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走出退缩胆怯的禁区第一篇您的孩子胆小吗?当他遇到陌生人或在人多的场所时,是不是会害羞、脸红,不爱说话,不敢表现自己?当面对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时,他是不是会退缩、缺乏信心?您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胆怯退缩吗?您想改变孩子这种性格吗?如果您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请您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父母学校......一、退缩胆怯的表现和有关研究在我们进行的一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对四岁孩子的父母进行了访谈。
其中的一个问题是问父母,“您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问题?父母对孩子有什么担心的?”有许多父母都提到的一个共同担心的方面:觉得孩子胆小害羞,不爱说话,担心孩子的这种性格适应不了将来激烈竞争的社会。
这些胆小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总是与少数固定的几个小朋友玩,从不主动去结交更多的同伴;当老师要求在小朋友面前发言或表演节目的时候,胆小退缩的孩子声音总是很小,扭扭捏捏,脸红害羞,不敢大大方方地表现自己;在遇到陌生情景或陌生人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躲在父母身边。
这种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可能是安静、听话的“乖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不会有太多的朋友;在面对竞争和挑战时,往往会因为害怕失败、被人评价而退缩不前,从而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机遇。
由此可见,这种胆怯退缩的性格对于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发展来说的确是一个障碍。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曾经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这种胆小退缩的行为。
他提出,在面临陌生情景的最初的大约10-15分钟内,儿童所表现出的敏感、退缩、胆怯的行为即为抑制性行为,在大多数类似情况下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儿童为抑制型儿童;反之,在这段时间内表现出不怕生、善于交往、主动接近陌生情景或陌生人的行为即为非抑制行为,稳定地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儿童即为非抑制型儿童。
国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的研究,来考察了不同文化环境中这种胆小退缩的抑制性行为的表现程度如何。
所谓跨文化研究,就在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考察文化环境(包括个体习得的文明习惯、社会的文化传统等)对个体行为风格的影响。
凯根等人对美籍华人的婴儿和美国白人的婴儿的纵向研究发现,当遇到不熟悉的成人或儿童时,华裔儿童比白人儿童更沉默寡言,更害羞、恐惧;当他们的母亲短暂离开后,他们哭得更厉害。
其它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韩国在面对陌生环境时比北美的儿童更焦虑、敏感、被动消极、沉默寡言、拘谨。
研究者还考察了抑制型-非抑制型儿童的生理指标。
结果发现,行为抑制儿童和非抑制儿童相比,前者表现出更大强度的肌肉紧张和更高水平的唾液、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而且心跳更快等等。
可见,行为抑制性也有一定的生理基础,抑制类型与非抑制类型的儿童的生理反应是不同的。
凯根曾经考察了抑制型儿童和非抑制型儿童的分布。
结果发现,极端抑制和极端非抑制类型的儿童各占15%,而剩下的70%属于中间类型。
而我国的研究者则通过对122名年龄为21-27个月的北京市儿童在实验室观察,得出了我国儿童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的分布。
结果发现我国儿童的抑制型儿童的比例略高,大约占全部被试到20%;非抑制类型儿童的比例,约占总样本的10%。
为什么东方儿童与西方儿童相比,前者要比后者表现出更多的胆小、害羞、退缩等抑制性行为呢?这的确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探讨胆怯退缩等抑制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二、胆小、退缩行为形成的原因1、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那些胆小、退缩的儿童其父母往往也是胆小、退缩的人,对此,有的人可能会提出疑问:那不是一种宿命的观点吗?但是事实上,胆小、退缩的行为的确会受到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
从上面的研究结果,我们知道胆小、退缩的人在面对陌生情景或陌生人的时候其生理表现与那些胆大、善于主动交往的人是不同的,这说明胆小、退缩的行为存在一定的生物基础。
另外,我们在对父母进行访谈过程中,那些报告他们的孩子胆小的父母也会提到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也是胆小、退缩、不爱与人说话、交往的人。
在家庭访谈中,其中有一个步骤是要求父母与孩子一起玩15分钟。
有的孩子在家里来了两个陌生人的情况下,并且在录象机面前可以自由放松的与家长玩玩具,基本上与平时在家里时的表现一样。
但是有的小孩却显得拘谨、害羞。
其中有一个孩子在父母的一再要求和她一起的玩的情况下,就是不肯在陌生人面前与父母一起玩,而她平时在家里完全可以和父母自由自在的玩。
孩子的父亲介绍孩子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就会躲在父母身后,不愿与人打招呼。
我们问孩子害羞的原因,她的父亲说,他小时候就胆小。
他现在由于做教师工作的原因,胆小害羞的性格有了不少改善,但当他上中学的时候,还是很胆小害羞的。
那时候,每当义务劳动需要用铁锹,他从不自己向邻居家去借,而是让他的妹妹帮他去借。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有一位母亲说,她很担心孩子不爱说话的性格。
她说孩子在幼儿园很少与别人说话,当在幼儿园吃饭时,如果饭不够,他宁可饿着,也不愿主动向老师要。
一次,幼儿园邀请家长去幼儿园和孩子一起活动,她发现孩子在很多小朋友面前表演节目时,声音很小,也不敢看大家,只盯着母亲。
母亲很担心孩子这种胆小退缩的性格难以适应当今的社会。
她也提到孩子的父亲也是一个内向的人,很少与别人说话。
