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莲说 陋室铭赏析

爱莲说 陋室铭赏析

陋室铭(八上)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中心思想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言陋室不陋。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仙则名.出名 2 .斯.这 3.惟.只吾.我徳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 谈笑有鸿儒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博学的人 5.往来无白丁
6.阅金经
..不加装饰的..佛经 7.可以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

8.无丝竹之乱.耳扰乱
9.无案牍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官府的公文之劳形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6.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呢?
五、用原文语句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总领全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描写陋室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从正反两方面表现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文中以比喻起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问答题。

1.指出“龙”和“仙”比喻什么?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2.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兴手法,表明陋室也具有山水名灵的特点,更好的突出了文章“惟吾德馨”的主旨。

3.文章从哪几方面衬托陋室不陋的?
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

(或: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


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5.作者在文中写到“诸葛庐”“子云亭”,这有什么特殊的用意?
以古代名人的居室衬托自己的’陋室”不陋,也隐含有古代名人自比之意,表明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高尚的生活情趣。

6.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文末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出自《论语》,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与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7.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表现作者对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对官场生活的鄙视。

8.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着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和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9.作者写陋室却从不陋来立意,为什么?
这是作者反向立意的写法,作者只字不写陋室,却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更有利于突出本文“惟吾德馨”的主旨。

表明了陋室主人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八上)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
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与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
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与美学情趣。

二、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
物,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北宋(时
代)的周敦颐(人名),字茂叔,本文选自《周元公
集》。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多
2.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3.宜乎众矣应当
4.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
5.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立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
四、翻译下列语句。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
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五、理解性默写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的两句话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人们常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句话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
不孤高自许的品质。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六、问答题
1. 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莲花的哪些品格,有什么作用呢?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2.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3.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

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2)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5.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6.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7.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