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原创】山东省2016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10《历史》必修一一、选择题:本题共12各小题,每小题4分,计48分。
1.1989年德国民众推倒柏林墙,1990年10月德国重新获得统一。
出现这种现象的国际背景是()A.两极对峙局面已经开始 B.不结盟运动兴起C.多极化局面形成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遭遇严冬2.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A.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C.“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D.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3.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任期1784—1801,1803—1806)。
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
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A.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C.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4.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不断深化,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紧密纽带是()A.欧盟B.上海合作组织C.东盟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5.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从古希腊看,“大海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不包括( )A.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希腊各城邦长期独立自治C.发达的航海业和海外贸易 D.辉煌灿烂的文化6.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是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日益凸显7.某同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搜集的史料包括“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国家干预”等。
他拟定的最合适的论文题目应是()A.《东西方政制之比较研究》B.《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C.《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浅析》D.《现代西方经济制度探究》8.太平天国一方面宜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
“另一方面对四书、五经也只是剧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把儒家思想中的幕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留了下来。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仍未摆脱旧式农民起义局限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C.以“拜上帝会”为理论武器D.动摇了清朝统治纂础9.1919年5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
中国人民获得合法游行示威的权利始于()A.鸦片战争时期B.维新运动时期C.民国成立初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10.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1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变化的过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12.假如英国议会对政府提出了不信任案,内阁的选择是()A.要么下台,要么解除首相职务 B.要么下台,要么重新进行议会选举C.要么解散议会,要么让英王下台 D.要么下台,要么宣布由英王调解二、非选择题:共2道题目,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
13.(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材料二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三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
毂我蒸民,振兴实业。
四万万众,人足家给。
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材料四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言:(1)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斗争。
(2)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3)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4)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从革命的性质及政治成果两个角度说明“孙中山之革命”是一种“国体之改革”。
(6分)(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申报》对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8分)(3)材料四公布之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它的公布有何标志意义?材料四中所强调的中心任务是否违背了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什么?(10分)14.(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
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
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清朝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 (4分)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理由是什么?(4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4分)(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4分)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 (2分)结果怎样?(2分)(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4分)并谈谈你的认识(4分)。
【KS5U原创】山东省2016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10《历史》必修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各小题,每小题4分,计48分。
1.【答案】D【KS5U解析】考查德国的统一。
依据所学,A是1991年苏联解体;B是1961年;C说法错误,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D是20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国的统一是重要表现之一。
所以应选D。
2.【答案】D【KS5U解析】考查港澳的回归。
依据所学,A、B、C、D四项都是我国恢复港澳主权的条件,其中A是政治前提;B是民心所向;C是政策保证;D是实力保证,是最重要的条件,所以应选D。
3.【答案】C【KS5U解析】考查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依据所学知识,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后期,形成了内阁可以提前大选的惯例,促进内阁制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故材料表明责任内阁制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应选C。
4.【答案】B【KS5U解析】考查新时期的外交。
依据所学,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布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该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故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题意明显不符,所以应选B。
5.【答案】B【KS5U解析】从题干中“大海”“掠夺”“商业”等词,可知古代希腊独特的海洋地理环境,使得希腊海外殖民、航海业和海外贸易发达,人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也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
故A、C、D三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B。
6.【答案】D【KS5U解析】考查近代列强的文化侵略。
解题时注意题干的时间“1884年、1898年、1900年”及关键词“民教冲突”。
联系所学,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期,教民冲突时期重要表现。
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7.【答案】C【KS5U解析】考查近代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政治。
依据所学,“议会之母”是指英国议会制度;“驴象之争”是指美国两党制;“一票共和”是指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国家干预”是指德国君主立宪制度。
故某同学的小论文应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浅析》,所以应选C。
8.【答案】A【KS5U解析】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从题干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只是“剧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依然保留了“等级制、三纲五常、9.【答案】C【KS5U解析】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所以应选C。
10.【答案】D【KS5U解析】考查辛亥革命。
依据所学,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组织成立了兴中会,这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以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为基础,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
这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
故应选D。
11.【答案】D【KS5U解析】考查古代的宰相制度。
材料“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说明在汉代的时候,宰相还掌握大权,但到了唐代相权被逐渐的分割即所谓的“委员制”。
这反映的是君权的主见加强,相权主见削弱。
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
故应选D。
12.【答案】B【KS5U解析】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体制下,实行内阁阁员与首相共进退的原则,如果出现“国议会对政府提出了不信任案”的情况,要么内阁集体下台,要么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故应选B。
二、非选择题:共2道题目,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
13.【答案】(1)从性质上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分)从政治成果上看,辛亥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2分)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2分)(2)态度: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
(或答从不赞成到赞成,其它表述意思接近亦可)(2分)用意:强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强调主权在民。
(4分)时代要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