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这种观点不是一种悲观的宿命论吗?是不是遗传影响的一切就不能改变了呢?当然不是!任何人的行为都是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遗传只是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可能性,而后天的环境包括大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主要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促使了或阻碍了儿童某种特性的发展。
所以没必要对遗传报有一种悲观的态度,更没必要因为胆小、害羞受父母遗传的影响而产生自责心理,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2、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环境因素中的文化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的研究已经表明东方国家包括中国的儿童比西方国家的儿童更胆小、拘谨、退缩。
在崇尚个体主义的西方文化中,如北美和西欧,人们鼓励儿童在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中要果断、独立,获得自信、自主、果断的社会技能是重要的社会化目标。
相比之下,行为抑制性即表现出焦虑、不善于表现自我、缺乏自信一般被认为是不成熟的、没有能力和心理上不适应的。
而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几千年的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克己谦恭,服从权威的专制和领导,所以谨小慎微、对人谦恭、事事谦让退缩往往被认为是好的品质。
这种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对人们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难以改变的。
而社会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需要一定的媒介来传递,这个媒介可能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家庭,通过父母的目标、观念、对儿童的期望和教养反映出来。
孩子胆小害羞的行为除了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之外,后天环境因素中的父母教育方式对其起了重要作用。
父母教育方式研究表明,和西方父母相比,中国父母对儿童更多采取的采取的是一种控制和保护的抚养方式,强调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服从。
那么,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父母采取那种方式对孩子形成胆小退缩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父母过于严格和要求过高我国现在由于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异常迫切,于是他们对孩子的控制和干涉就更多,过多地要求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果孩子有什么做得令他们不满意的地方,就横加指责和批评;而孩子如果这一次达到了父母的要求,那么孩子得到的不是认可和鼓励,而是一个更高的目标。
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做事情谨小慎微,不想自己作出任何决定,在面临一定难度和风险的任务时,往往退缩不前,因为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许多事情。
一次,我去北大听一位教授的讲座。
这位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可谓是个成功人士。
但她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自己其实是一个胆小害羞的人。
上学时,在老师面前必恭必敬,很少去老师办公室,当有自己的挂号信时,老师大声叫她,她才鼓足勇气走进办公室取信,因为她不好意思面对那么多老师打招呼。
工作以后,在领导面前也是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恐怕有什么过错。
为什么一个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还会是一个如此胆小害羞的人呢?她讲到这与她的家庭教育很有关系。
虽然她的家庭很和睦,父母也很爱她,但是父母对她从小就要求严格,如果一次考试得了99分,父母就会说怎么没得100分;如果得了100分,父母又会提出要求,下次再得100分。
就是这种过分严格和要求过高的家庭使得原本做事就很认真的她以后在学习、工作以致于生活中缺乏信心,过分担心和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做起事情来总显得胆怯退缩。
父母过多保护和代替第二篇一、幼儿园应该做的教师应该耐心地帮助孩子,使孩子会从事教育工作师的话语中、行为中感遭到关爱和信托,这对孩子消除自卑很是重要。
1. 咱们要消除孩子的胆怯,需多鼓舞勉励孩子。
教员要多给那些胆怯的孩子须要的关怀。
起头,孩子只要有一些进步,都要赐与热忱和朴拙的鼓舞勉励,孩子最信赖教员的势力巨子,最信赖教员的评价。
所以,教员的帮助就很是重要的。
而且教员要经常关注孩子在小儿童园的表现,帮孩子重修自信,主动叫他回答不懂的题目,还要用赞赏、默认的眼光看着他,如许,孩子在教员的不断表扬和反复鼓舞勉励下,产生被认可、被接管的感觉,加强了大声讲话的决定信念,有助于消除讲话时的紧张感,从而克服胆怯。
2. 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
教师要踊跃创造一种轻松、欢畅的气氛,如区域勾当、娃娃家等。
在这类气氛中,孩子的个性可以尽情展露,也利于他讲话、笑闹、蹦跳,无所顾忌。
另有帮助用脚色游戏,能让孩子理解自己在**常糊口中所能饰演的脚色,因势利眼导,避免用枯燥寡味的教说。
3.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帮助于克服胆怯行为。
咱们没必要事事抢在孩子前边,没必要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咱们可以明白地告诉孩子他们应负责的规模。
逐渐让孩子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把责任的接力棒传到孩子的手中,如:值日生。
4. 有的孩子仅能在很小的规模内自由讲话。
在课堂上或者大众场合总是怯场。
教员一叫,就紧张得颤栗,以至说不出话来。
对这些个孩子来讲,不能指望他一晚上之间就能转变自身的弱点,成为1个善于讲话、勇于讲话的天才。
办法只能是:告诉孩子,对提问不要那么紧张,说错了不要紧,不要怕被火伴嘲笑,因为人都有回答错的时辰。
教师还要告诉其他孩子也不能指责、嘲笑胆怯的孩子,因为孩子已经面临困惑,如许做只是雪上加霜。
二、家庭应该做的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孩子可以容或者接管的方式来看待他们,用孩子的规范来判断权衡他们。
作为怙恃,应该有决定信念帮助孩子。
1. 克服过度地溺爱孩子,包揽取代孩子的一切:胆怯的孩子随时善于管理家务长作为"护身符" 孩子一遇困难起首想到的不是如何克服、战胜,而是用家长做"挡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