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班级学号:10012222 姓名:赵秀榕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环保浪潮高涨,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攀升,绿色贸易壁垒也成为了人们的课题之一并日益深刻的影响着国家贸易的发展。

据估计,我国每年至少有价值7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并且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如何正确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已日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焦点问题。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外贸出口影响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

从国际金融危机演变过程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矛盾的积累在局部触发,主要特征:金融领域或战略资源出现局部性危机。

第二阶段,危机的爆发向各领域辐射,主要特征:经济领域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三阶段,影响程度放缓,主要特征:部分先行指标向好的方向修复,滞后因素继续释放,但都程递减趋势。

第四阶段,构筑底部,回稳,开始向复苏方向发展,主要特征:多项主要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在底部同时出现拐点。

从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进度看,已进入底部(第四个阶段)。

今后一个时期,即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困难仍将继续,最艰难的时间可能缩短,我国已先于国际走向复苏。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各国采取“自扫门前雪”的政策取向,由此引发的绿色壁垒等贸易壁垒更为突出,我国的贸易环境面临新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其对环保资金的投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了各国环境标准的差异性,造成了国际贸易的障碍。

尤其在国际贸易中,环境标志产品标准正在替代关税与配额壁垒,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等为名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

其内容有国际环保公约、国际环保法规标准、自愿性措施、加工生产方法标准和环保成本内在化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

我们可以从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来看出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负面的影响1、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量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每年增加5%左右,但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扩大和强化,农产品出口呈下降趋势,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畜产业、水产业、果业、蔬菜业等。

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份额减少,有逐渐被具有农产品出口相似性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挤占的危险。

根据商务部调查显示,2005年受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最严重的是农产品和食品类,其中41%的出口企业受到影响。

2006年农食产品是受影响的第二大行业,占我国因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的直接损失总额的23。

77%。

2006年2月份,瑞士等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对河北肃宁县皮毛动物养殖和加工业进行报道,其中,轻视毛皮动物养殖和活剥动物皮毛的报道被国外多家媒体转载,国外动物保护组织呼吁欧盟立法禁止我国毛皮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我国目前毛皮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迅速大幅下降。

2、降低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有学者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设置很高的绿色技术标准,增加环境标志认证、绿色检疫手续,提高通关周期和通关难度进而达到设置进口障碍的目的,短期作用表现为直接限制进口,长期作用表现为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其竞争优势在于成本低、价格便宜。

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使出口商品的研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开支提高,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影响了外贸出口的经济效益。

入世以来,我国从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农产品到茶叶、花生、蔬菜等植物产品、加工产品,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都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从而使得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丧失。

3、致使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上升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出口农产品的企业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测、测试、评估所需要的设备费用,还要支付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从而导致这些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进而丧失价格竞争优势。

4、导致我国部分农民收入下降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打击了我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大多数农产品市场已趋于饱和,发展外向农业,让农产品走出国门,是我国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我国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而外国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基本不受阻碍。

例如,欧盟有关国家曾以我国海水受到污染为由,使我国出口海水产品跌幅达50%;冻鸡、冻肉等农产品均由于绿色壁垒导致价格下跌7%-30%不等。

这些,都直接导致我国部分农民收入下降。

5、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增多目前,我国出口重心仍然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是全球环保意识最强、环保标准最高、环保执法最严的国家,因而其绿色贸易壁垒种类最多,限制与惩罚性措施最严。

出于贸易保护考虑,往往一个国家设置一项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很快就会被其他国家效仿。

如2003年1月底,欧盟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对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进行封关,此举也导致瑞士、挪威等国相继对我国该类产品封关,德、日、韩等则相继提高了检验标准,沙特阿拉伯也暂停了对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

6、加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及多边贸易摩擦由于绿色贸易壁垒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对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甚至外交关系都产生消极影响。

发达国家所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科技和环保水平来制定的,因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则相当困难。

农产品出口前经我国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机构检测合格的产品因为没有达到其他国家规定的标准,被禁止出口、退货和索赔事件屡屡发生,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标准与其他国家标准的差异就会引发贸易摩擦,影响到双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正面影响1、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

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以外部力量的形式,强制性的促使我国广大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采取环保措施,保证农产品不受污染,从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形成一个“在生产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生产”的良性循环。

2、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改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可以促使我国农产品尽快适应绿色贸易标准,合理配置和利用农业资源,重点发展有利于环保的农产品生产;可以促使政策和资金上向有利于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环保型农产品产业倾斜;可以促使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控制对化肥、农药、兽药的使用,大力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绿色农业,维护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平衡。

3、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绿色贸易壁垒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标准,通常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我国农产品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通过发达国家的各种检测项目,只有靠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从长远来看,我国农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提高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就提高了。

三、对策与措施面对国际贸易领域日益严重的绿色保护主义倾向,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

要以开放的视角、哲学的思辩,对环境与贸易的关系问题重新审视和定位,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框架内重新整合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参与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国际博奕,努力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1、加强国际合作,抵制绿色保护主义。

当前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实质,是改变现存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问题。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开展南北对话,树立全球经济伙伴思想,力争建立环境与贸易相互协调的良性机制。

要坚持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在享受国际贸易赋予的比较利益的同时,承担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环境义务,反对西方国家在环境保护的旗帜下,实际推行的以邻为壑、奖出限入的新重商主义行为。

要坚持发达国家多承担义务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对他们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历史欠帐和现行的高度密集生产及奢侈性消费带来的环境后果负责,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反对西方国家动辄实施环境贸易制裁,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绿色高科技壁垒,对于企业来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突破绿色壁垒的根本途径,如果产品的环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是领先的,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绿色壁垒了。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三废”综合利用技术,同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环保高新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基地及高新技术孵化、辐射基地,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的道路,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3、开展ISO14000国际认证,搞好标准化工作。

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与我国制定的360多个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等标准不同,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它不对绝对量进行限制,而是关心是否符合环保法规,是否和承诺一致等问题,因而是消除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

我们要借鉴国外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成功经验,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并向通过该项认证的企业颁发“绿色标志”。

要在实施环境认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国自己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签订多边或双边互认协议,以便从制度上消除贸易摩擦。

要理性地对待环境标准化工作的双重效应,通过渐近地提升自己的环境标准要求,推动资源合理使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实力。

4、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密切注视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的进程,认真研究发达国家绿色消费浪潮的基本趋势,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资源的集约使用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要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工业,引导各类企业将环境保护作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之一,使环保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要把绿色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实施战略性产业政策,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措施扶植环保产业的成长,培植规模经济优势,鼓励开展环保产业的国际贸易,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