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万水千山总是情——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三课时优秀说课教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万水千山总是情——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三课时优秀说课教案
只有授之以渔,教以方法,才能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用景情关系作为切入点来
鉴赏诗歌,是具有典型性,所有写景的诗歌无一不是烙上作者的主观情感。因此了
解诗歌景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鉴赏方法。
2、难点:将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迁移到人、物等诗歌形象与情感间的关系。
景物融入了作者的风格及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然而,因为作者生活的时代较
变化的。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因此教学
上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原因如下:
学法: 1、营造情感氛围。 利用背景音乐渲染创设适合诗歌情感基调的氛围, 理解诗歌深刻含义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
2、运用联想想象法。 诗歌凝练之外的优美意境需要尽量调动学生展开有效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来领 会诗人的情感内涵。 3、反复诵读法 古人作诗文,离不开诵读,往往一面朗读一面修改,更何况时空相距的今人要 更好地把握景情关系,怎么会离得开“美读”呢。姚鼐说过“诗、古文各要从声音 证入,不知声音, 终为门外汉耳。”所以诗歌鉴赏中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这一良好的桥 梁去通向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法 1、本课属于高考总复习课, 拟采用 “启发点拨式 ”的教学和 “自主型 ”的教学方法。 2、课堂导学: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语言符号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引导讨论、 评价,同时做必要的启发和点拨、订正。 3、、课后导练:引导学生进行整理研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本专题的课型与教学目标要求,将教学过程分三课时。 (一) 看山是山,看 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导入 清代王夫之有云: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 中景,景中情”。景情之间有着水乳交融的作用。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现在就 让我们通过山一程,水一程来掌握诗歌鉴赏的景情关系吧。 第一课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等等。
5 、作者所立足的写角角度和呈现景色特征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情景是交融在一起 的,不能割裂的。常见情景交融的几种方式?
借景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情景交融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景中藏情: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第二课: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设计意图:从景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可为是这一类诗作的难点所在。因为有时空上的距
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对于景物更多不是自然景物意义上而是具有文化意义和作者深诚的
感情意义。因此需要将诗歌鉴赏往前迈一步。
诚如夸美纽斯所说 “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要容易得多。
”在教学过程中, “提
2、景物描写的角度
苏幕遮 作者: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请对词上片景物进行赏析: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从听觉动态角度写同夏日早晨的清晰景象,与前面燎沉香, 消溽暑视觉静态相应成章。 “叶上 ”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 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词句炼一 “举 ”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
3 、课内迁移到课外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宋·周弼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出诗歌写景物的特点一个是是听觉感知的动态景象,
第二首描写的是视觉感知的静态景象。从而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角度。
(二)能力目标:学会对诗歌景情关系进行鉴赏。
《考试说明》 指出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重点理解诗的语言,
把握诗中的形象 ”。而对景物这一典型诗歌形象进行鉴赏, 可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鉴
赏体系的能力目标形成一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了解诗歌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
倡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以学生为主
体的教学》)所以在这个环节, 主要采取用事实说话,用具有典型性代表的实例让学生运用诵读
法和作者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探究景物这一类型诗歌一般呈现出来哪些情感进行归纳总结。
1、记忆链接(我们学过这些诗句中梳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4 、明晓诗歌景物的表现技巧
“五月渔郎相忆否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 虚实结合(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日 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
? 以动衬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明、暗对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设计意图:知识的形成是需要巩固反馈的,因此在形成理性认识的同时,让学生带着方
法,融入具体作品,具体的情感,看看学生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对诗歌景物描写角度来进
行鉴赏。是“有的放矢“为下一课时作积累和铺垫。
按照著名的教育技术家瑞奇鲁斯的观点,在充分考虑目的性、可操作性、新颖
性的前提下 ,有效地选择媒体,可以优化课堂结构。而景物之中含有丰富的意境,
因此决定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动
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需要量体裁衣的,必须结合不同的课题和不同的教学目标的变化而
古远,生存状态与文化积淀和我们差别很大,再者,景物有虚实之分,让学生举一
反三进行迁移, 对学生而言这个迁移是有难度的。 因此采用两步法。 对一般的学生,
找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继续进行诗歌景情关系的鉴赏拓展,对层次好一些的
学生,可以让人们寻找梳理探究物、人的诗歌形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分析
“叶上 ”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
清圆,一一风荷举 ”,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
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
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啦。词句炼一
“举 ”
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
? 以小见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与 “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 ”)
?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绝句》
杜甫“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 日月照耀金银台,虎鼓瑟兮鸾回车。
设计意图:这些诗句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可以唤醒学生已有之积累,从中明晓诗歌
因此作者的景物不单单是景物,
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而应该看到山水之间的
情感而作者要言传的常见情感有哪些呢?且听下节课分晓。
6 、作业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
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
这是高三专题复习课,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和复习设置的意图,设置以下教学目 标: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考试要求 了解《考试说明》有关诗歌鉴赏的规定,让学生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与考试要 求,使学生的复习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2、把握景物对象的特征 诗人笔下的一山一水,都富含有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因此需要从作者写景的 角度,色彩,动静去品出诗中之画。 3、学会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 从典型性诗歌中体会景情关系的几种方式,从而学会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军行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则动态
附: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
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
中有噪, “鸟雀呼晴 ”,一 “呼 ”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 ”,更是
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中景物写作的表现技巧,最后形成对景物描写的方法掌握让学生进行总结,
经过教师
进行点拔为:
(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
低各不同”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
“燎沉香,消溽暑 ”的时间,则
该是一天的事,而从 “鸟雀呼晴 ”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
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
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
“长安 ”,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