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渝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考察报告

成渝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考察报告

成渝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考察报告(一)成都市成都,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之一,共辖9个区、4个市、6个县,土地面积1239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598平方公里,市辖区面积1418平方公里。

1993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西部第一。

2007年,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海滨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25.0万人,常住人口1270.6万人。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1亿(比上一年增长12.1%,列中国城市第14名),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

建国60年来,成都市面貌变化很大。

解放初期,成都市的建成区面积只有18平方公里,是一座消费型城市。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龙头",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市容、市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成都市城乡分野基本上以一环路为界,但一环路以内还有部分农田,到80年代末,一环路以外全部是农村,90年代二环路以外全部是农村,到21世纪初,城区已填充到三环路,但三环路以外全部是农村,现在,三环路以外已被城市和非农建筑迅速占领,成都市居民最为直观地看到,每10年甚至5年,城区就会有很大扩展,目前这种趋势正呈现加速态势。

2007年提出"全域成都","全域成都"的核心内容是统一规划和建设成都12390平方公里市域,形成"一区两带三圈层四基地"布局格局。

"一区":1个特大都市区,由中心城和华阳、新都、龙泉驿、双流、温江、郫县等6个新城构成;"两带":龙门山和龙泉山两个旅游发展带;"三圈层":成都城市的三个圈层;"六走廊":中心城—华阳—正兴,中心城—双流—新津—蒲江,中心城—温江—邛崃,中心城—郫县—都江堰,中心城—新都—青白江—金堂,中心城—龙泉驿;"四基地":争取用10年时间,将成都建成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全域成都"强调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打破区域分割、城乡分割和行政体制障碍,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功能要求,实现要素和资源的市场化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2004年2月5日成都市出台《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成委发[2004]7号)后,围绕意见印发了涉及县乡财政体制、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流转办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制度文件几十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

由此成为中国第二次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成都是在有过5年的统筹城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的。

(二)重庆市(渝)重庆是中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1997年3月14日批准设立),是我国西部最发达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

直辖使重庆中心城市生产力不断得到释放。

土地面积82403万平方公里,共辖19个市辖区,17个县,4个自治县。

2007年底,重庆户籍人口总量已达到3235.32万。

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60元,比上年增长15.3%。

重庆以主城区为依托,各区、县、自治县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2007年初,重庆将四大板块的发展战略确定为"一圈两翼"三大板块,即"1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渝东南"两翼"。

(重庆"一圈两翼"的含义是:依托"1小时经济圈"发展优势产业,与四川共同打造国家新的增长极——成渝增长极;以库区腹心城市万州区为中心的渝东北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则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特色旅游产业。

)"一圈两翼"既是重庆的区域发展战略,且深刻蕴涵着重庆统筹城乡的发展模式、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

2007年9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正式批准实施《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明确了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

重庆着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把"一圈两翼"打造为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平台,明确了一小时经济圈"领头领跑"、渝东北地区"提速提档"、渝东南地区"做特做优"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努力构建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八大新机制,"一圈"和"两翼"按主题功能定位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协调的基础上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重庆市着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城市资源下乡,支持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开发相结合的综合性建设。

渝、蓉两市均具有广袤的农村,农村人口众多,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显,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典型和示范意义十分明显。

(三)成渝两市改革试验启动情况2007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2007年6月7日,发改经体[2007]1248号)。

通知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要从两市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消除中国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达到城市和农村、居民和农民真正平等的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继上海、天津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区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

其意义堪比当年中央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1、成都市开展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思路和制定的主要政策、采取的主要措施(1)成都市的基本思路中共成都市委制定了未来10年的统筹城乡发展目标:明确提出"三个集中"的战略思路,即:一是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工业集中度达到80%,城市化率达到70%,土地规模经营率达75%。

到2017年,要把150万农民转变为市民。

二是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突破1万亿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减少20%。

三是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缩小到2∶1。

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均等化,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基本同质化。

四是科学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执政为民的价值体系、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发展的成果惠及城乡居民,城乡、区域和人与自然更加协调发展到。

根据2007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到2017年,将有150万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实现基本同质化。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亿元,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预计突破3000亿元。

(2)成都市制定的主要政策成都市成立了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

成都市农业委和推进办分别向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加快城乡统筹、推进科学发展》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为市委和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中共成都市委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提出:产业发展是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关键和前提,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就业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推动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的重要基础。

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意见》强调"三个集中"的基本原则;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努力做好群众工作,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把政府支持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健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要努力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把成都建设为西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农产品加工中心、现代农业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

(3)成都市采取的主要措施成都市选择双流县作为这项改革的先行示范区,率先启动改革。

"三个集中"是成都市双流县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探求出的一种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形式。

通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可以形成产业聚集的优势,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有效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土地向业主集中,可以提高农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加快农业产品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的效益。

通过农民向城镇集中,可以让农民享受到城镇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文明,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2、重庆市开展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思路和制定的主要政策、采取的主要措施(1)重庆市的基本思路重庆市将以"一圈两翼"(一小时经济圈,两翼为渝东南和渝东北)、解决农民工问题、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转变政府职能等4个重点领域进行突破,提出以"加快"、"率先"为目标,以"一圈两翼"为战略平台,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劳务经济为抓手,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扩大社会保障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消除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障碍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力争在西部率先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

该市将在户籍、土地、公共财政、行政管理等领域大胆进行改革探索,逐步建立起统筹城乡的制度体系。

(2)重庆市制定的主要政策建设试验区的第一年,重庆市就重点完成了《重庆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方案》的报批,制定《重庆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五年规划》以及年度试点工作计划。

相关主题