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学说B.世界是怎样的学说C.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A.费尔巴哈哲学B.黑格尔哲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康德哲学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直观的反映论C.经验论D.先验论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涵义的是:()A.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B.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最好地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直观与反思的关系C.实践与反映的关系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B.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2、下列命题中属于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的是:()A.自然科学是人的主观智慧所构造出来的知识体系B.认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C.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D.圣人是生而知之的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14、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5、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是:()A.目的性B.计划性C.创造性D.摹写性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17、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18、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19、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得广泛和深刻。
这一哲学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A.理性认识包含感性认识B.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青年人的认识D.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能上升为理性认识20、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和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B.不可知论C.唯理论D.经验论21、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B.经验论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22、有些人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23、霍尔巴赫认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都起源于感觉,各种理智机能都是感觉机能派生出来的。
他说:“只有物质才能对我们的感官起作用,没有感官就不可能有任何东西被我们所认识”。
“经验要求人们活动,理性要求人们思考”。
“认真思考过的经验则把我们引向理性,而理性是不能欺骗我们的。
……理性使我们认识事物的真正本性,推知我们期待它们发生的结果。
”撇开他的机械主义的缺陷,就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言,其观点是:()A.唯物主义经验论B.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C.唯物主义唯理论D.唯心主义经验论24、人们常常不是先掌握了全部的事实材料再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而是凭借少量的事实的启发,通过创造性联想,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幻想”,实现对这些复杂事物的本质、结构或规律的认识。
这种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唯理论的观点25、“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指:()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27、“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D.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29、概念、判断、推理是:()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30、真理是:()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31、关于真理,正确的说法是:()A.真理即客观事物本身B.有用就是真理C.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3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A.一元性B.多元性C.实用性D.相对性3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B.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不需要检验3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3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3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片面性3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C.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38、牛顿力学是科学史上的重要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在指导人们的实践。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牛顿力学不能解释的新的科学事实,于是诞生了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这样的新的科学理论。
这些科学发展事实说明了:()A.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B.科学真理是绝对的C.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科学真理是人类永远无法认识的39、“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40、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4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A.逻辑证明B.客观事物C.科学理论D.社会实践4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43、逻辑证明是:()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标准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4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45、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A.相对性B.阶级性C.主观性D.绝对性46、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4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D.从实践回到理性认识48、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B.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D.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49、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A.是绝对确定的B.是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50、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A.任何实践都是有人的主观因素参与其中的活动B.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C.任何实践都是客观物质活动D.有些认识任何实践都无法检验的5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句话表明:()A.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52、关于价值,正确的说法有:()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B.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C.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D.价值是指是否值钱53、药物对于健康人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而对于病人则具有直接的价值,这突出地说明了价值具有的:()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54、马克思说过:“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