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教材—陕北秧歌

校本教材—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
一、陕北秧歌简述
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民族主要民间舞蹈秧歌的代表流派之一。

它长期流传在陕北的广大地区,又叫“闹秧歌”、“闹红火”。

秧歌一词,从广义上讲是陕北民间文艺活动的总称,狭义上则指秧歌队在广场进行的集体歌舞表演。

1、陕北秧歌的分布与特点
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的绥德、佳县、米脂、安塞、延安等县,以榆林的绥德和米脂两县为代表,被称作“绥米秧歌”;以延安的洛川秧歌,代表了陕北南部秧歌的艺术特点,从而形成了陕北秧歌的两大流派。

陕北秧歌是民间群众自娱性歌舞,多在每年春节和正月十五元霄节前后活动,各村秧歌活动时,参加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二百人。

陕北秧歌借助丰富多彩的场面与队形变化,抒发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勤劳质朴的高尚情操,热情奔放的情绪,生动活泼的舞蹈,质朴优美的歌唱,在高亢欢快的锣鼓和唢呐伴奏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风格特征。

2、陕北秧歌的分类
陕北秧歌依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六种:
(1)大场秧歌。

(2)小场秧歌,俗称“闹回回”。

(3)拜年秧歌,也叫沿门子秧歌。

(4)彩门秧歌。

(5)九曲秧歌。

(6)彩灯秧歌。

陕北秧歌在民间以它质朴,热烈的面目出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加的文化艺术。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载入新文化的光辉史册。

二、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手位与手臂动作
动作简介:
手位与手臂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整个姿势的美观,它不仅在空手扭动中很重要,特别是挚道具时,如拿伞、扇、绸、巾时,就显得更重要,使用不当,就很别扭。

基础动作:
1、山膀
身体站直,双脚并跟呈“八”字,左臂弯回,手心向外托与腰(带)间,右臂伸直,略向下,手成“掌”形,脸微向左。

(见下图1)
2、按掌
身体站直,双腿靠扰,双脚并齐,左臂弯回手心向外托与腰(带)间,右臂向腰前弯屈呈60°左右,手掌心向下开掌形,脸微侧左。

(见下图2)
3、托掌
身体站直,双腿并拢双脚略分,左臂弯屈,手心向外托与身侧腰带下方,右手上伸微弯举上头顶,手呈“掌”形,脸向前平展。

(见下图3)
4、顺风旗
身体站直,左臂向左伸直,手呈“男掌”形,右臂向上伸,微弯举上头顶,下臂直上,手呈“掌”形。

(见下图4)
(1)(2)(3)(4)
“顺风旗”在秧歌扭动中应用较多,它可握道具舞摆,前后连接手臂环绕。

本课重点
手位与手臂动作,难点在于手臂、手腕、肘的弯屈上。

课堂练习:
1、指掌动作。

2、手位与手臂动作
第二课时步位与步法
动作简介:
步位与步法是扭秧歌时腿与脚部的动作,这些动作有的是单一表演的,大多则是与上身手位、臂位、头、肩部动作相配合的,也是秧歌中最基本的动作。

一、双碾步
动作简介:
双碾步主要用于小场子和小剧目(或戏剧)中,
向左向右的平行移动。

主要功夫是在脚上。

学习过程:
预备动作,双脚原地平行站立。

第一步:双脚前掌部用劲作为撑点,后掌部略离地面,双脚同时向左(右)移动。

第二步:双脚后掌部用劲作为撑点,前掌部略离地面,双脚同时再向左(右)移动。

往后连续移动,单数向第一步,双数向第二步,循序递进。

(见右图)
课堂练习:
1、左右碾步。

2、加“顺风旗”碾步。

(学生实践)
二、十字步
动作简介:
十字步是秧歌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步法,有原地扭法,有行进中扭法。

学习过程:
在预备动作站好后,讲清陕北秧歌中无论何种步态,一般都是从左脚开始行进,特殊情况也有右脚起步,初步与终的步伐相同。

分四拍教学。

第一拍:左脚向右前上步(脚跟先着地)为重心,右脚踮起,双手向左摆,头左、右微晃,眼看前方。

第二拍:右脚向左前上步,划弧线到右脚后上方,右脚踮起,双手向右摆,头左右微晃,眼看前方。

第三拍:左脚平衡右后,前脚掌先着地,同时上身向右微倾,双手顺势摆向右后,头向左扭。

第四拍:右脚向后撤回,腿微屈,脚尖先着地,撤至左脚后半步处,上身朝左前微倾,双手经腹前向右摆,头微晃,眼看前方。

(见右图)
教学步骤:1、先不动臂教十字步。

2、加摆臂教十字步。

3、摆臂加晃头教十字步。

注意事项:步子不要跨大。

三、行进十字步
动作简介:
在原地十字步的基础上,教学前进,重点强调十字步的每一个步态中不是跨大步,只有在前进时,在右脚落地后脚尖踮起,左脚向前迈步稍大(半步左右)便是前进。

