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培养方式

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培养方式

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培养方式与国内研究生的培养一样,美国的研究生也有硕士与博士两种学位之分。

从训练模式来看,两者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不同的是,在美国,博士训练的过程更长,工作量更大,要求也更高。

有人将“Ph.D.”戏称为“Piled higher and Deeper”(“垒得更高、专得更深”)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就读学位的时间而言,硕士学位一般在两年内可以完成,博士学位的完成则至少需要5-7年,有时甚至更长。

与国内的硕博士培养时间相比,美国的硕士训练时间至少短一年,而博士训练则要比国内长一倍以上。

就训练目的而言,美国的硕士学位基本上是一个专业知识的进修学位,强调学生在某一领域内知识的积累和熟练,培养学生从事有限规模的研究的能力。

博士学位以培养大学教师和专业家为目标,课程训练时间更长(如从本科直接读博士,一般要选3年的课),外语要求更高(至少两门),选课结束后,要通过资格考试,然后才能开始写论文。

理论上,一个博士不仅要系统、全面和有深度地了解本专业的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前沿研究,还要拥有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面。

与此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独立进行原创性研究的能力。

博士研究生的训练过程包括这样几个过程:(1)申请与录取;(2)课程训练;(3)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4)论文的写作与答辩;(5)获取就业和出版博士论文的机会。

严格地说,最后一项不应算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但研究生毕业后能否找到称心如意、学以致用的工作,博士论文能否最终得以出版,出版后能否得到学术界的认可,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与学生、导师、系和学校都有关系,直接关系到系研究生培训项目的质量和名声。

注:博士论文的出版直到目前我们才有感觉,知道这个东西的重要性。

一、申请与录取在美国申请读研究生,手续和过程要比国内简单。

除GRE外,无需经过其他形式的全国性考试。

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自由度也比较大,只要不惜报名费,一个人可同时申请多所大学。

按时将要求的材料寄达学校,申请过程就算完成。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更加简化了申请手续。

申请材料包括申请表、本科学历的成绩单、硕士学历证书和成绩单、GRE成绩和推荐信(3封)。

母语不是英语的外国人要寄TOEFL成绩。

申请材料到齐后,先经研究生院初审,合格者转至所在系,由系里录取委员会来做录取决定。

录取委员会由本系教授轮流组成,其职责是负责阅读每位申请人的材料,逐个讨论,决定一个初步录取的名单。

录取决定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做出,不存在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

如遇有争议的人选,则通过投票来裁决。

初步录取名单确定之后,有的学校会邀请申请人到学校面试,然后再做出正式录取的决定。

接到录取通知后,申请人有2-4个星期的时间决定是否接受录取。

一个系每年招多少研究生没有硬性的规定,但决不是“多多益善”。

除申请人的质量外,录取人数的多少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本系的教师资源(即本系是否有足够多的称职的教师来指导研究生,或本系是否能够开出足够多的研究生需要上的课)、本系拥有的经济资源(即本系能够提供多少份全额奖学金或助学金,或本系需要多少助教或助研)、系内各专业之间的平衡、和本校的研究资源等。

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市场对博士的需求量。

研究生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直接挂钩,这是美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明显特征之一。

如果博士生毕业后找不到教职,高教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院系在分配资源时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避免造成在校研究生人口的过度积压,减少师资资源的“浪费”。

20世纪90年代博士的需求一度处于低潮,俄亥俄州议会一举砍掉了该州一批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项目。

美国学术界很注重和看重“信誉”(credit),一封例行公事、千篇一律的推荐信不但帮不了申请人什么忙,反而有损写信人在同行中的名声。

二、课程训练研究生的训练包括两个阶段:课程训练和写论文。

如果是读博士学位的话,写论文之前还要通过一个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

关于课程训练时间的长短,各校有不同的规定,但一般来说,如果从本科直接进入博士生项目,要选3年的课才能参加资格考试,如果事先得了硕士再来读博士,则可减免一年的课程。

研究生的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

必修课多为基础课;选修课则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自由”选择,但需获得指导教授的同意。

学生进入研究生院后,系里会事先指定一个导师负责为学生选课提供咨询;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时,学生可根据论文方向选择主要论文导师,但两个导师完全可能由同一人担任。

专业课有3种类型:知识课(lecture)、研究课(seminar)和阅读课(colloquium),授课方式和训练重点不尽一致。

知识课以基础知识训练为目的,在题目和范围的定义上很灵活,在研究生课程训练中占的比重较小;授课方式以教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材一般包括5-6本专著和十几篇专业期刊论文,是研究生有机会观摩著名教授教学的最好机会。

知识课最大优点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有关于最新研究成果的信息。

上课时,学生可随时举手要求发言,提问题,与教授讨论。

除考试之外,知识课一般还要求写读书报告。

研究课是研究生训练重头课程,其目的是边学边做,培养和训练学生从事研究、写作的综合能力。

研究课人不多,通常在10-12人左右,由教授筛选,有基础者方可进入。

在课上,大家围绕一个专题进行阅读、讨论和做研究。

课程由教授主持,但主角是学生,教授更多是扮演一个协调者角色。

课程开始时,教授会指定一些阅读著作或论文,指出哪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或继续处于空白状态等。

