010年,新西兰发行中国虎年邮票,设计师将虎的图案糅合于剪纸的创作当中,让人耳目一新。
同年在美国发行的虎年生肖邮票中,邮票左上角的虎图案,仍然借鉴了中国剪纸艺术,为作品赋予了浓厚的中国味道。
比邻而居的越南,于2011年发行的邮票生肖图案,创作过程同样汲取了中国民间剪纸因素。
海外剪纸作品在大力借鉴中国剪纸的基础上,在艺术文化内涵与表达手法上,和传统的中国民间剪纸存在很大的不同。
日本剪纸多以表现人物为主,剪影味浓厚,颜色多为黑白,艺术手法比较变形夸张,类似于现在的漫画。
瑞士、德国、芬兰、丹麦、挪威等国的剪纸,大多侧重于写实,单独构图极少,内容多为宗教故事、风景、建筑等,直接反映了本国的民间习俗和日常生活。
中国剪纸在海外不断传播、接受和嬗变的过程,鲜明而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剪纸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流动性和再生性,对于拓展中国的民俗文化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