(见图8)
学习过程:
在十字步完成后左向右前跨右脚先踮起,后紧跟越左脚跨向右脚右前方,左脚平移右方,右脚撤回,左脚再向前迈,循序渐进。

课堂练习:分组练习动作
课后作业:1、秧歌步态先从哪只脚起?
2、双碾步移动中与“顺风旗”怎样配合?
3、练习学会十字步、前进十字步。

第三课时摆绸
动作简介:
摆绸经常用于陕北秧歌的场地和舞表演,用法是绸缠腰间,双手齐两头舞动,农村秧歌用的较多,有左右摆绸,前后摆绸,胸前摆绸,高扬绸等。

教学用具:2.4×0.3m彩绸
一、左右摆绸
教学过程:
1、腰间系绸。

2、双手“握腰绸”两端,在腹前同向左右摆动。

3、加“十字步”左右摆动。

二、前后摆绸
教学过程:
1、双手“握腰绸”两端,在身两侧前后交握腰绸
错摆动,手臂衣弯后直。

2、加“平步”前后摆绸。

三、胸前摆绸
教学过程:
1、双手“握腰绸”屈肘抬至胸胶,同时向左右摆动,同时手腕连续
左、右横着绕小“∞”形。

2、原地双手“握腰绸”,踏步胸前摆绸。

3、走“十字步”胸前摆绸。

左右、前后、胸前摆绸教学要点:
1、捏绸不在绸两头最端点,而是要缩回5—8公分。

2、摆绸时腰部扭动适当,优美。

3、两臂活而不乱,屈而不僵。

(课堂练习)
4、要随节奏,与脚下配合,表情带微笑。

四、高扬绸
高扬绸动作在表演到高潮时,节奏加快时用的较多,也有在舞上配合音乐与对角色时用。

教学过程:
1、双手“握腰绸”于身两侧下方。

2、左脚前迈,右手将绸扬至右上方,左手向左平甩;右脚前迈时,双手做
对称动作。

3、平步“高扬绸”、跑跳步“高扬绸”。

教学要点:
1、扬绸时扬臂须超过头顶。

2、对称动作须同时进行,双臂屈伸向上向前,若向上扬绸须将在上下高扬。

课后练习:
1、三种摆绸
2、高场绸配十字步。

第四课时前进扭步、二进二退步
动作简介:
前进扭步是行进中的动作,但在扭大场时也常用,二进二退步,多用在进入一定高潮时所作的动作。

特点是活泼热情。

教学用具:彩绸,彩扇。

一、前进扭步
教学过程:
1、预备动作做“左右摆绸”。

2、左脚起,一拍一步前行,双手随之做“左右摆绸”。

二、二进二退步
预备动作:
1、握扇,抱扇,竖转扇,外转扇。

2、“托掌”,“山膀”。

教学过程:
第一拍:上左脚,前脚掌着地为重心,右脚踮起,同
时右手“握扇”,经胸前抬至“托掌”位,顺势做“外转扇”,
左手向左甩,头微仰,眼看前方。

第二拍:上右脚,前脚掌心着地为重心,左脚踮起,同时左手“托掌”,右手划至右侧顺势做“里转扇”。

第三拍:左脚向后撤跳,上身顺势向右前稍倾,右手至胸前“抱扇”,左手随之成“山膀”,双肩微耸,眼看右前下方。

(见右上图)
第四拍:做第三拍对称动作。

课堂练习:先分节,后连续练。

第五节大、小站风摆柳
动作简介:
大站风摆柳和小站风摆柳都是扭秧歌时的优美动作,男、女角都用,多用于走大鼓场中,有时在小场子和舞台上演用。

主要表演道具是扇、绸。

一、大站风摆柳
教学要点:提小腿时右腿弯度大,左腿弯度小,上身倾斜要适当,双臂动两拍不同。

教学过程:
1、第一拍:左脚向前跨一大步,右腿顺势屈膝后抬,上身扭向右前,双臂如挑担状向下闪动,眼看前方。

(见下图1)
(1)(2)
2、右脚落至左前,左小腿顺势抬向右后,上身随之向前微倾,同时双手向右摆,并向右甩头。

(见上图2)
二、小站风摆柳
教学要点:1、小站风摆柳与大站风摆柳有所不同(“大站”甩头,“小站”扭腰)。

2、连续行进时,双膝随步伐上下颤动,顺势左右扭腰,摆胯。

教学过程:
1、第一至二拍:右膝向下微颤一次的同进,左腿勾脚稍
前踢随即收回,上身顺势向右略倾,双手向左小摆。

(见右图)
2、第三至四拍:做第一至二拍的对称动作。

课堂练习:大站风摆柳、小站风摆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