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作者:杭烨严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极大地丰富,但是道德的滑坡却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现象。

然而,现实的困境更加剧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道德教育在当今很难得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面对不容乐观的现状,本文旨在通过探究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道德经;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169-01
一、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带来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

但是繁荣的背后仍存在不少人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感到迷惘,甚至会走入重大的道德困境,继而产生重大的道德失范,这对我国当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重大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一方面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回看中国先哲们的道德教育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为我国当今教育思想提供的许多可借鉴之处,探究《道德经》的教育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二、《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探究
老子并没有像孔子一样,成为教育事业的实践者。

但老子著书立人,他以自己的睿智与丰满的人生经验为后人留下了饱含道德教育思想的《道德经》,细细探究,将会发现许多对当今道德教育有借鉴意义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脚踏实地,切莫空谈
老子是十分推崇踏实苦干的,他最忌讳的就是夸夸其谈,在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这一点。

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老子看到孔子一副年少气盛、春风得意的样子,就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批评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予子之身”。

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主张内敛平实的为人之道。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写“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也就是说老子认为:真实的话语不华丽,华丽的言辞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
辩,巧辩的人不善良。

有真知的人未必广博,广博的人未必有真知。

老子所欣赏的就是一种脚踏实地,切莫空谈的躬行实践法,这在我国现今大学的道德教育极力所倡导的。

(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的少私寡欲思想是十分深入中华文化的,这也是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此指出了人过度的享受物质生活,放纵自己的欲望去不加节制的追求物质生活中的五音、五色、五味。

必定使精神生活受到干扰,使自己迷失堕落,也给社会、人生带来巨大的灾难,诚如《道德经》中所说的“罪莫大于多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因此,老子倡导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活态度,即我们要保持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减少自己个人的私欲,唯有此才能斩断一切祸乱的根源。

(三)仁慈宽容,谦卑处世
老子的慈悲思想是十分浓重的,而谦卑与宽容则是老子所提倡的。

《道德经》中指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慈爱的人不凶残,节俭的人不会放纵,谦卑的人则不会争夺。

老子所讲的“慈”,是要有爱心、同情心、宽容心,而不敢为天下先则是一种谦卑处世的人生态度。

老子认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意思是说圣人经常救助他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善于拯救万物,所以没有被抛弃的东西。

也就是说,老子是抱着一种慈悲天下,兼济苍生的慈爱心的。

《道德经》中老子把谦卑处世的美德比喻为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老子看来,美德就像水一样的谦卑,水善于滋润万物,却处于万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处,因此老子赞扬这种从不争夺、甘于卑下的处世之道。

这也是当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所应倡导的。

三、《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大学生德育思想的启示
(一)躬行实践,为学生树立榜样
老子认为仁、义、忠、孝都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德,是自自然然的本性。

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由于人们的言行偏离了本性,教育正是要帮助人们恢复原本具有的一切美德和智慧。

百姓是可以教育的,也是能够教育好的。

关键是治国者要为百姓树立良好的榜样,使之见贤思齐。

在当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应注重为学生树立榜样,正如老子提倡的躬行实践法。

教师亲身将美好的道德实践了,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生就有好的参照物可以模仿,就能开启榜样教育的示范作用。

这样自然会收到上行下效的良好效果,从而使得道德教育可以做到深入人心。

(二)心怀质朴,营造纯洁的校园文化
现今许多大学的教育一直强调为大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甚至有些学校存在了偏向了功利化的趋势。

同时也是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文化的影响,校园也存在了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与等级划分的校园现象。

在利益当头的校园文化中学生是难以心存质朴的做学问搞研究的。

因而大学的道德教育是必须提倡质朴精神,并努力营造纯洁的大学校园文化,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老子的少私寡欲思想是应该在大学道德教育受到提倡与发扬的,这有益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心怀质朴的优秀品德。

同时基于老子对物质生活淡薄理念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也应更加重视精神需要的满足,从而让学生能够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的超越。

(三)师生互动,仁爱慈悲的实施道德教育
大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目前存在了联系少,了解少的现象。

有些大学教师一到下课铃响起就拿起书本离开时间离开教室,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与老师交流,师生间的互动有些基本趋于零,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就存在教师帮助少的困难,更别提学生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帮助。

因而教师应主动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与关爱。

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应吸收老子所倡导的仁爱慈悲的智慧,就像老子一样充满爱心、同情心、宽容心的去对待学生,并在这种充满爱的互动中实现道德教育。

将“仁慈”的伦理道德融进我们的教学课堂,融入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互动中,并将这份仁爱慈悲留在学生的心里,让道德德育充满关爱,并让学生同样成为具有仁爱慈悲美德之人。

参考文献:
[1]、张海婴、陈秋平、饶尚宽译注《论语·金刚经·道德经》 [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
[2]、温彦娇《试析《道德经》与我国公民道德教育》[J]大众文艺201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