在进行这种“热身”式阅读和讨论的同时,学生围绕专题提出自己的研究题目,写出选题报告,交由全班讨论。

选题经教授批准后,学生便开始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工作,但仍然继续参加阅读和讨论,并将研究和思考带到课堂上来,作为讨论的内容。

大家在课上交流研究的心得,分享研究的信息,并相互阅读初稿。

论文初稿写成之后,一式两份,一份交教授审读,一份交全班讨论。

教授的阅读非常仔细,从立论、观点、材料的质量和使用、写作风格、学术规范、直到拼写错误的改正,一处也不会放过。

个别严格的教授还会花时间去查对原文,或请学生出示原文。

其他的成员也会作类似的审读或质疑。

最后学生综合各方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直到教授满意为止。

研究课可以说是学位论文写作的演习课,它不光训练学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真实的专业研究者的工作环境,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使用学术规范,如何使用各种研究资源,如何设计研究题目,如何解读原始资料,如何回应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这种训练实际上是一个铸造学术文化或学术习性的过程,对研究生后来做学问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很大。

教授虽然不授课,但他的能力与研究课的效果有直接的关系。

在研究课上,一个有经验的教授不光能以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为学生指点迷津,避免让学生做一些重复或过时的研究,而且还能以伯乐识马的眼力,点出学生研究中的独到和闪光之处,帮助他们将研究课论文变成博士论文的起点。

有经验的教授上研究课,组织熟练,讨论自然流动,在讨论进入死胡同时,提出具有启发的问题,使讨论能够起死回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阅读课的工作主要是读书和讨论,通过以读和讨论为主的方式来深入研究某一专题。

为保证讨论质量,参加的人一般也是限定在10人左右,参加者也要被事先“筛选”。

上课前,教授根据主题,给出一个阅读书目,全班每周至少共同阅读一本,或几本书的不同章节。

学生在上课前完成阅读,然后到课上来讨论,从著作的内容、观点到写作风格等,各抒己见、品头论足。

教授则在讨论中穿针引线,保证讨论有序有效地进行。

遇到关键的问题,教授也会加入讨论,亮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也不必忌讳与教授观点相左,可以辩论。

上这样的课,学生必须做到“有备而来”,不能光带耳朵,不带嘴巴。

原则上,大家都要有所贡献,不能只是坐享其成。

每次讨论大家轮流担任“首席讨论人”(leading discussant),其任务是综述阅读的要点,提出讨论问题,抛砖引玉。

这样的讨论看起来像在聊天,其实不然,要想在讨论中说出有用有思想的话,事先非得下功夫看书看资料。

对外国学生来说,阅读课的讨论是一种挑战,对美国学生来说相对容易,因为他们在这方面训练很多。

课程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有时甚至觉得在研究课、阅读课上,从同学身上学到的东西和受到的启发多于从教授那里学到的东西。

注:授课方式看明年开始改改,硕士和博士都改,始终要实践。

三、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课程训练结束后,博士研究生须通过资格考试(也称“综合考试”),才能开始写论文。

不同学校对资格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规定。

有的采用笔试,有的采用口试,有的既要求笔试又要求口试。

资格考试以口试方式进行的,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考试委员会考核学生对四个领域内的知识的熟练程度。

考试委员会由4名教授组成,每人主考一个领域。

考试委员会的成员确定后,每位教授各自向学生提供一份阅读书目,主要是本领域的经典和重要著作。

每个领域内可重点准备四个专题的阅读。

当然,没有谁能够滴水不漏地记住每一本书的内容,但到考试时至少要做到了解每本书的主要观点。

知识课和阅读课的优势在此刻就尽现出来了。

考试前,同学之间自发组织阅读小组,交换和对照阅读笔记,以防出现大的“漏读”和“误读”。

考试的时候,四位教授轮流分别提问,每人半小时左右。

问题五花八门,无章可循。

教授们基本上是抽问,并不断转换话题,表面上让人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实际上只要临阵不乱,沉着应答,一般都不会有问题。

遇到的确不知道的问题,就说“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弄巧成拙。

考试结束后,学生被“请出”考场,教授们闭门讨论20分钟,然后宣布结果。

通过考试者被授予M.Phil. 学位(哲学硕士),成为“博士学位候选人”(Ph.D. candidate),俗称“ABD”(all but dissertation),即距获得博士学位“万事俱备,只欠论文”了。

失败者可有一次重考的机会,如再失败,则以获得M. A.学位终止学习。

采用笔试的学校,也是事先规定几个领域,由教授给出几个题目进行准备。

围绕这几个题目,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考试通常是几个领域集中在一个星期或更短的时间内进行,学生就教授给出的题目现场写作。

写作完成后,不同领域的教授分别评卷,然后综合分数。

有的学校还将一部分题目用作口试,有的则是在笔试的基础上,进行口试,让学生继续阐述某些在笔试中未有机会讲清楚的问题。

无论那种方式,考前如临大敌,草木皆兵,考后如释重负,宁静致远,则像是大家共有的感觉。

四、论文的写作资格考试是对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一种抽查考试,两个小时显然不可能问遍所有的文题,但这个长达一年的准备过程很重要,它迫使人去读书,写读书笔记,扩大知识面,实际上为写论文作了铺垫。

进入写论文阶段后,学生便开始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写作,导师所起的更多的是一个指导、咨询、检查和把关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