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地区语文初一上复习资料

上海地区语文初一上复习资料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通假字1指通豫南。

“指”通“直”,直到。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5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6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人点评: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

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

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市先生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现实主义诗人,世人称“诗仙”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答:(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3)刻物情态毕备3、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答:(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4、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5、从文中找出船夫不在划船的依据。

(用自己的话表述)答:(1)文中有“舟尾横卧一楫”句;(2)两个舟子的四只手都无空划船。

6、王叔远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这是因为什么?答:为了配合核舟雕刻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

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

其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鲁直”即他的好友、诗人黄庭坚。

(7)第二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生动形象地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8)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9)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

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注:“诎”和“屈”是同义词,而不是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一词多义1.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通“座”,座位)2.乳: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乳头)3.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4.妙:众妙毕备(妙处)以为妙绝(好)5.指:手有百指(手指)不能指其一端(指明)6.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停止)7.备:众妙毕备(具备)8.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发出)通假字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

句意:全场静悄悄的。

)古今异义1.会,古义:适逢今义:会议2.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但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稍稍正坐)4.间,古义:夹杂今义:事物两端之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两股战战)6.走,古义:跑今义:步行(几欲先走)7.是,古义:这,那今义:判断动词(当是时)8.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虽人有百手)9.善,古义:擅长今义:善良(京中有善口技者)时间量词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1.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2-4)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2),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第二层(3),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第三层(4),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5.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技艺高超和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三、一词多义1.可:(1)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

2.从:(1)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

水尤清冽;(2)凄清。

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2)交错。

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出现。

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

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2)逗乐,嬉戏。

似与游者相乐。

7.以:(1)因为。

以其境过清;(2)表修饰。

卷石底以出;(3) 把。

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

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修饰关系。

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

同游者。

10.环(1)玉环。

如鸣佩环;(2)环绕。

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

全石以为底;(2)成为。

为岩。

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

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形容词,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形容词,像蛇(爬行)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形容词,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

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

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喜欢的意思。

12.近岸。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

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

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乐。

五、特殊句式倒装句: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1.闻水声,如鸣佩环。

(比喻)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比喻)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1.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六、写作特色1.移步换景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

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而:1.潭西南而望(表修饰,可以不译,连词)2.乃记之而去 (表承接,连词)以:1.卷石底以出(可不译,或译为“而”连词)2.以其境过清(因为)3.全石以为底(把)为:1.全石以为底(作为)2.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本文通过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因被贬官后内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